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國商務部發(fā)布一條引人矚目的法令:
對韓華海洋株式會社5家美國相關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單,禁止中國境內組織和個人與其進行任何交易和合作。
有人就奇怪了:明明是中美在打貿易戰(zhàn),為什么要制裁韓國企業(yè)呢?
其實吧,這背后,藏著中國應對美國博弈的新手段。
1 為什么要制裁韓華海洋?
首先我們需要介紹一下,韓華海洋到底是個啥企業(yè)?
韓華海洋的前身是大宇造船海洋,曾是全球液化天然氣船領域的“技術王者”,壟斷全球70%以上的高端LNG船訂單長達十余年。
但是呢?隨著中國造船業(yè)崛起,這一格局被徹底打破了。
大宇造船海洋陷入虧損,成了一個財務黑洞。
2023年,負債累累的大宇造船被韓華集團收購,更名為韓華海洋。
為了扭虧為盈,韓華選擇了一條“押注美國”的險路。
韓華海洋敏銳地認識到,光靠成本競爭,已經不可能和中國競爭了,這是一條死路。
要想繼續(xù)活下去,就要錯開和中國競爭的賽道。
啥賽道?
為美軍造船!
中國總不可能幫美國造軍艦、修軍艦吧?
自2024年以來,韓華海洋已獲得多項美國海軍的MRO(“維護、修理和大修”)合同。
韓華還計劃在美國及印太地區(qū)設立更多MRO中心,并與美國本土造船及維修企業(yè)展開合作,以便為美國海軍艦艇提供更快捷、就近的維護與支持服務。
這些合作,標志著韓國造船企業(yè)正逐步融入美國海軍的后勤與維護體系。
韓華海洋還出資1億美元收購了美國主要商船建造企業(yè)費城船廠,改名韓華費城造船廠。
大力推進設備投資、崗位創(chuàng)造、技術轉讓等工作,準備將韓華在美國的業(yè)務從維修拓展到建設領域。
也就是,幫美國人造軍艦。
![]()
結果呢?韓華海洋剛動作,中國就出手了。
說個冷知識,韓國海洋70%的鋼材來自中國,絕大部分部分稀土來自中國。
前者因為價格比韓國本土便宜10-20%,后者無可替代,少了中國稀土它連永磁電機這些關鍵部件都得停擺。
還有自動化導航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等等,也都依賴中國。
所以,中國禁止中國公司與韓華海洋合作后,韓華還造個P啊,能不能運轉下去現在都打個問號。
那么,中國為啥要把韓華海洋拎出來制裁呢?
首先,報復韓華海洋的背刺行為。
咱們都知道,從10月14日起,美國對中國船舶收額外港口費,每凈噸至少50美元,而且以后逐年漲。
那這事是怎么出來的呢?
事情要從2024年3月說起,當時美國五個工會聯(lián)手告狀,說中國造船廠拿政府補貼,價格壓得太低,搶了他們的飯碗。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接到告狀之后,決定對中國造船啟動301調查。
但是,美國人已經不造船很多年了,根本沒法核算中國造船的具體成本,也就沒法坐實中國造船廠拿補貼。
這時候,韓華造船跳出來了,韓華海洋通過設立在山東的中國公司收集相關行業(yè)資料,并向美國提供了幾十份中國造船業(yè)分析報告。
其中包括中國主要船廠的成本核表、供應商和其合作的臺賬以及船舶建造,動力系統(tǒng)關鍵技術分析等等。
交了報告還不夠,韓華海洋還專門跑到美國的聽證會上去佐證,說中國船廠報價多低,全球新船訂單七成以上被中國拿下,美國本土造一艘船的成本比進口貴多少。
再不管,以后沒活路,所以要要保護美國產能,防地緣風險云云。
同時,韓華海洋在美國還專門找游說公司,大把大把花錢,刺激美國對我們動手。
老美對我們發(fā)起航運船舶的301調查,固然是他主導的戰(zhàn)略,但韓華海洋絕對是沖在最前面的幫兇。
韓華海洋想的是,美國打擊了中國造船之后,中國造船業(yè)元氣大傷,那么自己就能一邊吃美國訂單,一邊吃世界訂單了。
但是韓華海洋也不想想,這種背刺中國的行為,中國怎么可能忍?
