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丁晶晶
編輯|張 南
設計|甄尤美
一場中美荷芯片戰完全沒有好轉跡象。
2025年10月19日早上,安世半導體通過社交媒體發布《安世中國致全體員工》文章, 強硬表示兩點意見:
其一,全體員工應當繼續執行安世國內公司的工作指示。對于任何其他未經安世國內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示(即使通過outlook、teams等方式傳送),大家有權拒絕執行而不構成違反工作紀律或者法律規定。
其二,安世國內團隊的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將繼續由安世國內公司而不是Nexperia荷蘭主體發放。安世國內有能力、有責任、有意愿保障全體員工權益。
這一最新表態源于10月16日凌晨安世半導體中國收到總部通知將不再支付中國國內員工勞動報酬,并且當天早上公司系統權限也被全面中斷。
10月17日,安世半導體以全體中國員工名義向客戶發出通知書,將這家全球功率半導體巨頭的運營危機昭告天下。
它說:“我們目前正遭遇無情且明顯違背法律與道德底線的打壓。中國市場已經被歐洲現任管理層拋棄。”
短短24小時內,從生產調度核心系統到客戶對接的業務端口,中國區員工的系統權限被全面凍結,關鍵流程瞬間陷入停滯,直接沖擊國內產能。
這意味著9月30日荷蘭政府將安世半導體全球30個主體納入資產、知識產權、人員調整全面凍結范圍危機事件發酵速度遠超預判。
不過,10月19日上午,安世半導體荷蘭總部卻對其予以否認,稱相關指控是錯誤的。其寫道:“我們已獲悉安世半導體中國實體的個人散布此消息,謊稱安世半導體和荷蘭政府已放棄中國市場,工廠目前已在新實體下獨立運營。此外,還有人聲稱安世半導體未向其員工支付工資。這些說法與事實不符,且具有誤導性。”安世半導體荷蘭總部表示已將這些指控報告給政府部門,并補充說該公司“仍然致力于服務其在中國的員工和客戶”。
無論如何,中國乃至全球車企又開始陷入瘋狂搶奪芯片的痛苦之中。
安世半導體是全球功率半導體領域的核心玩家。據ICwise統計,2023年全球功率分立器件企業TOP10中,安世位列第三,僅次于英飛凌、安森美。
2024年,它在小信號MOSFET、二極管與晶體管、ESD保護器件等多個細分領域的市占率均登頂全球。到2025年上半年,其車規功率MOSFET的市場份額穩定在14%。
![]()
“少一顆二極管都可能讓整條汽車產線停擺”,已成行業內的共識。如今安世半導體陷入“癱瘓”,對于高度依賴安世芯片的車企而言,這無疑是致命打擊。
國外,寶馬、大眾、特斯拉均是其核心客戶;國內,絕大多數主機廠也都是其客戶。
當地時間10月16日晚間,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發文表達深切擔憂,稱若安世半導體的芯片供應中斷問題無法立即得到解決,歐洲汽車制造業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
而諸多國內主機廠采購負責人也告訴《鈴軒之聲》(《汽車商業評論》旗下專門從事汽車零部件產業報道的媒體),他們從兩周之前就已經開始緊急保供。
那么,當下這場危機從何而來?它又將如何發展?
![]()
安世前世今生
安世半導體的特殊身世,注定其成為地緣政治的“風暴眼”。
這家企業的歷史可追溯至1920年,以真空管技術起步后,歷經電子管到晶體管的技術革命,在分立器件領域積累了深厚的車規級、工業級制造經驗,并長期作為荷蘭飛利浦半導體核心部門存在。
2006年,飛利浦半導體部門正式獨立為恩智浦(NXP),而此前深耕多年的標準器件業務,順理成章成為恩智浦的核心板塊之一,繼續在功率分立器件、邏輯IC等領域鞏固優勢,車規級產品的市場份額也在此期間穩步提升。
轉折發生在2015年。
當年,恩智浦計劃收購汽車芯片巨頭飛思卡爾,這筆行業重磅并購若要落地,必須通過多國監管審查,其中,中國商務部的反壟斷審查尤為關鍵。
為滿足審查要求,恩智浦不得不剝離旗下射頻功率晶體管業務及核心的標準器件部門,而這部分被剝離的資產,正是后來安世半導體的雛形,也是當時全球功率半導體領域少有的“技術+產能+客戶”三位一體的優質標的。
2016至2017年間,由北京建廣資產與智路資本組成的中國財團,敏銳捕捉到這一機遇,以約27.5億美元的價格將恩智浦的標準產品業務收入囊中。
2017年2月,這筆交易完成后,該業務正式更名為“安世半導體(Nexperia)”,并依據荷蘭法律架構,成為一家獨立運營的企業,并首次打上了“中資背景”的鮮明標簽。
2019至2020年,最早為手機 ODM 企業的聞泰科技通過分階段并購的方式,最終以超330億元的交易總額,完成對安世半導體100%股權的收購。
![]()
這起當時中國半導體領域規模最大的跨境并購,不僅讓聞泰科技從傳統ODM廠商成功轉型為“芯片設計+制造”的綜合型企業,也讓安世半導體獲得了中國市場的產能支撐與渠道優勢,為其后續發展按下“加速鍵”。
