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點,小區廣場里已經有人在晨跑。李叔叔抬手看表,快步穿過晨霧,臉上帶著滿足的笑。但到了晚上,小區的另一端,王阿姨和幾位鄰居圍著健身步道悠閑散步,說說笑笑,好不愜意。
同一個社區,兩派“運動黨”各自為陣,誰也說服不了誰。李叔叔總愛說,“早起鍛煉精神一天”,而王阿姨則反駁:“晚上活動,能消食助眠,還能降血糖!”他們的爭論,映射著無數中國家庭的日常。可一個問題總讓人心癢難耐,控糖控壓,到底選早上還是晚上運動,才是真的“真金時刻”?
![]()
很多人以為,運動的好處來源于動作本身,什么時候做影響不大。但其實,身體并不是一臺“永動機”,它的各項功能受到生物鐘強烈調控——這個被稱為“晝夜節律”的內在時鐘,連血糖、血壓的波動,都與它密不可分。
研究證實,早上6點到9點這段清晨時光,是血糖和血壓的“晨峰期”。也就是說,這時候身體從休息狀態切換到工作狀態,激素激增,血壓和血糖都會快速上升。很多心腦血管事件也高發在這個時段。
有專家提醒:早上空腹運動,可能因肌肉能量儲備不足,增加低血糖甚至眩暈、疲勞、跌倒的風險,尤其是中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
![]()
相比之下,傍晚18點到20點前后,人體代謝活躍,胰島素敏感性明顯提高。醫療機構的實驗證明,這一時段運動,控糖效果比早上高出整整一倍。比如一項三甲醫院的對比干預實驗,晚上運動組糖化血紅蛋白下降1.2%,早上組僅下降0.6%,直接拉出一倍“差距線”。
同時,晚上運動對高血壓人群也有更溫和穩定的益處。研究顯示,這一時段鍛煉可有效降低夜間血壓波動,改善心腦血管健康風險。而且,適度的晚上有氧活動,還能促進內啡肽和血清素分泌,是天然的“安神藥”。
第一,血糖更平穩,有效防止大幅波動。
晚飯后1-2小時運動,能幫助胰島素更快、更靈敏地轉運和消耗血糖。有研究發現,不只是降低當下血糖,長期堅持三個月,糖化血紅蛋白可下降1.2%以上,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意義重大。
![]()
第二,夜間血壓下降,減少心腦意外幾率。
晚上運動能讓夜間血壓降低5~10mmHg,而夜間高血壓是中風和心梗的大殺器。對高血壓患者來說,這點降幅可能可以減少30%以上的夜間急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第三,睡眠質量提升,“一箭雙雕”。
傍晚至晚飯后適度運動,能提升血清素和內啡肽水平,入睡快、深度睡眠多。對傾向于失眠或覺淺的中老年朋友尤為有益。但需避免使運動時間晚于21點,否則精神過度興奮,反而影響睡意。
第四,晨起意外風險降低。
無需冒著低氣溫、空腹、血壓高峰等“三重風險”去晨練,自然安全系數更高。尤其對于老年及基礎疾病者,晚上運動能防跌倒、防暈眩,更有系統性保護。
![]()
醫生提醒:雖然晚間運動優勢明顯,但也不是人人都能“無門檻”加入,也不是隨便“動一動”都有效。做到以下幾點,才是真正科學控糖控壓。
建議安排在晚飯后1-2小時內進行。不要吃完飯就上跑步機,消化尚未結束易引發胃腸不適。1到2小時后,血糖處于穩定區,既能避免低血糖,也保證能量充足。
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氧+力量運動。中等強度快走、騎車、游泳、廣場舞,輔以啞鈴深蹲、彈力帶抗阻。
運動總時長建議30~60分鐘。急劇、超長時間的高強度運動不建議晚上安排,以免影響晚間休息。
注意個體差異,關注藥物協同影響。服用降糖藥、降壓藥的患者,需在運動前后檢測血糖、血壓,謹防發生低血糖或低血壓,必要時提前與醫生溝通運動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