所以,就在美國港口費生效的同一天,中國以“協(xié)助并支持美國對中國海事、物流、造船等行業(yè)進行301調查活動,危害我國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為由,直接把韓華海洋的五家美國子公司給制裁了,不準中國人跟它們做生意。
這五家公司分別是:
韓華航運有限責任公司、韓華費城造船公司、韓華海洋美國國際有限責任公司、韓華航運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還有韓華美國控股公司。
這五家公司,都是韓華集團與美國國防、能源領域深度綁定的戰(zhàn)略支點。
消息一出,韓華股價立馬跌了8%,真是求錘得錘。
第二,打擊美國海軍復蘇。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雖然美國海軍軍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但卻處于一個非常危險的時期。
一方面,大量老艦瀕臨退役,另一方面,造艦能力又趕不上。
舉個例子,今年9月25日,美國“菲律賓海”號(CG-58)與“諾曼底”號(CG-60)兩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正式退役。
這就意味著,美國的巡洋艦數量縮減至7艘,這屬首次低于中國海軍現役的8艘055驅逐艦數量(美國人認為055是巡洋艦)。
這還不算完,根據美國海軍的規(guī)劃,預計今年底將退役“希洛”號(CG-67)與“伊利湖”號(CG-70)兩艘巡洋艦。
與此同時,中國海軍預計將在今年底前接收第9艘055大驅東莞艦(舷號109)和第10艘安慶艦(舷號110)。
這意味著中國巡洋艦級別的神盾艦數量,將有望達到美國海軍的兩倍。
說實話,這可是美國海軍冷戰(zhàn)以來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危機,連蘇聯(lián)都不曾給美國帶來如此大的壓力。
那么,為啥美國不抓緊造船呢?
造不了啊!
據統(tǒng)計,美國全境之內現在能造軍艦的造船廠,只剩下通用貝斯造船廠、英格爾斯造船廠、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巴斯鋼鐵造船廠和阿馮達爾工業(yè)造船廠這5家。
曾在戰(zhàn)時總計生產了28艘航母的美國最大造船廠——費城海軍造船廠,現在已經徹底倒閉,賣給了韓華海洋。
目前,美國只有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能造航母。
除了航母,它還負責建造美國海軍50%以上的核動力潛艇和50%的驅逐艦。
聽起來紐波特紐斯造船廠是個造船巨頭對吧?
可事實上,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現在只有3條干船塢和1座浮動船塢。
說實話,別說相比中國的江南造船和大連造船了,就連江浙一帶的小船廠也不如了。
美國議員克里希納穆爾蒂曾痛心疾首地說:“我們造1艘遠洋艦的時間,中國能造359艘!”
2024年,美國海軍僅下水一艘“阿利·伯克II”型驅逐艦、一艘瀕海戰(zhàn)斗艦、一艘補給艦和兩艘核潛艇,總噸位約7.5萬噸。
中國呢?算上年底的076,妥妥20萬噸!
這還是中國造艦狂潮已經基本結束的狀態(tài)下!
有人可能要問了,既然美國造船業(yè)不行了,那為啥不把軍艦外包出去呢?
也不行,因為美國有個《伯恩斯-托勒夫森修正案》,禁止在美國境外的船廠建造美國海軍艦艇。
現在知道為啥韓華要萬里迢迢跑到美國去給美國人造船,而不是在成本更低的韓國為美國人造船了吧?
就是因為美國軍艦沒法在海外造。
美國也想通過這種方式,充分利用韓國資本與造船技術,用“借雞生蛋”的方法,讓美國加快新建造船基地、專業(yè)人才和產業(yè)工人的培訓和壯大,重塑美國造船產業(yè)鏈。
雖然韓華海洋的努力可能要四五年后才能看到效果,但中國不能不防。
所以,這次打擊韓華海洋,其實也就是打擊美國造船業(yè)和海軍復蘇。
第三,敲打李在明。
說實話,在李在明上臺之前,很多中國人對他是抱有希望的。
我們都知道,在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今天,韓國的立場,越來越微妙了起來。
中國當然不希望韓國倒向美國,但同時中國也很清楚韓國的主權不完整,不能對韓國期望太多。
所以中國自始至終對韓國的態(tài)度都是務實的,也就是說,不求你倒向中國,只要你老老實實在中美之間走中間路線就行了。
可以說,在文在寅執(zhí)政期間,韓國這方面做的是不錯的。
但隨著尹錫悅的上任,一切都變了,韓國全面倒向美國,在2年多的時間里跪舔美日,中韓關系急劇惡化。
現在好不容易尹錫悅作死戒嚴把自己搞下去了,李在明上臺,大家都覺得,可能韓國會糾正尹錫悅的錯誤路線,回到中間路線上來。
但是呢?李在明這個人比文在寅要現實得多。
不僅拒絕了出席9.3閱兵,而且還專門跑到美國去給特朗普送大禮。
在訪美期間,李在明提出了MASGA“讓美國造船業(yè)再次偉大”計劃,涉及千億美元級投資。
旨在推動韓國造船企業(yè)在美投資,提升美國本土造船與維修能力。
另外,李在明不僅參加了韓華海洋收購費城船廠后首次交付的船舶緬因州號的命名儀式,而且還旨在通過韓國造船企業(yè)(主要是三星重工、韓華海洋、HD韓國造船海洋這三大巨頭)的投資和技術支持,振興美國本土造船業(yè)。
更嚴重的是,8月25日,李在明在美國智庫“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fā)表演講,說了這么一番話:
在美國強力牽制中國,甚至采取對華封鎖政策之前,韓方確實堅持“安美經中”路線(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
近些年,國際社會出現供應鏈重組,美國明確對華遏制方針,如此一來,韓國也只能在美國的基本政策框架內行動和做出判斷。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韓國不僅要在安全上靠攏美國,在經濟、政治、外交等等領域,也都要“在美國的基本政策框架內行動和做出判斷”了。
顯然,這是要在中美之間站隊了。
說實話,這對中國來說,并不是個好消息。
不管是國防安全還是經濟安全,都會給中國帶來巨大麻煩。
所以,中國有必要通過制裁的手段,敲打一下李在明,你這個做法,中國不滿意!
