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3705字,7圖
閱讀預計:10分鐘
如果你近期從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降落,透過舷窗往下看,大概率會被一個畫面整懵。
一個十幾米高的巨人,手持弓箭,仿佛正瞄準空中的飛機。別慌,這不是什么奇幻電影場景,而是加拿大印度社群最近的 “大作” 之一。
![]()
從沙灘 “比臭” 到雕像 “比高”,印度社群在加拿大的 “競賽史”,遠比你想象的更魔幻。
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這場橫跨安省、BC 省,牽扯 “三大神祇”“兩派寺廟”“一位富商” 的雕像大戲。
看完你可能會直呼:這哪是建雕像,分明是在拍《加拿大版西游記》+《印度社群三國演義》!
一、前賽季:沙灘大腸桿菌超標,各省 “并列第一” 的 “拉粑粑大賽”
要聊雕像大賽,得先從印度社群在加拿大的 “前賽季” 說起——那場讓安省、BC 省、薩省沙灘集體 “淪陷” 的 “拉粑粑競賽”。
去年夏天,加拿大多個熱門沙灘接連曝出大腸桿菌超標,閉灘通知一張接一張。
當地衛生部門追查源頭時發現,罪魁禍首竟是部分印度游客的 “不文明行為”——在沙灘周邊隨地排便。
![]()
更魔幻的是,這事兒還被網友調侃成 “各省并列第一的競賽”:安省的安大略湖沙灘、BC 省的溫哥華海灘、薩省的瓦瓦納基湖沙灘,大腸桿菌數值你追我趕,最后愣是沒分出高低。
當時不少加拿大本地人吐槽:“以前只知道印度有‘恒河沐浴’,沒想到在加拿大還能見識到‘沙灘排便’,這文化輸出也太‘接地氣’了。”
誰能想到,這場 “比臭大賽” 剛落幕,印度社群就緊接著開啟了 “第二賽季”——而且比賽項目直接升級成了 “建雕像比高”,畫風從 “接地氣” 一路飆升到 “魔幻現實主義”。
二、本賽季:從 16 米到 18 米,雕像玩起 “增高鞋” 套路
如果說 “前賽季” 的競賽還帶著點 “意外感”,那 “雕像比高賽” 就是妥妥的 “蓄意為之”。
從賓頓市到多倫多機場,三座印度教神祇雕像拔地而起,每一座的高度都像被按下了 “內卷鍵”,連 “增高套路” 都玩得明明白白。
1. 初代選手:賓頓市 16 米 “拼 DD 版孫悟空”
![]()
第一座雕像,落在多倫多隔壁的賓頓市(Brampton),主角是印度教里的 “神猴” 哈奴曼。
這座雕像高 16 米,因為造型和《西游記》里的孫悟空有點像,被網友戲稱 “拼 DD 版孫悟空”。
倒不是說它丑,就是那股子 “接地氣” 的勁兒,和咱們印象里的 “神級雕像” 不太一樣。
賓頓市本身就是加拿大印度裔聚居地之一,有 “小印度” 的稱號。這座哈奴曼雕像建成時,當地印度社群還辦了盛大的揭幕儀式,敲鑼打鼓,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當時大家都覺得:這是印度文化在加拿大的一次 “閃亮登場”。誰能想到,這只是 “比高賽” 的開端。
2. 進階選手:多倫多機場 17 米 “弓箭防空炮”
![]()
沒過多久,第二座雕像就 “殺” 了出來,而且選址相當 “硬核”—— 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旁邊。
這座雕像的主角是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里的主角羅摩,本身高度 15 米,比哈奴曼雕像矮 1 米。
但建造者顯然不甘心,特意給它加了個 2 米高的底座,一下子把總高度拉到 17 米,直接超過了賓頓市的哈奴曼。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羅摩的造型:他手里握著一把弓和一支箭,箭頭還微微朝上,正對著機場的降落航線。
