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晶體管密度不斷增加,芯片的熱量密度急劇上升,散熱壓力與日俱增。一旦散熱失效,輕則引發性能衰減和系統不穩,重則加速硬件老化、縮短壽命。
面對這些熱失控的風險,芯片設計者不得不閑置處理器上高達 80% 的晶體管——這就是著名的“暗硅”(Dark Silicon)困境。傳統的風冷、液冷技術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芯片的性能飛躍,正在等待一場散熱的革命。
而最近,一家名為 Maxwell Labs 的美國初創公司,正試圖用一個全新的方式來打破僵局:光子冷卻——利用光,從芯片的內部移除熱量。
![]()
(來源:Maxwell Labs)
要理解光子冷卻,我們必須首先改變對“光”的固有認知。因為它利用的是量子物理學中的反斯托克斯熒光(Anti-Stokes Fluorescence)效應。
簡單來說,傳統的熒光是個“能量降級”的過程:材料吸收高能光,吐出低能光,差額變成熱量散發。而 Maxwell Labs 利用的反斯托克斯冷卻則是逆向操作:他們向芯片特定區域發射低能激光,這些光子會主動“吸收”代表熱量的晶格振動能量(聲子),從而提升自身能量,最終以更高能的“冷光”形式離開。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光子帶走的這份額外能量,正是從芯片內部“抽取”的熱量,從而實現精準降溫。
為了確保這一冷卻過程持續有效,技術設計至關重要:必須盡快確保這些攜熱離去的“冷光”能夠迅速穿透并逸出芯片材料,避免被重新吸收,而實驗結果顯示這項技術的冷卻響應速度已經達到光學時間尺度(Optical Timescale),能夠瞬間對芯片上任何熱點做出反應,這是風冷和液冷等傳統方法望塵莫及的。
要實現這個過程,需要幾個核心的硬件載體協同工作:光子冷板,以及上面配置的耦合器、背反射器和傳感器。
![]()
圖 | 光子冷卻技術核心組件(來源:IEEE Spectrum)
在實際部署中,光子冷板(尺寸僅約一平方毫米)被平鋪放置在芯片基板頂部,形成一個致密的冷卻陣列。整個降溫過程始于傳感器(或外部熱像儀)對芯片熱點位置和強度的實時監控。一旦識別出過熱風險,系統便會瞬時啟動耦合器,將精確調校的低能激光束高效聚焦并導入到熱點附近的微制冷區域。
在該區域內,反斯托克斯熒光效應被激活,芯片熱量被轉化為高能光。隨后,耦合器再次發揮其“光導”作用,確保這些攜熱的“冷光”被迅速引出芯片,防止熱量二次吸收。同時,背反射器作為一道光學屏障,確保入射激光和發射的熒光不會直接照射到敏感的 CPU 或 GPU 核心,保證設備安全。
通過這種高度協同、多組件配合的光學熱量“交易”,系統實現了對芯片熱點的持續、精準恒溫控制。研究團隊目前正借助多物理場仿真和逆向設計工具,探索進一步優化組件間的配合機制,目標是將冷卻功率密度再提高兩個數量級。
當然,對于任何一項革命性技術而言,從實驗室到商業部署,工程可靠性與總擁有成本(TCO, Total Cost of Ownership)的核算都十分重要。
在工程挑戰方面,光子冷卻對激光系統的穩定性依賴極高。系統需要大量的微型激光器來為每個冷板供能,這些激光器自身的發熱量和壽命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是新的工程瓶頸。此外,組件的集成難度亦不可小覷。光子冷板、耦合器和反射器等組件必須以納米級的精度集成到芯片封裝中,這要求芯片制造商采用全新的異構集成(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工藝和材料,這意味著極高的初始投入和工藝驗證周期。
這項技術也面臨嚴苛的材料科學挑戰。據 Photonics Spectra 等媒體報道,光子冷板的核心材料,例如砷化鎵(Gallium Arsenide, GaAs),必須保持極高的純度。因為激光一旦與材料中的微小雜質發生作用,很容易產生寄生熱量,抵消甚至逆轉冷卻效果。因此,如何實現高純度、納米級器件的規模化和低成本制造,是決定其商業化進程的生命線。為此,Maxwell Labs 已與桑迪亞國家實驗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等頂尖機構合作,進行材料的制造和熱性能評估。
![]()
(來源: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然而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些初始的高額投入有望被顯著的運營成本(OPEX)節約所抵消。雖然高純度砷化鎵冷板的初始 CAPEX 成本可能高于傳統散熱,但光子冷卻在效率上的代際優勢是驚人的:它承諾將 IT 能耗降低 40%,同時實現高達 60% 的能量回收。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中心通過節約的電費和維護成本(無水、無泵),將迅速攤平甚至超越初始投資。這種將熱管理問題轉化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新范式,是驅動大型數據中心和云服務提供商采納的關鍵驅動力。
為了更快地進行商業化推進,Maxwell Labs 已經推出了MXL-Gen1 光子冷卻早期訪問計劃,尋求與行業伙伴的實際應用測試。根據研究團隊的預計,該技術帶來的突破將會在2027 年得以落地實用,屆時高性能計算和人工智能集群將率先受益。隨后在2028 年至 2030 年間,光子冷卻有望完成主流計算中心的部署,將 IT 能耗降低 40%,同時計算能力翻倍,并逐漸推廣至邊緣計算。
未來會如何,我們還需等待。或許它所開啟的,不僅是芯片散熱的下一個時代,更是高性能計算走向可持續未來的新路徑。
1.https://spectrum.ieee.org/laser-cooling-chips
2.https://mxllabs.com/
3.https://newsreleases.sandia.gov/a-surprise-contender-for-cooling-computers-lasers/
4.https://www.photonics.com/Articles/Maxwell-Labs-Sandia-Collaborate-to-Test/a70908
運營/排版:何晨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