現在敲打的是你的造船,下一步,就是你的農業(yè)、半導體業(yè)和化工業(yè)了!
所以,中國這次制裁,表面上針對韓企,實質上是中美韓博弈的延長線。
2 中國的反制手段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說實話,這次中國對韓華的制裁,表明了中國反制手段的一個巨大變化。
在過去,中國的貿易戰(zhàn)反制手段僅僅局限于中美之間。
但從這次,中方將管制范圍從稀土拓展至稀有材料和關鍵技術等領域,而且施展長臂管轄的手段,把中美貿易戰(zhàn)波及到了全球。
簡單來說,過去是從“誰打我我打誰”的被動防御,現在升級為“誰幫敵人打我,我也打你”的主動作為。
顯然,中國正在跳出中美雙邊博弈的局限,將貿易戰(zhàn)推向全球大舞臺。
![]()
為啥要這么干呢?
首先,就是威懾。
我們回顧2018年中美貿易戰(zhàn)初期,中國的反制措施相對謹慎,主要針對美國農產品等商品實施差別化稅率。
2025年10月的反擊,已經展現出完全不同層面的戰(zhàn)略思維——
中國宣布對稀土管制措施進行了全面升級,對含有中國成分的境外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且含量標準低至0.1%。
這意味著全球范圍內幾乎任何含有中國稀土成分的產品,都須接受中國審查。
這樣一來,別說美國的軍工企業(yè)拿不到稀土了,德國的汽車企業(yè)、日韓的半導體企業(yè)、印度的摩托車企業(yè),都拿不到稀土了。
這就形成了一個有意思的反差,政府行為,企業(yè)買單。
這里,我們需要解釋一下為什么中國要把矛頭指向外國企業(yè)。
中國的制裁措施,是政府制定可行性研究、細則確定、具體執(zhí)行方案,然后交給行政力量以及國企央企去實施。
美國呢?美國的制裁措施是政府出臺大框架,具體由企業(yè)去實施。
比如,美國要對中國小商品加關稅,指望美國海關的公務員一點一點從包裹的報關單中算關稅,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美國海關就找亞馬遜,說你幫我把中國賣家的關稅收了,然后把錢給我。你不配合,我就罰你。
這樣一來,在胡蘿卜和大棒的驅趕下,企業(yè)就會成為政府對華制裁的主要執(zhí)行者。
不信你看美國的對華芯片制裁措施,都是阿斯麥、英偉達、高通和三星等企業(yè)來執(zhí)行的。
但對中國來說,你這就是為虎作倀!
咋了?你怕被美國罰款,難道就不怕被中國罰款了?
你怕在美國賺不到錢,就不怕在中國賺不到錢嗎?
所以,中國現在選擇直接反制這些公司,從美國政府的單打變成中美混合雙打。
既然選擇成為美國制裁的幫兇,那就不要指望能從我這里賺一分錢。
特別是對日韓這種二鬼子企業(yè),你說人家美國企業(yè)配合對華制裁也就罷了,畢竟那是人家祖國,你這個二鬼子跳那么歡干嘛?
真以為中美大戰(zhàn)你們能漁翁得利?
想多了!第一個打得就是你!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 "誰站隊誰買單" 的威懾效應,迫使各個企業(yè)在中美之間重新權衡,到底哪邊更重要?
就算他們被迫執(zhí)行美國制裁,也要悄悄找人來中國遞話:我知道有個方法,能繞過美國的制裁......
