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是趙孟頫于晚年時期所寫的小楷《御服碑》,此碑帖全稱為《大元敕藏御服之碑》,這也是他眾多小楷書法之中的一種,此帖是他奉皇帝命而寫的,書寫于元延祐二年的三月三日,此時的趙孟頫已然62歲,可謂是人書俱老。
![]()
趙孟頫在書法界雖是以行楷最為出名,但是他是少有的五體皆能選手,他在小楷和領域之中也是出了很多成名書帖,比如他的小楷《道德經》在小楷學習圈之中僅次于文徵明的《草堂十志》。
說回趙此帖的創作源由,故事發生在元延祐二年,也即公元1315年。據史料記載,此時的皇位統治者是元仁宗,他的名字比較長也不好記,就不多說了,說的是當時元仁宗在夢中游歷了金闕仙境,夢醒后心念孫真人的崇高德行,特賜御服以表殊榮。
![]()
而趙孟頫作為當時的書法巨擘,奉命以石刻銘記此盛世盛事。趙孟頫的書法在當時已經是屬一屬二的存在,而當朝的很多書丹都是讓趙來書寫的,可以說趙就是元廷的御用書家。
而此書作就是當時元仁宗命令趙世炎撰文,之后趙孟頫以小楷書丹,李孟篆額,這就是《大元敕藏御服之碑》一書作的創作源由和背景。而此小楷也被譽為是他晚年小楷書法的又一“巔峰之作”。
在筆法上,橫畫多露鋒起筆,通過提按頓挫展現節奏變化,既顯骨力又不失靈動。豎畫挺拔有力,融入行書筆意,突破楷書板滯感。結體上,追求秀逸與剛健的平衡,字間對比與平衡處理得當。章法布局疏朗開闊,行距均勻而字距錯落,整體氣韻連貫。
![]()
趙孟頫的書法思想,是對宋代“尚意”書風的反思與批判。他認為宋代書法過度強調個人情感的抒發,而忽視了傳統法度的根基。這種“絕對化尚意”的傾向導致書法藝術逐漸偏離其內在規律。
趙孟頫主張書法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對經典傳統的繼承之上,尤其是對魏晉時期“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的回歸。
![]()
他提出的“古意”理念,并非簡單模仿古人形跡,而是在深入研習晉唐法帖的基礎上,結合個人實踐與時代審美,探索新的藝術方向。這一理念不僅糾正了南宋末年書壇的流弊,更通過倡導“以古為新”的路徑,推動了元代書法的復興。
![]()
趙孟頫的用筆精準靈動,橫畫露鋒起筆,如春雨初綻的嫩芽,提按頓挫間展現出剛柔并濟的筆意。豎畫挺拔如松,撇捺舒展似翼,起筆輕盈如蜻蜓點水,行筆穩健似磐石,收筆含蓄顯余韻。
字距錯落有致,行距均勻,整體呈現出一種疏朗開闊的美感,每個字的結構都經過精心設計,疏密得當,給人一種舒適、自然的視覺感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御服碑》它融合了鐘繇、王獻之、智永等名家筆意,對元明小楷影響深遠,被后世視為經典范本。虞集稱其“直追晉唐”,項穆贊其“綿里藏針”。
現存的《御服碑》原石曾散落于陜西重陽宮附近田野,1962年移至宮內碑廳保護。清拓本現藏于美國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成為研究趙孟頫書法的重要實物。
不過對于此作有學者認為并非趙孟頫真跡,而是后人通過模仿他的筆跡托名的,但從目前的主流觀點來看,認為是趙孟頫所書的人數還是占比比較多的。
對此,您怎么看?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