汽車營銷是個循環,現在,又輪回到明星代言的節點。
當劉亦菲剛成為智界品牌大使不久,理想轉頭就找來易烊千璽站臺;這邊凱迪拉克剛同樊振東牽手,那邊奔馳立馬就與王楚欽官宣。短短的9月,就有不下20位明星為車企相中,成為品牌或車型的代言人。
![]()
請明星代言,在營銷層面,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站在品牌方的角度,明星站臺好處有很多,例如借由明星的知名度,可以打開品牌與產品的知名度;或者借明星之口為產品背書,能夠營造出可靠的產品形象;甚至依靠粉絲經濟紅利,還能打開粉絲群體的銷路等等。
![]()
但在這個營銷過度的時代,這些利好在消費者眼中還剩下多少呢?人人自媒體的環境下,消費者見慣了劇本、擺拍,對營銷套路心里門清。明星只不過拿錢辦事罷了,一些專業機構背書尚且難以取信于人,更何況明星;粉絲經濟放在平價快消品上的確奏效,但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價格,并非一句“我喜歡TA”就能煽動粉絲買單。大多數人面對明星代言,只是看熱鬧的心態,因此在汽車營銷上,請明星站臺或許只剩下提升知名度一途。
那么在有限的利好下,車企為何依然執著于明星代言呢?
這是一種攀比,對家請了頂流那我們家也得有;
這也是流量時代下,對熱度的焦慮,別家討論度高,咱們可不能落后;
當然,這更是行業競爭下,對于銷量的迫切渴望,一個基本邏輯是,流量越高那么關注的人就更多,而在一定的轉化比例下,買車的人數自然也會提升。
![]()
因此不止是明星,可以看到,體育電競賽事冠軍、各路網紅等都成為了車企賺取聲量、尋求破圈的人選。甚至在去年北京車展雷軍爆火后,車企領導人也紛紛走到臺前,為自家品牌和產品賺吆喝,目的就是為了賺取那虛無縹緲的流量。
![]()
可以說,如今各大車企已經為流量瘋狂,但唯流量論并不可取。盡管流量本身沒有好壞,但帶來流量的明星、事件和IP卻并非人為可控。近期蔡國強高原煙花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贊助商始祖鳥的確獲得了曝光,但收獲的卻是負面評價,要知道在此之前,蔡國強煙花秀的風評可不算差。在車企這邊當然也有類似的例子,長安汽車曾贊助動畫版三體,三體這一IP在科幻圈子是絕對頂流,但因為動畫制作組對于劇情的刪改和粗糙的作畫,三體粉絲對其并不買賬,作為贊助商的長安也開始被無妄調侃。
![]()
而放在明星和網紅層面,這種贊助推廣的不確定性則更為夸張。例如勞斯萊斯請某網紅夫婦推廣,就因為該夫婦私生活問題被車主抵制,像王思聰就公開表示不會再購買勞斯萊斯。還有英菲尼迪簽約王力宏代言,僅35小時后者就因陷入家庭糾紛被前者解約,英菲尼迪直言此次事件影響了其品牌形象。當然,近期也出現了代言明星與品牌氣質、產品定位完全不匹配的案例,引來不少車主質疑該車企品牌公關部借推廣為由公費追星,降低了品牌好感度。包括車圈頂流的雷軍,在享受了流量紅利后,也因為一些車主事故被推上風口浪尖。
![]()
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品牌能被流量捧上神壇,但同樣也會遭受到流量的反噬而跌入深淵,可以說流量的水很深,沒人能把握得住。而即便我們能排除掉這些錯誤選項,真的抓住了流量密碼,但一個更現實的真相在于,流量并不等同于銷量。畢竟任何明星、網紅、IP的熱度都只屬于其本身,發布會現場的山呼海嘯是粉絲見到偶像的瘋狂,而不是為你的產品的吶喊,他們的影響力并不能為品牌和產品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改變,不然強如周杰倫,早就應該挽救納智捷的銷量了。
![]()
可見,借別人影響力帶來的曝光就是無效營銷,終歸是曇花一現。打鐵還需自身硬,與其追求破圈,不如營銷產品,華為能營銷科技,小米能營銷駕控,比亞迪能營銷省油,長安能營銷創新,長城能營銷越野。邀請明星代言,攜手網紅推廣并沒有錯,追求流量,提升品牌知名度也沒有錯,但這些只能是輔助手段,真正能夠在大宗消費板塊打動消費者的,最終還得是產品。
做好產品才是關鍵,至于流量,先讓它歇一會兒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