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今年,在教育部“雙千計劃”推動下,各高校加速推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微專業,為學生提供更靈活開放的學習路徑。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生小磨跨校選修中國傳媒大學“計算傳播”微專業,希望通過短期學習為考研“試水鋪路”。與小磨相似,主修國際關系的小童也主動轉向數據智能領域,以補足理工科知識短板,拓寬職業可能。
專家指出,微專業“小而精”,內容聚焦“干貨”,直接傳授核心技能,堪稱“技能加速訓練營”。然而熱潮之下,理性規劃同樣重要。高校需建立嚴格的微專業設置、評估與退出機制,深化校企合作,共建課程與實驗室,形成責任共同體,還需賦予學生更多課程選擇權,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的靈活性與多樣性。
新風向
高校微專業聚焦數智領域
隨著新學年開啟,“微專業”成為多所高校教學改革中的高頻詞。北京青年報記者梳理發現,當前高校已上線的微專業中,數智領域最為集中(編者注:數智是數字化與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技術形態)。在政策導向與人才需求雙重驅動下,各校紛紛加快布局。例如,北京科技大學設置“數智能源工程”“數字人文”“冶金大數據技術”等課程方向,希望在技術與人文相交叉的領域培育復合人才;北京工商大學的“數智經濟”微專業強調技術素養與應用能力,課程體系覆蓋經濟學原理、Python/R數據分析和數字商業分析;北京林業大學聚焦“人工智能及其應用”,采用校企聯合授課推動“AI+X”融合,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理解機器學習和大模型的落地方式。
與傳統專業體系相比,微專業呈現出更短的周期、更精煉的內容和更強的實踐訴求。多數項目由基礎理論、人文素養、技術工具與場景應用構成課程模塊,結業門檻為12—14學分。一些高校還向社會開放選修,探索更靈活的人才培育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學信網學籍檔案近日新增“雙千計劃”微專業欄目,已有部分項目完成備案,這也意味著微專業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與規范化。
新路徑
跨校跨界修讀了解新領域新技能
微專業的“熱”,不僅體現在政策推動和高校實踐層面,也悄然融入到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小磨,早在2023年就跨校、跨學科學習中國傳媒大學“計算傳播”微專業,并順利結業。她在社交平臺上自稱“微專業愛好者”。盡管當時該課程并未納入學信網認證,只能獲得結業證書,她依然“不后悔”。
小磨希望借助微專業提前融入目標院校的學術氛圍,了解該學科看重的能力與方法,為考研提前布局。“想上岸一個學校,就要成為他們想要的那種人。對外校學生來說,這是難得的接觸機會,能切身感受到專業看重的技能、自身提升空間以及學科前沿議題。”她說。經過一個學期系統學習,她不僅加深了對算法與數據領域的理解,還掌握了樸素貝葉斯分類模型等實用方法,并直接運用于畢業論文。
與小磨類似,國際關系學院傳播學專業學生小童十分關注大數據和AI發展趨勢,今年選擇修讀本校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數據智能”微專業。作為文科生,她意識到單一背景的局限,主動報名以打破壁壘。
首堂課上,老師從計算機導論與數學基礎講起,用通俗案例梳理技術發展脈絡,并強調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是后續學習的“工具語言”。面對陌生公式,小童坦言起初有些緊張,但也在課堂中逐漸卸下對理工科的“光環式想象”——“我希望借這個機會克服心理障礙,證明文科生同樣能掌握計算機技能。”
她提到,一旦掌握基礎編程,未來撰寫論文時便可自主爬取數據、運行代碼,不再局限于質性研究,還可以嘗試量化分析,拓展方法視野。
據了解,該微專業包含數學基礎、編程基礎和數據科學導論等課程。上課時間也較為靈活,安排在晚間或周末,一年可修畢,每學分約150元。她認為這是“高性價比的知識投資”。
今年3月,教育部印發通知,實施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推動全國開設1000個微專業(或專業課程群)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以應對技術迭代和就業市場變化帶來的挑戰。
目前,各高校微專業普遍按學分收費,標準約100元/學分,不同院校差異明顯。例如,北京科技大學“數字人文”微專業為140元/學分,表現優異者還可獲得獎學金激勵并參與科研項目競爭。也有部分微專業收費較高,如上海交通大學2025年“智能軟件”微專業學費為48000元/人,在校師生為19800元/人。
在小童看來,微專業證書更像學習過程的見證,并非升學或求職“通行證”,但它幫助自己了解新領域、掌握新技能,從而拓展認知邊界,“這已經足夠值得”。
新實踐
校企協作保證教學內容前沿性
