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人們,最近高盛那篇《2025 年中國房地產展望》是不是刷到不少?咱先把時間線理清楚:去年這時候,高盛放話說 “2025 年底前房價還要跌 20%-25%”,當時不少人覺得是危言聳聽;結果今年 10 月 22 日,同一批分析師又改口說 “觸底在望”,還給出了兩組扎心數據 —— 截至 2024 年底,全國房地產庫存高達 93 萬億,相關債務更是沖到 59 萬億元。
現在離年底就剩倆月,回頭看高盛這波預測還真有點 “神預言” 那味兒。就拿 9 月的房價數據說,一線城市二手房環比跌了 1%,上海、深圳都沒扛住;二三線新房二手房全在降,煙臺二手房同比直接跌了 6.5%。咱廣州更直觀,增城二手房 10 月報價 11027 元 / 平,環比跌了 1.09%,南沙跌得更狠,達到 1.18%。算下來這一年多的跌幅,確實往高盛當初預測的 20%-25% 靠攏了,只不過不是 “一刀切” 的跌,而是分化著跌 —— 上海新房反而同比漲了 5.6%,成了一線城市里的異類。
那為啥高盛能預判這么準?核心就是那倆嚇人的數據:93 萬億庫存和 59 萬億債務。先說說這 93 萬億庫存,不是單指市面上沒賣出去的房子,而是連在建的、待售的加一塊兒的廣義庫存,換算成房子大概夠 2 億人住。更要命的是,七成以上庫存都堆在三四線城市,這些地方的去化周期高達 47.6 個月,啥概念?就是按現在的銷售速度,得賣四年才能清完,遠超 12 個月的合理區間。
再看 59 萬億債務,這里面門道更多。房企境內外債券就有 10 萬億,今年到期的就有 5327 億,比去年還多 500 億;銀行貸款更是占了 50 萬億,按土地貶值程度算,銀行至少要虧 15 萬億;還有給房企供血的信托理財 15-20 萬億,以及欠建材商、施工隊的 5-8 萬億上下游欠款。說白了,這 59 萬億就是懸在樓市頭頂的 “堰塞湖”,去年高盛看跌,就是算準了這倆雷沒排干凈。
但為啥現在又說 “觸底在望”?關鍵是政策端出手了。從 2022 年到現在,全國出臺了近 3000 次救市政策,光是房貸利率就降了 8 次,5 年期 LPR 降到 3.5% 的歷史最低。一線城市更是放大招:北京五環外不限購,二套房公積金貸能到 100 萬;上海降存量房貸利率,靜安有個新盤開盤就賣光。更實在的是 “金融三支箭” 和項目白名單,已經給房企放了 7 萬億貸款,保下了近 2000 萬套房子的交付。這些政策沒讓房價反彈,但確實把 “硬著陸” 的風險接住了。
這波調整到底影響了誰?最直觀的是房企,民營房企債券至少要賴掉 80%,不少老板從 “首富” 變成 “首負”。但咱普通人也能感受到變化:小區樓下的裝修隊活兒少了,建材店老板抱怨生意難做,這都是 59 萬億債務里上下游欠款被賴掉的連鎖反應。對城市來說分化更明顯,成都庫存超 2000 萬平方米壓得喘不過氣,長春去化周期超 36 個月;但上海消化周期才 13.5 個月,核心區的好房子照樣搶手。
聊到這兒得說句實在話,高盛的預測準,但沒說全。它看到了跌幅,卻沒說清 “分化” 才是現在樓市的真相 —— 不是所有房子都在跌,也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觸底。北京中建?運河玖院賣了 47 億,上海新房逆勢上漲,這些信號說明:人口往哪兒流,錢就往哪兒去,好城市的好房子還是有韌性的。
但別被 “觸底在望” 騙了,這可不是說房價要反彈。93 萬億庫存要消化,59 萬億債務要化解,哪有那么容易?住建部建了 1100 多萬套保障房,就是要讓商品房回歸 “住” 的本質,以后再也不會有 “閉眼買房漲” 的好事了。高盛改口,本質是看到政策托住了底線,不是市場真的熱起來了。
最后說句掏心窩子的:以前咱看樓市,就看漲跌兩個字;現在得看三張圖 —— 城市人口流入圖、庫存去化周期圖、債務化解進度圖。那些還在喊 “樓市回暖” 的,要么是賣房子的,要么沒看懂這 93 萬億庫存的分量。樓市的 “底” 可能真要到了,但這個 “底” 是分化的底,不是普漲的起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