這就是中國這次想要的結果。
第二,制造更大影響,拉更多國家進來。
在網上,有這么個段子:
美國人希望俄羅斯和中國干一仗,中國人希望美國和俄羅斯干一仗,全世界都希望中美干一仗。
在這場博弈里,沒有真正的中立觀眾,每個國家都藏著自己的小九九。
日本的想法是,若中美真刀真槍干起來,美國自顧不暇時,它便能順理成章突破憲法限制,徹底擺脫二戰(zhàn)戰(zhàn)敗國的標簽。
印度的想法是,中美打得越兇,消耗越大,自己就能越容易填補權力空缺。
俄羅斯的想法是,現在自己深陷俄烏戰(zhàn)爭的拉鋸戰(zhàn),北約的制裁讓它喘不過氣,若中美沖突能分散美國的注意力,它就能趁機緩解自身壓力。
法國則一直不滿美國在歐洲的監(jiān)視,盼著美國被中國拖住時,歐洲能趁機組建自己的防務聯(lián)盟,徹底擺脫美國附庸的身份。
比起臺下盼著開打的看客,美國更像個躲在幕后的推手。
自己不愿先站上擂臺,卻一個勁兒給其他國家遞刀子,盼著它們先跟中國動手。
這種心思,中國看的門清,所以一方面要警惕這種心思,另一方面要利用這些心思。
你們想撿便宜是嗎?
我偏不讓你們撿便宜,而是要讓你們看看中美真正打起來之后的后果。
歐洲汽車廠會因芯片短缺停產,東南亞電子廠會直接停工,各國經濟都將倒退數十年。
畢竟中美貿易額占全球三分之一,一旦沖突爆發(fā),全球供應鏈會瞬間崩潰。
哪怕你跟著美國混,誰知道在美國占不到便宜的時候,會不會先拿你開刀?
中國現在做的,就是對中美開打之后的一次壓力測試,把博弈延伸到世界其他國家,也是倒逼其他國家沒法獨善其身。
你如果站隊美國,我讓你感到疼。
你如果不站隊,我也讓你感到疼,讓你站出來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
你如果站隊我這邊,我歡迎,我會給你特殊待遇。
看看各國的反應吧。
韓國擔憂失去中國市場,德國擔心汽車業(yè)的傾銷調查,那些試圖“腳踩兩條船”的國家,如今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
這樣一來,無疑也就增加了美國的博弈成本,也讓更多國家成為中國反制美國的重要力量。
第三,樹立中國的國際規(guī)則制定權。
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那么多國家都怕美國,愿意配合美國?
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戰(zhàn)后的國際秩序,是美國制定的。
你聽美國的話,美國就可以讓你享受規(guī)則。
你不聽美國的話,美國就用規(guī)則來懲罰你,也就是“長臂管轄”。
但現在問題來了,誰規(guī)定“長臂管轄”只有美國能用呢?誰規(guī)定中國就不能是規(guī)則制定者呢?
如果不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中國就只能是經濟大國。
在國際秩序中處于被動的一方,成為被壓榨宰割的一方,而不會成為秩序的主導者。
在過去,中國制定不了規(guī)則,那是因為中國實力不濟。
但現在呢?
中國擁有強大的生產力和軍力,能打的牌,可不僅僅是稀土了。
所以,中國這次的長臂管轄,其實就是在向一個規(guī)則制定者轉型。
這是舊秩序崩潰、新秩序建立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世人皆知,美式長臂管轄,橫掃千軍、威力無匹。
只是,中國的劍,也未嘗不利!
3 新秩序的黎明
站在2025年的當下回望,中美之間這場圍繞關稅的博弈,已遠遠超越單純的法律較量或貿易摩擦。
它更像是一場關于未來全球治理規(guī)則制定權的預演。
中國以美國熟悉的法律語言,祭出“反向長臂管轄”等一系列組合拳,把中美博弈的影響擴散到全球。
其深意并非要將世界拖入一場混戰(zhàn),而是要打破由單一國家主導的、基于國內法的所謂“國際秩序”,推動一個真正多極化的、基于普遍認同規(guī)則的新格局形成。
這步棋,旨在破局,更意在立新。
中國的做法,是向世界證明,面對霸權,有依據、有章法地進行反制是可行的。
這不僅是捍衛(wèi)自身利益,也是為全球深受“長臂管轄”之苦的國家,尤其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探索一條有效抵御霸權干涉、維護經濟主權和發(fā)展權的路徑。
這場博弈的背后,是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底牌和戰(zhàn)略耐心。
![]()
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yè)體系,超過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構成巨大的內需市場。
在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從新能源汽車到人工智能,中國在不少前沿領域已具備與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實力。
這種綜合國力的提升,賦予了中國在規(guī)則博弈中更大的回旋余地和底氣。
中國的反制,因此不是被動回應,而是主動塑造新環(huán)境的努力。
展望未來,中國在“長臂管轄”方面的反制,預示著全球規(guī)則競爭的新常態(tài)。
最終,這場新的中美貿易戰(zhàn),其意義將超越法律或貿易范疇,成為塑造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關鍵一環(huán)。
時間,將證明誰真正代表歷史的正確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