今年9月23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為推進人才供需適配改革,學科專業目錄已經從過去每10年修訂一次,轉變為每年更新發布急需學科專業清單,并適時發布微專業、微學分,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這一政策導向為高校微專業的設立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北京聯合大學為例,該校在今年一口氣開設了26個不同的微專業,包括管理學院的“影視創意與數字文化傳播”微專業、應用文理學院的“北京數字文化傳播”微專業、“文物攝影與測繪”微專業等,且這些微專業的教學隊伍普遍由“企業導師天團”(導師均來自行業頭部企業)組成,為課程提供有力的校企實踐環節保障。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副主任羅茵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企業導師團隊的引入在較大程度上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前沿性”與“真實性”,企業導師帶來的不是教科書上的理論,而是鮮活的行業案例、正在進行的技術挑戰和真實的項目流程。他們不僅是教師更是學生潛在的雇主和行業人脈,同時也能促進高校教師的“雙向成長”并深化校企協同育人。
新變革
用“小而精技能包”回應新需求
羅茵認為,高校當前所經歷的變革是一場深刻且必要的“數字化素養”普適性轉型的開端。它傳遞出明確信號:數字能力已不再是計算機學院的專屬,而將像英語、寫作一樣成為所有專業學生都應具備的基礎素養。
她認為,傳統專業教育體系雖嚴謹深入,但建設和實施周期長,有時難以敏捷響應社會需求的快速變化。相比之下,微專業形式更靈活,可以圍繞社會急需的領域開課,針對某一類崗位或能力快速培養技能。前者重體系和深度,后者重實用和速度。微專業用“小而精”的技能包回應新需求,也緩解了高校培養的“深度”和就業市場“廣度”之間的矛盾。
她特別說明,微專業的“微”絕不等于“淺”,而是“小而精”。這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內容更“干貨”,不繞彎子,直接教上手就能用的核心技能;二是目標更明確,用更少的時間和成本,讓能力盡快提升。簡單說,微專業更像一個把技能“加速升級”的小型訓練營。
作為“北京數字文化傳播”微專業的授課教師,羅茵介紹,該課程從“講理論”轉向“做項目”,減少單向灌輸,更多采用項目式、案例研討和工作坊的形式進行學習,讓課堂像“創新實驗室”,學生可以圍繞真實任務邊做邊學。同時,課程預留“翻轉課堂”環節,基礎內容在線預習,課堂時間用于討論和實操。考核也從試卷轉向成果導向,以作品集為核心,結合教師評價、同伴互評和企業導師意見,依據行業分析、原型設計、傳播方案或創意視頻等產出進行評分,更突出實戰性和可用性。
羅茵指出,學生跨學科學好微專業的最大挑戰是“思維模式的切換與知識體系的融合”。她解釋說,時間精力分配和知識背景差異只是表層挑戰,更深層的難點在于,學生如何把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起來,比如將影視創意中的藝術思維與數字技術中的邏輯思維內化并創造性結合。
“很多學生習慣于在單一學科框架內思考,而微專業要求他們打破這種慣性,進行‘T型人才’式的整合思考——既有知識的深度,又有融會貫通的廣度。這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學引導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羅茵說。
新挑戰
改革完善學分制與學科制
熱潮之下,更需保持冷思考。對于微專業的可持續發展,羅茵表示,要建立嚴格的微專業設置、評估和退出機制。微專業不能隨意開設,需經過充分調研和論證,并配套質量評估機制,防止“水課”。校企合作也應走深走實,共建課程、教材、實驗室及考核體系,形成利益與責任共同體。與此同時,學校需提供政策和資源支持,如激勵機制與教學設備保障,讓課程真正落地。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現代教育研究院院長儲朝暉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高校集中開設微專業,主要源于當前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錯位。尤其在人工智能、數智技術等前沿領域,技術迭代迅速、知識更新極快,而傳統專業體系受制于調整周期長、靈活性不足,難以及時回應新技術、新業態帶來的人才需求。
在這一背景下,微專業憑借“周期短、聚焦強、應用快”的特點,為快速補充新知識和新技能提供了可行路徑,有助于緩解階段性的人才供需矛盾。
對于微專業未來的發展,他指出:“關鍵在于推進完善的學分制與學科制改革,真正賦予學生更大的課程選擇權,從而實現人才培養機制的靈活性與多樣性。”
在探討如何提升微專業“含金量”與認可度的基礎上,儲朝暉也提醒,應關注其對學生全面成長與能力提升的根本價值。他指出,微專業的核心功能應聚焦于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實際能力提升。他認為,微專業在尋求外部認證的同時,其核心應始終錨定于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證書是學習成果的證明,而學生內在能力的成長才是其社會認可度的堅實基礎。微專業作為對主流培養方案的有益補充,能夠在有限范圍內有效緩解技能短缺,若能與整體培養體系形成更深層次的聯動,將為彌合學生能力與市場需求的差距貢獻更大力量。(文中小磨、小童均為化名)
原標題丨學生可跨專業跨校選修 教學內容突出前沿性實用性 選修數智微專業帶來體驗大不同
來源丨北京青年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