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數百萬人從小鎮到大城市走上街頭,舉起標語,高喊著同一句口號:“不再有國王。在美國,我們人民將統治。”
![]()
這句話聽來像是出自《獨立宣言》的回聲,既古老又新鮮。
它讓人想起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寫下的那句吶喊:“在美洲,法律本身就是國王。”兩百多年過去,當代美國人再度喊出“我們人民”,背后顯然有一種被忽視太久的焦慮與警醒。
一、權力集中化的陰影
表面上,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成熟的憲政民主之一,但“民主的形式”并不等于“人民的統治”。
今天的美國政治體系,越來越被兩極化的黨派爭斗和資本權力所操控。選票仍在人民手中,但決策卻常常服務于利益集團;公民依舊可以言論自由,但政策議程往往早已被游說與金錢決定。
這種“隱性君主制”——由金權、信息權與行政權交織形成——讓“我們人民”在制度上依然存在,卻在現實中逐漸消失。于是,當人們喊出“不再有國王”,他們要反對的不是一個皇冠加身的個人,而是一種看不見的“權力壟斷”。
二、民意的覺醒與制度的疲態
這場集會不僅是憤怒的釋放,更是一種政治覺醒。
它提醒人們,民主并非一勞永逸的制度,而是一種持續的自我更新過程。
正如林肯所言:“人民的政府,必須由人民、為人民而存在。”
然而,當民意被分割、被算法操控,當政治修辭替代了公共理性,民主就會淪為一種“儀式性合法性”——選舉仍然存在,但信任已經崩塌。
美國當下的政治裂痕、社會撕裂、對機構的不信任,皆源于這種制度疲態。集會的吶喊,恰恰是一種自救的呼聲。
三、對世界民主的隱喻
“不再有國王”的口號,并非只屬于美國。它是一種全球性的民主焦慮的象征。
當技術加速、信息泛濫、權力過度集中于少數平臺和資本手中時,人民在任何國家都可能感到被邊緣化。民主的敵人,或許不再是獨裁者,而是“系統性冷漠”——一種讓人逐漸放棄發聲、放棄參與的時代心態。
這場美國集會,讓人重新意識到:政治自由不是天賦的,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爭取、不斷守護的。
“在美國,我們人民將統治”——這不是一句懷舊的口號,而是一場對現代民主自省的召喚。
它提醒世界: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推翻某個“國王”,而在于拒絕任何形式的主宰——無論是權力的、資本的,還是冷漠的。
只有當公民重新找回參與感與責任感,民主才能不至于在儀式中枯萎,在口號中腐朽。
所以,這場集會,不只是一次政治行動,更是一面鏡子——照見的不僅是美國的問題,也照見了現代世界的焦慮:
人民是否仍然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