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推著購物車在超市里溜達,眼睛像掃描儀一樣“唰唰”掃過貨架,突然被某個包裝“戳”了一下——可能是亮眼的顏色,可能是奇怪的形狀,甚至只是包裝上的一句“扎心”文案,手就自動伸過去了。等反應過來,購物車里已經多了包沒在計劃里的零食。
其實,這就是快銷品包裝的“貨架魔法”。在消費者平均停留3秒的貨架前,包裝就是品牌的“3秒推銷員”。怎么在這3秒里“抓住”人?咱們從貨架思維聊起。
1. 第一眼:顏色要“炸”,但不能“瞎”
貨架上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永遠是“顏色突兀”的那個。但這里的“突兀”不是亂來——得和品類、品牌調性搭。
比如飲料區,紅色系(可樂)、綠色系(茶飲)、藍色系(礦泉水)基本是“標配”。如果這時候突然冒出個熒光黃的果汁,絕對能“跳”出來。但要注意,顏色得和產品關聯。比如某款檸檬味汽水用亮黃色,消費者一看就知道“酸爽”;要是用紫色,反而會讓人困惑“這是葡萄味還是黑暗料理?”
更聰明的是“對比色”。比如奧利奧的經典藍白包裝,在黑色餅干堆里可能不顯眼,但在餅干區一堆米色、棕色的包裝里,藍色反而成了“視覺鉤子”。這就是“在對的場景里用對的顏色”。
2. 形狀要“怪”,但得“有用”
除了顏色,形狀也是“搶眼利器”。但這里的“怪”不是越奇怪越好,而是得讓消費者一眼看懂“這是什么”。
比如養樂多的“小胖瓶”,在乳酸菌飲料里獨樹一幟,圓滾滾的瓶身+紅色瓶蓋,連小孩都能一眼認出。再比如脈動的“異形瓶”,瓶身有棱角,握在手里不容易滑,喝的時候還能當“解壓玩具”捏兩下——這種“形狀+功能”的設計,比單純為了怪而怪更有效。
更絕的是“場景化形狀”。比如某款兒童奶酪,做成小汽車的造型,孩子看到會吵著要;某款堅果包裝,做成“小房子”的樣子,打開后里面分格裝不同堅果,既可愛又實用。這種“形狀即賣點”的設計,能讓消費者在3秒內記住產品。
3. 文案要“狠”,但別“硬”
貨架上的文案,得像“朋友吐槽”一樣,一句話戳中痛點或癢點。但別整那些“天然健康”“口感醇厚”的套話——消費者看多了會免疫。
比如元氣森林的氣泡水,包裝上寫“0糖0卡0脂,喝不胖的氣泡水”,直接戳中年輕人“想喝又怕胖”的心理;某款辣條包裝上寫“辣到流淚但停不下來”,用自黑式幽默讓消費者會心一笑;甚至有款薯片包裝上寫“追劇必備,一片接一片”,直接給出使用場景——這種“說人話”的文案,比廣告語更讓人想嘗試。
更高級的是“互動文案”。比如某款果茶包裝上印“搖一搖,更好喝”,消費者會下意識搖兩下;某款餅干包裝上寫“掰開它,和閨蜜分享”,暗示社交場景。這種“讓快消口包裝動起來”的設計,能增加消費者的參與感。
4. 材質要“有感”,但別“貴”
快消品的包裝材質,得讓消費者“一摸就懂”。但這里的“有感”不是越貴越好,而是得和產品屬性匹配。
比如薯片要“脆感”,所以包裝常用鋁箔+塑料的復合材質,捏起來有“沙沙”聲,消費者一聽就知道“里面是脆的”;酸奶要“新鮮”,所以包裝常用軟塑料或屋型紙盒,摸起來軟但有彈性,暗示“內容物很嫩”;高端巧克力常用硬紙盒+內襯,開盒時有“儀式感”,適合送禮場景。
更聰明的是“環保材質”。現在消費者越來越在意環保,某款果汁用可降解的甘蔗纖維包裝,包裝上印“喝完我,還能種花”,既環保又有互動性——這種“材質即賣點”的設計,能吸引注重品質的消費者。
5. 貨架陳列:要“整”,但別“死”
快銷品包裝設計再好,陳列不行也白搭。貨架陳列的“整”,不是把產品排得整整齊齊,而是得“有邏輯”。
比如按顏色陳列:把同色系的產品放一起,形成“色塊效應”,遠看像一道彩虹;按功能陳列:把“解渴型”“解饞型”“健康型”飲料分區域,消費者一眼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按場景陳列:把“早餐麥片+牛奶”“追劇零食+飲料”放一起,暗示搭配使用——這種“有故事的陳列”,比單純堆貨更吸引人。
更絕的是“動態陳列”。比如某款口香糖在收銀臺附近做“堆頭”,用巨大的包裝盒堆成塔形,消費者結賬時一眼就能看到;某款冰淇淋在冷柜門上貼“最后3盒”的標簽,制造緊迫感——這種“會說話的陳列”,能直接刺激購買。
貨架思維,是“搶人”更是“留心”
快銷品包裝設計,本質是“在3秒內和消費者交朋友”。顏色要炸但有邏輯,形狀要怪但有用,文案要狠但說人話,材質要有感但不貴,陳列要整但有故事——這些細節加起來,才能讓包裝從“容器”變成“推銷員”。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