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中式面館第一股”會是遇見小面嗎?
摘要:
1、營收凈利連年增長,但客單價三連降、凈利率下滑,增長質量受質疑。
2、IPO前突擊分紅、對賭協議約定上市期限,潛藏贖回負債風險。
3、規模增長的同時,需防范食品安全問題與管理爭議。
近日,廣州遇見小面餐飲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遇見小面”)更新港股招股書并獲證監會境外上市備案,公司擬發行不超過2.35億股普通股,計劃在港交所上市。
以川渝風味面館為核心的遇見小面,憑借451家門店規模和連續兩年盈利的業績,試圖沖擊"中式面館第一股"。然而在營收凈利雙增的光環下,客單價下滑、IPO前突擊分紅、對賭協議等情況,也是值得關注的潛在風險。
01 中式面館排行“老四”,但市占率僅0.5%
2014年,華南理工大學校友宋奇、蘇旭翔與羅燕靈在廣州開設第一家門店,以重慶小面、豌雜面等川渝風味面食切入市場。憑借精準的產品定位和年輕化營銷,品牌逐步走出廣東:2017年進入深圳市場,2019年啟動特許經營模式,2021年門店突破100家,2024年進軍香港市場。
截至2025年10月已擁有451家在營餐廳,其中超過一半餐廳位于廣東省。目前另有101家門店在籌備中,新加坡首店預計于2025年12月開業。
在發展過程中,"標準化+數字化"成為其核心戰略:成立"小面大學"構建員工培訓體系,設立"小面研究院"負責菜品研發,通過數字化系統優化供應鏈管理與門店運營,試圖破解中式餐飲規模化難題。
遇見小面的主營業務分為兩大板塊:直營餐廳經營與特許經營管理。
其中直營業務為絕對核心,2024年貢獻86.7%的營收,涵蓋堂食(占總營收71.1%)與外賣(占總營收15.6%),主打全時段運營模式,覆蓋早餐、午餐、晚餐及夜宵場景,門店布局集中于購物中心、交通樞紐等核心點位。
特許經營業務占比13.2%,收入包括特許權使用費、食材設備銷售等,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共有86家特許經營門店。
截至2025年上半年,直營業務收入占比提升至89%,而特許經營業務收入占比下降至10.9%,需要注意的是,該業務自2022年以來,收入占比持續下降。
從市場競爭來看,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以2024年總商品交易額13.48億元計算,遇見小面位列中國中式面館市場第四位,市場份額0.5%,同時穩居川渝風味面館細分市場首位。
2022年至2024年連續三年,在中國所有餐飲連鎖企業中,重慶小面、紅碗豌雜面和
金碗酸辣粉的線下銷量排名第一。
不過中式面館市場高度分散,前五大公司市場份額合計僅占2.9%,行業整合空間巨大但競爭激烈。
國內中式快餐市場高度分散,按總商品交易額計,其中前五名參與者于2024年合共占約3%市場份額,而遇見小面在整體中式快餐市場排名第十三,市場份額僅為0.14%。
02 增長與隱患并存的雙重圖景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遇見小面業績表面呈現高速增長態勢:
營收從2022年的4.18億元增至2024年的11.54億元,2025年上半年達7.03億元,三年半復合增長率66.2%,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33.8%至7.03億元,主要得益于門店數量從133家擴張至451家。
凈利潤實現扭虧為盈,2022年虧損3597.3萬元,2024年盈利6070萬元,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4183.4萬元,盈利能力顯著提升。
經營性凈現金流同步改善,從2022年的1.05億元增至2024年的3.14億元,2025年上半年達2.02億元,同比增長38.36%,為門店擴張提供了現金流支撐。
在門店快速擴張的同時,遇見小面的訂單總數以每年倍增的速度飆升,以直營店為例,其2022年時約為1023.3萬單,2024年已經倍增至3201.8萬單。
但增長背后的隱憂同樣突出:
從直營店看,遇見小面的單店日均銷售額從2023年的1.4萬元降至2024年的1.24萬元,同比下滑11.43%;客單價連續三年下降,從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4年的32.1元。
遇見小面介紹稱,客單價下滑是主動降低菜品價格,吸引顧客、增加整體銷售額,這從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總商品交易額及訂單總數的大幅增加得以證明。