安世半導體是全球功率分立器件企業TOP10中唯一持續保持大幅增長的玩家。 2025年上半年中國區營收占比已達48%,服務網絡覆蓋全球2.5萬家客戶。車規級MOSFET、ESD保護器件等核心產品的全球市占率也躍居前列。
更關鍵的是,它在此期間構建起“歐洲技術核心+中國產能基地+中國市場腹地”的獨特全球布局。荷蘭、德國的研發中心牢牢掌控核心設計技術,廣東東莞工廠則承擔起全球70%的封裝測試產能,終端產品中80%流向中國市場。
這種深度綁定的全球協作模式,在地緣政治升溫時必然成為矛盾焦點。
![]()
“中資擁有”的標簽
這場沖突最早的矛盾伏筆出現在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對荷蘭半導體初創公司Nowi的收購交易中。
Nowi主打低功耗無線能量采集電源管理芯片,被荷蘭政府視作“物聯網核心技術儲備”。2022年11月11日,安世半導體宣布完成對Nowi的收購。
2023年上半年,荷蘭經濟部突然以“涉及國家安全”為由啟動追溯審查,要求安世半導體提交技術轉移清單、核心員工變動記錄等數十項文件。
2023年11月28日,雖荷蘭政府以“未發現實質風險”批準了該收購交易,但過程中荷蘭政府反復強調“中資背景的技術管控必要性”。這種帶有預設偏見的審查邏輯,已為雙方埋下信任裂痕。
2023年地緣局勢的變化讓安世的處境愈發微妙。
這一年1月,美國便施壓荷蘭、日本達成三方協議,推動兩國啟動對華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這一背景下,安世半導體的身份定位開始成為爭議焦點。
彼時安世半導體已擔憂自身不被認可為“荷蘭企業”,反而被簡單貼上“中資擁有”的標簽,為此專門成立企業事務部,聘請一位擁有多年荷蘭外交工作背景的人士擔任部門負責人。
安世半導體持續與荷蘭經濟部溝通,探討在國際地緣政治緊張背景下的應對方案,甚至就“如何調整公司治理架構以保證獨立性”展開協商,但這種妥協并未換來預期的身份認可。
2023年底,荷蘭經濟部進一步提出強硬要求,要求安世半導體建立具備一票否決權的監事會,權限覆蓋知識產權、技術轉移等20余項核心事項,同時推動向歐盟投資人出售部分股權并啟動海外上市。
當然,這些要求被中方股東明確拒絕,他們認為實質是“變相出讓控制權”,雙方矛盾自此從隱性轉為顯性,逐步激化。
從2023年底至2024年7月,安世半導體與荷蘭經濟部展開多輪溝通,核心是圍繞治理架構、政府管控及股東控制權展開,但均為取得明顯進展。
這些矛盾最終在美國50%股權穿透管理規則下引爆。
就在荷蘭對安世下達凍結令的前一天,2025年9月29日,美國商務部發布新一輪出口管制“穿透性規則”,對被列入美“實體清單”等的企業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因此受到影響。
此前,2024年12月2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發布公告,將聞泰科技列入實體清單。
這意味著美國對華科技打壓正式從“定點打擊”升級為“網狀封鎖”。
![]()
科技與地緣博弈
顯然,今天這場圍繞安世半導體的圍追堵截,本質是一場橫跨中歐、牽涉中美荷三國的科技與地緣博弈。
2025年9月30日,荷蘭政府依據2023年生效的《投資、并購安全測試法》下達部長令,將安世半導體全球30個主體納入資產、知識產權、人員調整的全面凍結范圍,有效期長達一年。
當地時間10月1日,安世半導體控股以及安世半導體法定董事兼首席法務官魯本?利希滕貝格(Ruben Lichtenberg,荷蘭籍)、首席財務官斯特凡?蒂爾格(Stefan Tilger,德國籍)、首席運營官阿希姆?肯佩(Achim Kempe,德國籍)三位外籍高管,聯合向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企業法庭提交緊急申請,以“治理缺陷”“技術泄露風險”為由要求罷免中方CEO張學政。
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企業法庭反應迅速,未經庭審便直接下達即時生效的緊急措施,暫停了聞泰科技創始人張學政擔任安世半導體控股公司執行董事及安世半導體公司非執行董事的職務。
![]()
聞泰科技董事長、原安世半導體CEO張學政
面對這一干預,10月4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導體在中國境內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組件。
經過10月6日下午庭審,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企業法庭于10月7日正式作出裁決, 不僅繼續暫停張學政在安世控股的非執行董事及安世半導體的執行董事職務,還任命一位外籍人士擔任核心非執行董事并賦予決定性投票權。