網友看完直接調侃:“這哪是羅摩雕像,分明是‘機場防空炮’!殺傷力沒有,但侮辱性極強 —— 以后從多倫多降落,都像被印度神祇‘瞄準’了一樣。”
有網友還曬出了飛機上拍的照片:藍天白云下,羅摩雕像矗立在地面,弓箭清晰可見,搭配遠處的飛機,畫面既荒誕又好笑。還有人開玩笑說:“建議機場廣播加一句:‘親愛的乘客,下方瞄準您的不是敵人,是印度教神祇,請勿驚慌’。”
3. 終極選手:賓頓市 18 米 “藍精靈憨豆合體”
![]()
賓頓市的印度社群一看多倫多機場的雕像 “作弊” 加底座,立馬不服氣了。沒過多久就宣布:9 月 6 號,要在賓頓市再揭幕一座濕婆雕像,而且這次要 “一雪前恥”。
這座濕婆雕像的本體高度 16 米,和哈奴曼一樣,但建造者學聰明了 —— 直接加了個 2 米的底座,總高度 18 米,穩穩超過多倫多機場的 17 米。
更有意思的是濕婆的造型:全身涂成藍色,面部表情有點憨態可掬,被網友調侃成 “藍精靈和憨豆的合體”。
有人還特意對比了三座雕像的顏值:哈奴曼雖然像 “拼 DD 孫悟空”,但好歹靈動;羅摩雖然拿著弓箭有點 “兇”,但造型還算端正;唯獨濕婆,藍色的皮膚搭配圓滾滾的肚子,怎么看都像 “卡通人物成精”。
不過吐槽歸吐槽,這座 18 米的雕像,還是讓賓頓市在 “比高賽” 里暫時拔得頭籌。
三、幕后大戲:從 “西游記” 到 “三國演義”,雕像背后全是江湖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單純的 “比高”,那可就太天真了。這三座雕像的背后,藏著印度社群內部的 “權力斗爭”,劇情比《西游記》還曲折,比《三國演義》還復雜。
1. 兩派寺廟的 “愛恨情仇”:從一家分道揚鑣,到隔壁建雕像 “氣人”
先說賓頓市的兩座雕像:哈奴曼雕像的建造方是 “賓頓印度廟會”,濕婆雕像的建造方是 “濕婆廟會”。
聽起來像兩家獨立的機構,但實際上,它們早年是 “一家人”—— 濕婆廟會是 2007 年從賓頓印度廟會里分裂出來的。
據當地印度社群的知情人士透露,2007 年,賓頓印度廟會內部因為 “教義解讀” 和 “資金分配” 鬧了矛盾,一小撮人決定 “單飛”,成立了濕婆廟會。
沒想到短短四年,濕婆廟會就迅速壯大,還在賓頓印度廟會隔壁買了塊地,建了自己的寺廟。
這次建濕婆雕像,說白了就是 “故意氣人”:你建 16 米的哈奴曼,我就建 18 米的濕婆;你在東邊,我就在西邊隔壁,開車 3 分鐘就能到 —— 就是要讓你每天都能看到 “我比你高”。
有網友調侃:“這哪是宗教信仰,分明是小學生吵架 ——‘你有奧特曼,我就有變形金剛,還比你大’!”
2. 富商的 “叛逃”:從兩家金主到自己建雕像,上演 “三國演義”
![]()
如果說兩派寺廟的矛盾是 “雙雄爭霸”,那第三位玩家的加入,直接讓劇情變成了 “三國演義”—— 這位玩家就是印度富商 Laj-Prasher。
Laj-Prasher 早年是賓頓印度廟會和濕婆廟會的 “共同金主”,兩家寺廟的不少活動都靠他捐款。
但 2019 年,不知道出了什么矛盾,Laj-Prasher 突然撤出了對兩家寺廟的資金支持,轉頭自己掏錢,在多倫多機場旁邊建了羅摩雕像。
更有意思的是,他建的羅摩雕像,高度剛好卡在兩座雕像之間 —— 比哈奴曼高 1 米,比濕婆矮 1 米。
有網友分析:“這明顯是故意的,既不想得罪左邊,也不想得罪右邊,還能讓自己的雕像‘存在感拉滿’,不愧是商人,算盤打得真響。”
這下好了,三座雕像分別代表 “賓頓印度廟會”“濕婆廟會”“Laj-Prasher” 三方勢力,位置呈三角分布,背后各有各的算盤。
之前大家還調侃是 “拍西游記”,現在直接升級成 “拍三國演義”—— 只不過主角從劉備、曹操、孫權,變成了哈奴曼、羅摩、濕婆。
3. 同一個雕像師的 “小心機”:16 米、17 米、18 米,絕對是故意的!
