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和一位初中班主任聊天,她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初中老師最怕遇到的,不是成績差的孩子,而是那些已經被‘榨干’了學習興趣的學生。他們才十幾歲,卻已經對學習感到厭倦和疲憊。”
這話像一記重錘,敲在了我的心上。
我的兒子今年初二,正是那個被“榨干”了學習興趣的孩子。回想他的小學六年,我們奉行“快樂教育”,幾乎沒給他報任何學科類輔導班,作業寫完就行,從不加量。那時的他活潑開朗,成績中上,我們一直以為這樣的放養方式是對的。
然而,初一的第一個月,現實就給了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科目從3門猛增到7門,每天作業量是小學的三倍不止。孩子從晚上8點開始寫作業,常常要寫到11點多。最要命的是,他不是拖拉,而是真的跟不上——數學思維訓練不夠,題目稍一變化就不會;語文閱讀速度慢,考試時作文都來不及寫完;英語單詞量積累不足,閱讀理解像在看天書。
曾經那個樂觀自信的孩子,變得焦慮、自卑,甚至開始厭學。每天晚上,我看著他在書桌前疲憊的身影,心如刀割。一句“我為什么要學習”的反問,讓我無言以對。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故事。在初中家長群里,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小學放養的快樂,到了初中,變成了無法彌補的差距。
為什么初中會成為小學放養孩子的“滑鐵盧”?
初中學習的內容、節奏和要求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 知識量激增:科目增多,每科內容加深,需要孩子有快速吸收和消化新知識的能力;
- 注重邏輯思維:死記硬背已經不夠用,需要孩子有較強的理解、分析和歸納能力;
- 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老師不會像小學那樣步步緊跟,需要孩子自己規劃學習時間和方法。
而這些能力,恰恰需要在小學階段循序漸進地培養。
小學階段,我們真正該培養孩子的是什么?
經過一年多的痛苦調整和反思,我明白了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不是分數,而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一、閱讀習慣是學習的基石
小學階段每天保證30-60分鐘的課外閱讀,不僅提升理解速度,更拓寬知識面。初中史地生政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平時的知識積累。
二、時間管理能力決定學習效率
幫助孩子建立規律作息,學會規劃自己的時間,什么時間做什么事,避免初中后作業一多就自亂陣腳。
三、專注力是需要培養的核心競爭力
遠離無休止的電子產品干擾,培養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專注于一件事的能力。這是初中高效學習的前提。
四、不怕困難的學習態度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不要急于給答案,而是引導他思考解題思路,培養他面對困難不退縮的品質。
放養不等于放任,快樂教育不等于不教育。
我曾經的錯誤理解是,放養就是完全尊重孩子的天性,不給他任何壓力。但現在我明白了,真正的放養,放的是思維,養的是習慣;真正的快樂教育,不是不教育,而是讓孩子在獲得成就感中感受真正的快樂。
在孩子小學六年級那年,我們本可以做些什么:培養他的閱讀習慣,適當進行思維訓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我們沒有。
如今,我和孩子正在艱難地補課,不只是補知識,更是補習慣,補信心。這個過程比在小學階段培養要困難十倍。
親愛的家長們,如果您的孩子還在小學階段,請接受我這個過來人的忠告:放眼孩子的整個學習生涯,小學六年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和能力的黃金期,這時期的投入,將在初中獲得豐厚的回報。
不要讓今天的“放養”,成為明天無法彌補的差距。教育的時機一旦錯過,可能要用加倍的努力才能勉強追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