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曾輾轉多地的孕婦在徐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孟慶勇團隊幫助下,順利分娩一名女嬰。這例伴有家族遺傳史及胎兒生長受限的復雜病例,最終通過精準的產前診斷和深入的醫患溝通,迎來了圓滿結局。
![]()
01
主動介入,打破僵局
該孕婦在孕晚期由當地醫院轉入徐州市婦幼保健院。轉診原因是在產檢中發現胎兒多項生長指標——尤其是頭圍嚴重偏小,低于同孕齡標準的第1百分位數,初步懷疑存在“小頭畸形”風險。更讓這個家庭倍感壓力的是,孕婦家族中有明確的先天性智力低下病史。多重陰影下,孕婦及家屬情緒十分焦慮,認為胎兒“鐵定不能要了”,初次溝通時態度堅決,要求引產。
面對這一復雜局面,孟慶勇團隊首先穩住了局面。孟主任指出,根據我國相關法規,孕28周后若無確切醫學證據,是不允許實施引產的。“家屬因沉重的家族史和基層醫院的初步判斷,堅信胎兒異常概率超過90%,當時的溝通非常困難。”
02
科學評估,化解認知偏差
孟慶勇團隊沒有輕言放棄,而是與家屬進行了多次深入、細致的溝通。醫生用生動的比喻解釋道:“胎兒頭圍小,就像人的身高有高有矮。姚明身高2米23是正常,有的人身高1米4、1米5,智力也同樣正常。這很可能只是孩子的個體生長特點。” 團隊從醫學數據上客觀分析,指出胎兒存在嚴重染色體異常的風險“可能不到10%,甚至在5%以下”,這與家屬“90%以上”的預估形成了巨大反差,也成為溝通的關鍵突破口。
![]()
03
搶抓時機,精準診斷
說服工作初現成效,但另一個現實困難擺在面前:孕婦當時孕周已大,且伴有見紅、需保胎治療,而關鍵的產前診斷技術——羊水穿刺必須在身體狀況穩定后才能進行,時間非常緊迫。在醫護團隊的精心照護和耐心鼓勵下,家屬最終克服了心理上的顧慮,同意在保胎治療穩定后立即進行檢查。為搶抓診斷窗口,遺傳中心為此病例開啟綠色通道,優先進行羊水樣本的染色體核型分析與基因芯片檢測,并優先出具報告。
最終的診斷結果帶來了決定性的轉機:報告顯示染色體與基因均未見異常。隨后進行的胎兒大腦磁共振檢查也證實,腦部結構無任何異常。一系列科學的診斷證據鏈,徹底排除了“小頭畸形”等嚴重異常的可能,為這個家庭掃清了最大的陰霾,也堅定了他們繼續妊娠的信心。
![]()
此后,孕婦在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安心保胎、待產,最終于孕37周因產科指征行剖宮產,順利分娩一名6.4斤的女嬰。新生兒經醫生全面檢查,身體狀況良好。產后查房時,產婦及家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連連向醫護人員道謝。
![]()
監制丨曹永
總編丨馬傳衛
副總編丨范玉嬌
編審丨劉燕敏
審稿 | 孟慶勇 王柯惠
圖文/編輯丨姚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