"以價換量"的趨勢比較明顯,但也導致凈利潤率從5.7%(2023年)微降至5.3%(2024年)。
但據招股書數據顯示,直營店的經營利潤率在2022年因疫情虧損后,在2023年、2024年實現扭虧,分別為12.5%、13.3%,在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提升至15.1%。
為何在主動下調客單價的同時,還能提升利潤率?主要是材料成本下降、精簡人員和租金成本下降。
遇見小面分析稱,公司在增加門店數量的同時,實現規模化效益,直營餐廳的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占直營餐廳收入的比例由2023年的29%降至2024年的28.4%,并進一步降至截至2025年上半年的26.9%;同時由于標準化管理,減少了對門店管理經驗人員的依賴;此外,遇見小面的門店從城市中心向周邊區域拓展,租金成本下降。
數據顯示,遇見小面的直營餐廳租金支出占直營餐廳收入的比例由2023年的23.8%降至2024年的23.3%,并進一步降至截至2025年上半年的22.2%。
成本結構顯示,原材料及耗材、人工、房租三項合計占營收比例仍然較高,固定成本高企使得盈利對規模擴張存在強依賴。
03 8輪融資背后已簽對賭協議,上市限期將至
在港股IPO之前,遇見小面已完成8輪融資。
2014年至2021年,遇見小面先后獲得百福控股、九毛九集團、喜家德、碧桂園創投等知名機構或公司投資,投后估值超20億元,與和府撈面、五爺拌面、陳香貴、馬記永、張拉拉并列六大面館新貴。
但融資背后也隱藏著潛在風險。
2021年B+輪融資中,遇見小面與碧桂園控股等投資方簽訂贖回權條款,約定碧桂園控股支付3000萬元認購實繳資本48.7萬元。
但是如果遇見小面在2028年3月前未完成上市,需回購碧桂園控股持有的遇見小面全部或部分實繳資本,回購方案包括兩種,以其中價高者為準:
1、原發行價加按簡單基準計算的7%的年回報率加所有已宣派但未派付股息的總和;
2、原發行價的150%加所有已宣派但未派付的股息的總和。
上述贖回條款被體現為遇見小面的贖回負債,截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以及2025年上半年,其贖回負債穩定在4500萬元。
這也是遇見小面需要盡快上市的推動因素之一。
此外,遇見小面的總負債規模也在隨門店擴張持續擴大,流動負債從2022年的2.51億元增至2024年的4.9億元,產生流動負債凈額2.42億元。
截至2024年,遇見小面的流動比率僅0.5倍(按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計算),計息負債比率約4.3%(按總計息借款除以資產總值計算)。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遇見小面的流動負債凈額約2.55億元,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5000萬元。
而在上述背景下,遇見小面的分紅政策就更受關注。
2023年,遇見小面宣派股息1950萬元,2025年3月派息1470萬元,累計分紅3420萬元。一個月后的2025年4月,遇見小面首次遞表港交所。
這種IPO前突擊分紅行為通常被投資人關注,是否具備合理性。
遇見小面表示,未來仍將繼續保持門店擴張,已經計劃在2026年、2027年及2028年開設約150家至180家、170家至200家及200家至230家直營和特許經營新餐廳。
但規模效應也伴生出很多問題,比如食品安全投訴頻發。2024年6月、11月,北京海淀、東城市監局先后因"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經營場所環境不整潔"對其出具警告;黑貓投訴平臺顯示累計投訴上百條,主要是食品衛生安全等問題。
此外,遇見小面在管理層面的爭議也引發關注。2025年4月IPO前夕,公關總監因孩子生病請假期間被裁員,公司將裁員通知直接寄至其家庭住址,涉嫌違反《民法典》隱私保護條款,涉事員工已委托律師維權,暴露出內部管理的人文缺失。
對于投資者而言,判斷遇見小面的投資價值,不僅要看其門店擴張的速度,更要關注單店盈利的修復能力;不僅要看短期業績的增長,更要審視其財務結構的健康度;不僅要看賽道的潛力,更要評估管理層的風險把控能力。
這場"中式面館第一股"的競賽最終能否成功,或許取決于其能否在上市前有效回應市場對各類風險的關切,用更扎實的經營數據證明其增長的可持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