最讓人覺得魔幻的是,這三座 “比高” 的雕像,居然出自同一個雕像師之手 —— 一個名叫 Come-on-Come-on 的印度人(別誤會,這不是咒語,是他的真名)。
Come-on-Come-on 來自印度的一個雕像世家,是第三代傳人,在印度教雕像圈小有名氣。
按理說,同一個雕像師,給不同客戶建雕像,高度應該不會這么 “巧合”—— 偏偏一座 16 米,一座 17 米,一座 18 米,剛好差 1 米。
雖然沒有實錘,但網友們都愿意相信這個 “陰謀論”—— 畢竟這劇情太像喜劇電影了:一個雕像師,用三個高度,把三方勢力耍得團團轉,還順便在加拿大留下了三座 “網紅雕像”,這幽默感,也是沒誰了。
四、30 萬一座的雕像,要 “膈應” 加拿大一個世紀?
![]()
調侃歸調侃,有幾個數據還是挺讓人震驚的:這三座雕像,平均造價才 30 萬加元,三座加起來不到 100 萬加元。
要知道,在多倫多,100 萬加元連一套市中心的公寓都買不起 —— 現在卻建成了三座能 “屹立百年” 的雕像。
有網友算過一筆賬:“按照雕像的質量,屹立百年沒問題。也就是說,花了不到 100 萬,就能讓這三座雕像‘各應’咱們一整個世紀。以后多倫多的居民、游客,不管愿不愿意,都得看到這三座‘比高’的雕像,這性價比,簡直了。”
更值得琢磨的是,這背后反映的印度社群在加拿大的 “滲透力”。
從早年的移民定居,到現在的 “文化地標建設”,甚至內部形成 “軍閥割據” 式的勢力劃分,印度社群在加拿大的存在感,已經遠超很多人的想象。
之前還有人開印度社群的玩笑,但現在不少人都 “心服口服”—— 畢竟能把 “建雕像” 玩成 “連續劇”,還能讓全加拿大都當 “觀眾”,這種能力,確實不一般。
五、文化輸出還是 “文化內卷”?這事兒你怎么看?
現在這三座雕像,已經成了多倫多的 “網紅打卡點”—— 有人特意去機場拍羅摩的 “弓箭”,有人去賓頓市對比哈奴曼和濕婆的 “身高差”,還有人把雕像的故事做成段子,在社交平臺上傳播。
但玩笑背后,也有人提出疑問:這到底是印度文化在加拿大的 “成功輸出”,還是社群內部的 “無意義內卷”?
畢竟建雕像的錢,如果用在社群公益、文化交流上,可能會產生更積極的影響;而現在,卻成了三方勢力 “比高低” 的工具。
不過也有人覺得:文化本來就沒有固定的形態,這種 “接地氣” 甚至有點 “荒誕” 的方式,反而讓更多人了解了印度教的神祇 —— 至少現在,很多加拿大人都知道了 “哈奴曼像孫悟空,羅摩像二郎神,濕婆是毀滅與重生之神”。
不管怎么說,這三座雕像已經成了加拿大文化景觀里的 “特殊存在”。以后如果你去多倫多,不妨去看看這三座 “比高” 的雕像,說不定還能腦補出一整部 “印度社群三國演義” 的劇情。
最后,想問問大家:你在國外見過哪些 “魔幻” 的文化地標?如果是你,會為這種 “雕像比高賽” 點贊,還是覺得沒必要?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本文為印度通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注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 熱文索引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