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狂飆突進的黃金年代,拜騰汽車曾被寄予厚望,被譽為“東方特斯拉”的潛在競爭者。
它匯聚了寶馬、沃爾沃等國際車企的核心人才,累計融資高達84億元人民幣,一度被視為新勢力中的領航者。
然而僅僅五年之后,這家曾經光芒萬丈的企業便轟然解體,未實現任何量產交付,只留下一座荒蕪的工廠和無數唏噓。
究竟是什么力量,將這場耗資84億的造車宏圖徹底擊碎?
![]()
從天之驕子到“造車四小龍”
若將時間倒回2017年,拜騰無疑是國內造車新勢力中最耀眼的存在。
其創始陣容堪稱頂級:董事長畢福康,正是主導寶馬i8研發的關鍵人物;總裁戴雷,曾任華晨寶馬與東風英菲尼迪要職;而付強——原沃爾沃中國區核心高管,也加入了這支被稱為“全明星班底”的團隊。
這樣的組合在當時引發了資本市場的強烈關注。
![]()
許多投資人在看過一次路演后便迅速敲定注資,因為在那個“萬物皆可造車”的風口期,誰都不愿錯失下一個行業顛覆者。
拜騰的愿景遠不止于制造電動車,而是提出打造“移動智能生活艙”的概念。
公司宣稱要推出“全球最聰明的電動汽車”,并以一塊長達1.25米的超寬中控屏重新定義人機交互體驗。
為支撐這一宏大藍圖,拜騰在南京投入巨資,征用1200畝土地,建設符合工業4.0標準的智能制造基地。
![]()
參觀過該廠區的人形容,廠房寬闊如機場停機坪,生產設備全部來自歐美進口。資金也持續不斷涌入。
在短短四年間,拜騰完成六輪股權融資,總額達到驚人的84億元。
彼時蔚來尚在為現金流掙扎,小鵬汽車創始人甚至變賣房產維持運營,而拜騰卻能從容篩選投資人。
業內傳聞有基金試圖入股,卻被婉拒,理由竟是“背景不夠全球化”。
![]()
在資本熱捧與明星光環交織下,拜騰每場發布會都座無虛席,概念車型一經亮相便占據科技媒體頭條。
它幾乎完美契合了那個時代對“未來出行”的所有幻想。
可惜的是,編織夢想容易,落地制造艱難。
拜騰自創立之初就存在結構性隱患:管理層戰略分裂嚴重,董事長堅持走國際化路線,總裁則強調本土化深耕;一方主張重金投入技術研發,另一方更看重品牌曝光與市場聲量。
![]()
兩位掌舵人意見相左,互不妥協,導致企業長期缺乏統一的發展路徑。
表面光鮮的背后,組織內部早已暗流涌動。
當蔚來已開始試生產,小鵬著手布局線下服務網絡時,拜騰仍在反復打磨PPT、搭建展臺、邀請媒體站臺。
它的每一步動作更像是公關秀,而非向量產邁進的實質性進展。
![]()
拜騰的荒唐揮霍
真正讓拜騰走向覆滅的,是其失控的資金使用方式。燒錢本是造車必經之路,但拜騰的支出模式近乎瘋狂。
央視曾公開點名稱其“耗費84億元,卻未能推出一款量產車型”。
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一筆“零食開支”。
2019年,拜騰位于加州的研發中心約有300余名員工,全年僅零食采購費用竟高達7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近5000萬元。
![]()
相當于每位員工每天消耗近450元用于高端食品。
這些并非普通零食,而是精選自全球的有機堅果、法國松露巧克力、進口冷榨果汁,甚至連飲用水都有專屬品牌要求。
辦公區域宛如一家高端健康超市,全然不見初創企業的緊張氛圍。
![]()
除了飲食奢侈,拜騰在形象包裝上更是極盡奢華。
高管出差一律頭等艙起行,隨身攜帶限量紅酒;銷售團隊制服由法國頂級設計師操刀,空運入境,單套成本數千元。
就連名片也被設計成收藏級藝術品,采用金屬包邊、激光雕刻與燙金工藝,一盒售價超過千元。
整個管理團隊仿佛沉浸在奢侈品牌的CEO角色中,忘卻了創業的本質。
