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長壽老人的新聞,總會忍不住想,人最多能活多久?遇上沒水沒食的情況,又能扛幾天?生命的天花板從來不是一個數字能說清的,它在我們的細胞里,還扎根在軀體的每一個系統中,甚至和整個宇宙的規律都有關系。今天就用大家能聽懂的話,把這些邊界拆開來聊聊。
上世紀60年代,有個叫海弗里克的科學家做了個實驗。他把人類正常的體細胞放在體外培養,觀察到一個規律,這些體細胞大概分裂50到60次,就會停下腳步,不再增殖,慢慢衰老直至死亡。海弗里克極限,后來大家就用來稱呼這個現象。順著這個規律算下來,人類的自然壽命上限,大概就在120歲左右。那是什么在把控體細胞分裂的次數呢?答案就是端粒,它像染色體末端的小帽子,每次細胞分裂,這頂小帽子就會變短一點。端粒短到不能再短,細胞就徹底沒法分裂了。靠端粒酶把變短的端粒補回去,有些細胞比如干細胞、癌細胞能做到,我們身體里大多數體細胞,端粒酶都是休眠的,這也從根上斷了細胞永生的可能。
![]()
比起壽命這種長期的上限,我們的肉身在短期內,面對極端環境的耐受度,更能讓人直觀感受到生命體的邊界。憋氣舉例,普通人游泳時憋個一兩分鐘就撐不住了,世界紀錄能到24分鐘,不管是誰,都扛不住長時間缺氧。對氧氣特別敏感的,是大腦。缺氧超過8到10分鐘,腦細胞就會開始大量死亡,這種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嚴重的話會直接危及生命。
失血情況類似,大概5000毫升,是我們全身的血液總量。短時間內流失過半,也就是2500毫升,軀體很快就會出問題。血液是給各個器官送氧氣和營養的運輸車,車少了,器官沒了補給,就會慢慢衰竭,生命也就懸在一線。饑渴方面,徹底斷水,咱們的身子撐不過3天,所有生命活動的基礎,是水。沒了水,血液會變稠,循環系統會慢慢停擺,有水沒食物,情況會好一些,身體會先消耗儲存的糖原,糖原用完了就燒脂肪,最后才會動用蛋白質,這樣下來,扛上幾周是有可能的。
![]()
體溫的邊界也很清晰,體內溫度超過42℃,身體里的蛋白質就會像煮過的雞蛋一樣,變性失活,器官沒法工作,低于20℃,代謝會變得格外緩慢,最后心跳會慢慢停止,再也醒不過來。
跳出我們自己的肉身,從更宏觀的視角看,生命有邊界,是一種必然。進化角度說,死亡遠沒那么可怕,反而在悄悄推動物種往前走。個體能永久存活,老舊的基因不會被淘汰,新的基因沒法進來,物種就沒法適應變化的環境,慢慢就會被淘汰。老個體離去,新個體帶著更鮮活的基因登場,物種才能一直跟上節奏,不會在自然選擇里掉隊。
![]()
這還和物理學的規律有關。從規整變混亂,是宇宙的一個大趨勢,這就是常說的熵增。生命體是格外規整的系統,不斷消耗能量,是維持這份規整的必要方式,吃飯、呼吸,相當于一直在和變混亂對抗,也就是常說的維持負熵。這份對抗終究只是暫時的,我們沒法扭轉宇宙變混亂的大方向,衰老和死亡,是躲不開的物理規律。
知道這些邊界有什么用?探索這些上限,不是為了打破它,是為了更懂生命。大多安逸的,是現在的生活,我們很容易忽略生命體本身的韌性,了解這些邊界、偶爾挑戰小邊界,能讓我們重新意識到,生命既有限制,又充滿力量,這份珍貴,值得我們好好對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