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萬載縣境內有一座古代名人的大墓,常吸引游客不遠千里來憑吊祭祀,這里埋葬的是大文學家、李白的“偶像”謝靈運。謝氏雖不是江西人,但他襲封康樂公,所以死后魂歸故地。這座大墓屢遭盜掘,劉宋末年時隨葬的一件書法被偷了出來,此后遞藏有序,如今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此作名為《謝靈運草書冊》,
![]()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由于距今太過久遠,絕大多數的真跡都已不存,目前學界公認的真跡只有三件,一是西晉陸機的《平復帖》,二是東晉王珣的《伯遠帖》,第三件就是去年才首度公開的這部《草書冊》。相比于《平復帖》《伯遠帖》,這幅字保存得更加完好,字數也更多。
![]()
全篇包含謝靈運自作詩文18首,全卷超過1000字,完完整整,一字不缺,而且筆法純正成熟,無《平復》之稚拙與《伯遠》之信手。所以,此作市場估值也超過了1億美元。謝靈運文采風流,學問涵養了他的字,使其草書無半點的塵俗之氣。
![]()
書法的核心是“筆法”,而“筆法”以魏晉為正脈,魏晉筆法又以瑯琊王氏、陳郡謝氏兩家為正統。謝靈運是王羲之的曾外孫、謝安的侄孫,他繼承了兩家人不外傳的筆法技巧,此作揭開了書法的不傳之秘,如果我們想“直入魏晉”,當從此帖入手。
![]()
《謝靈運草書冊》為紙本冊頁,共24折、48頁,每頁縱約28.7厘米、橫約18厘米,總長度超過8米,字徑約2厘米。此作是魏晉六朝尺幅最長的作品,也是唯一一件行草真跡。通篇洋洋灑灑、瀟灑雅雋,將隸書、章草、行草筆法相融合,堪為入門范本。
![]()
筆尖斜切入紙,隨即鋪毫直行,爽利靈動,絞轉、提按細膩到位,以中鋒為主,輔以側鋒增強變化,筆畫兼具“骨力”與“姿媚”,剛柔相濟,骨肉相稱。
![]()
牽絲映帶如游絲,為行草書的節奏表達開辟了新維度。結字欹側取勢,單字多向右上傾斜,通過筆畫的向背呼應實現平衡。字內留白“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上下貫通。字形隨筆畫多少靈活變化,“任筆為體,因字成勢”,反對刻意安排,追求“天然去雕飾”的本真之美。
![]()
唐代孫過庭《書譜》中有一句話:“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而這用來形容《謝靈運草書冊》非常合適,不僅筆法精到多變,而且將“中和之美”發揮到了極致,成為書法的最高審美標準,是所有習書者必經的“書法之源”。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