與此同時,法庭還將安世半導體幾乎全部股份(僅保留1股)以“管理目的”強制托管給指定第三方——這一操作徹底架空了中資股東的核心決策權與資產控制權。
![]()
目前安世半導體官網已無張學政
沖突在一周內持續升級。
按歐美司法慣例,涉及企業控制權變更、股權強制托管的案件,通常需經過多輪證據質證、聽取雙方完整答辯,僅庭審準備階段便可能耗時數周甚至數月。
而此次事件從9月30日荷蘭政府下達資產凍結令,到10月7日企業法庭作出“奪權式裁決”,整套流程僅用7天,其間中方并未獲得充分答辯的機會,流程的速度與程序完整性,在歐美成熟治理體系中實屬罕見。
10 月 9 日,中國商務部連續發布兩份關于對稀土物項和稀土技術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措施極其嚴厲,比如它將含有、集成或者混有原產于中國的稀土物項且在境外制造的物項,且中國成分價值占比達到 0.1% 及以上的產品都置于中國管轄范圍之內。
這一對半導體行業核心材料的管控措施,無疑是直接掐住西方供應鏈命脈,對西方可以說是關鍵一擊。
孰料,10月12日,荷蘭政府措施卻再度升級,它首次援引1952年實施的《商品可用性法》,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安世全球30個業務單元實施運營凍結。
這項法案是一部具有冷戰背景的應急法律,旨在應對戰爭、國家危機或重大緊急狀態下的關鍵物資短缺風險,基本在整個歐洲范圍都沒有任何先例,并且此前從未用于半導體企業。
當晚,聞泰科技發表聲明強硬回應,直指荷蘭政府的“莫須有理由”是基于地緣政治偏見的過度干預,嚴重違背歐盟倡導的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原則。
同時,聞泰科技譴責個別外籍管理層借法律程序強行改變股權結構,其訴求與荷蘭政府指令高度聯動,本質是“以合規為名、行奪權之實”,試圖剝奪股東合法權利、顛覆公司治理結構。
![]()
![]()
全鏈條自主可控
安世半導體停擺引發的供應鏈震蕩讓全球車企大傷腦筋。
10月10日,安世半導體向歐洲汽車制造商及供應商發出通知,稱一系列事件導致其無法再保證向汽車供應鏈交付芯片。
10月16日,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發文表示:“如果沒有這些芯片,歐洲汽車供應商將無法生產制造商所需的零部件,從而可能導致車企停產。”
業內人士告訴《鈴軒之聲》,從短期應對來看,安世半導體供應的車規級MOSFET、二極管等多為標準器件,與需大量軟件開發驗證的CPU、MCU不同,技術替代性較強,這為行業爭取了應急空間。
不過,ACEA進一步表示,盡管該行業已從市場上其他參與者那里采購相同類型的芯片,但特定組件的新供應商的認證和產能提升將需要數月時間,“而目前安世半導體芯片的庫存通常只能維持幾周”。
中國車企情況也是如此。
2024年12月,中國汽車芯片聯盟攜手國內12家整車制造及零部件企業,發布《中國汽車芯片聯盟白名單》2.0版本,涵蓋了超過2000個半導體國產化上車應用案例,其中,安世半導體排第二,僅次于芯旺微,達到196個。它的缺貨,對中國車企影響可想而知。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國車企供應鏈負責人向《鈴軒之聲》透露:“兩周前就啟動應對,換國產是中長期規劃,當下優先緊急備庫。”
當下,安世芯片價格已炒至平日的2~3倍,市場風聲鶴唳。與此同時,不少采購人員、研發人員,都在忙于尋找替代方案。
![]()
在此背景下,本土功率器件廠商成為短期受益者。士蘭微、揚杰科技等企業的車規級MOSFET、二極管訂單量短期內激增。
《鈴軒之聲》認為,短期來看,安世半導體的供應鏈危機將對國外廠商造成更大的風險,原因在于雖然核心設計技術仍依賴歐洲基地,安世半導體80%的封裝產能位于中國。這讓中國車企近水樓臺先得月。
國內主流車企采購負責人表示,此次危機,實際上對中國車廠問題不大,以后即使安世半導體緩不過來,也不會有實質性問題,可替代方案還是較多。
10月17日,安世半導體母公司聞泰科技回應稱:“考慮到當前緊急局勢,歐洲總部可能進一步切斷系統與資金鏈路,中國區不得不啟動獨立自救,正緊急拉通國內供應鏈,全力保障國內客戶的芯片供應不受影響。”
對此,歐洲車企心知肚明,公關動作也在加緊。
10月18日,荷蘭經濟部長表示正與中方磋商解除出口禁令,安世中國區系統權限也部分恢復,但薪酬支付停滯、中資治理權被架空的核心爭議仍未解決。
軒轅同學校長、世界新汽車技術合作生態協會理事長賈可博士認為,如果中西方不能妥協,那么對于雙方的傷害都是巨大的,安世事件迫使大家必須在開放協作與安全可控間找到平衡 。
但是,亦有芯片制造商向《鈴軒之聲》直言:“接下來的國產化,會更看重是否真正實現全鏈條自主可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