![]()
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為了在國際舞臺露臉,拜騰曾斥資30萬美元將一輛概念車空運至美國參加CES展會。
展后又花費巨額運費將其運回中國,來回運輸成本足以支撐一個中型技術攻關項目。
更令人費解的是內部治理結構。
公司總人數不足千人,副總裁職位卻多達29個,各派系圍繞技術路線爭執不休。
![]()
今天確立的技術方向,明天就被推翻重來。
資源配置極度失衡,真正投入到三電系統、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的研發資金占比不足15%。
其余資金或流向豪華裝修、頻繁差旅,或消耗在無休止的內耗博弈之中。
這場持續不斷的權力拉鋸戰,使企業逐漸喪失執行力與凝聚力。
基層員工迷茫無助,研發進度停滯不前。
一個本有機會引領國產智能電動車變革的品牌,最終在奢靡與混亂中走向自我瓦解。
![]()
從停擺、被救到徹底破產
進入2020年,拜騰的命運迎來決定性轉折。
當年6月,公司宣布暫停中國大陸業務,北美及德國分支機構相繼啟動破產程序。
此時員工薪資已拖欠數月,供應商債務堆積如山。
那款承諾于2019年底上市的首款車型,始終未能駛出試驗車間。
![]()
出人意料的是,拜騰一度迎來轉機。
2021年,富士康聯合南京經開區宣布介入,計劃通過合作推動拜騰實現量產。
消息發布后,業界普遍認為這家企業有望重獲新生。
但希望很快破滅——股東之間依舊為控制權激烈爭奪,會議現場爭吵頻發。
![]()
富士康期望的是一個高效協同、執行有力的合作伙伴,而非深陷內斗泥潭的殘局。
不久之后,富士康宣布退出合作,徹底終止支持。
這成為壓垮拜騰的最后一擊。
2023年10月,拜騰母公司正式進入司法破產清算流程。
耗資110億元打造的南京生產基地,如今野草高達兩米,水電供應早已中斷。
![]()
廠房空置多年,僅有少數安保人員日常巡查。昔日的智能制造藍圖,淪為一片廢棄之地。
后續拍賣過程更顯凄涼:這塊曾萬人爭搶的1200畝工業用地,經歷六次流拍無人問津,直至第七次才由京威股份以8.18億元底價接手。
成交價不及初始投資的十分之一。
雪上加霜的是,2024年爆出拜騰欠繳稅款達4048萬元,連破產清算都背負沉重債務。
![]()
拜騰的潰敗是一場全面性的系統失效。它不缺資金、不缺人才、也不缺技術儲備,唯獨缺失科學治理與清晰戰略。
相較于蔚來專注于產品打磨、小鵬堅守研發底線,拜騰的最大問題在于——它把所有資源都用于“講好故事”,而非“造出好車”。
當其他企業在攻堅電池安全、優化續航能力時,拜騰的高管們還在忙著制作精美的演示文稿、舉辦盛大的發布會、開啟香檳慶祝“階段性勝利”。
最終泡沫破裂,只剩滿地碎片。
![]()
結語
拜騰的興衰,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化過程中最具警示意義的案例。
它提醒每一位創業者:資本可以助你登上聚光燈,卻無法填補實干的空白;團隊再耀眼,方向偏差終將墜落深淵;風口再強勁,若無扎實根基,終會被風卷走。
那筆被揮霍掉的84億元,不只是金錢的流失,更是公眾對中國智造信心的一次沉重打擊。
如今,蔚來、小鵬、理想已在智能電動賽道穩步前行,而拜騰舊址只剩下風吹草動的寂靜。
真正的造車之路,從來不是靠口號與幻象鋪就,而是由日復一日的技術積累與堅韌付出鑄成。
拜騰雖已落幕,但它留下的教訓,將成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路上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