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黔中大地,十月的安順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
平壩區白云鎮的水稻豐收畫卷 郝媛 攝
從西秀區黃臘鄉的河谷壩區到紫云自治縣火花鎮的山間梯田,從平壩區白云鎮的連片良田到舊州鎮的示范基地,安順市各地水稻陸續進入收獲期。沉甸甸的稻穗壓彎禾稈,聯合收割機的轟鳴與農戶的歡笑交織,構成了一幅“糧滿倉 人增收”的豐收圖景。
![]()
平壩區白云鎮萬畝水稻繪就豐收畫卷 郝媛 攝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25年,安順市水稻種植面積達73萬畝,平均畝產量達480公斤以上,單產較上年提升2%以上。其中西秀區舊州鎮羅官村絲香優1090品種最高畝產達832.1公斤,再創山地水稻單產新高。那么,安順水稻豐收增產蘊藏了哪些“密碼”?
![]()
平壩區羊昌鄉稻香村連片水稻種植千畝大壩 桂傳念 攝
良田提質:小田變大田的豐收根基
“轟隆——”隨著一聲聲有力的轟鳴,西秀區劉官鄉嘉穗村的連片水稻迎來了大規模水稻機械化采收,一臺臺收割機開足馬力來回穿梭,粒粒金黃飽滿的稻谷簌簌落入糧箱,寫下顆粒歸倉的生動注腳。
![]()
水稻機械化采收 郝媛 攝
“以前這里是200多塊零碎田,現在整合成12塊大田,農機能直接開到田里插秧和采收,灌溉水能順著溝渠流到每一株稻苗根下,不僅省時省力,產量還大大提高了。”西秀區劉官鄉嘉穗村村民于以芬望著眼前的豐收場景,難掩喜悅之情。
![]()
鎮寧江龍鎮朵卜隴壩區收割機正在收割稻谷 郭黎瀟 攝
作為安順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項目區,嘉穗村5900畝農田經過“小并大、彎取直、坡改梯”改造后,配套建設的高位水池和灌溉溝渠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畝均產量較改造前提升近25%。
而在平壩區羊昌鄉稻香村,同樣是一派水稻忙碌機收的景象。在該村千畝“小田變大田”高標準農田里,農戶尹祖蓮站在田埂上,興奮地說道:“今年,我家種了2畝多田,僅今天采收的這5分地就收了6袋谷子,比去年整整多了100多斤。”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2019年以來,我市不斷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共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74.37萬畝,為水稻單產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
鎮寧沙子鄉這然村村民正在收割稻谷 郭黎瀟攝
此外,全市大力推廣“水稻+油菜”輪作模式不斷提升土壤肥力,讓田地成為四季不閑的“聚寶盆”,并積極推進“旱地改水田”綜合改造,將零散小塊的農田整合平整,同步拓寬田間道路、修建配套溝渠,打通灌溉與運輸“脈絡”。
從“零碎田”到“豐產方”,從“人工種”到“機械管”,高標準農田正讓安順水稻生產根基更牢、后勁更足,為鄉村振興注入堅實力量。
良種賦能:農業“芯片”的增產密碼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小小的種子,連著“國之大者”。
秋收時節,來到安順市農科院的水稻新品種展示區,工人操作收割機來回收割金黃的稻谷,水稻專家正對泰優808等23個新品種進行集中測產,而在另一片試驗田間,三名科研人員正仔細記錄不同水稻的綜合性狀,進行新品種鑒定。
“市農科院水稻試驗田常年保持水稻種質資源超5000個,進行田間鑒定的主要內容包括株型、葉型、莖稈、籽粒、抗性、外觀品質等,從水稻根部到頂端,幾十個農藝性狀都要搞清楚,三名科研人員鑒定結果要形成統一意見才算完成一個品種的鑒定。”貴州省科技特派員西秀區科技團團長、市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張家洪介紹。
![]()
三名科研人員在田間進行新品種鑒定
種子位于農業產業鏈的前端,被譽為農業“芯片”。近年來,我市針對安順多山地丘陵,氣候冷涼,傳統水稻品種產量低、米質差、易倒伏的性狀,不斷開展育種攻關,培育出適合本地生態種植的優質品種。“十四五”期間,市農科院選育了5個適宜安順地區種植的雜交水稻新組合品種,審定推廣了瀘香優219、廣8優1090、廣8優1244、泰豐優1090、早豐優1090、絲香優1090、安粳315、安粳319等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
“這些品種經過多年試驗,特別適應安順1200至1400米的中高海拔氣候,具有高產優質、抗逆性強、抗冷性強的特點。”張家洪表示,2025年,市農科院在全市共有12個水稻種植示范點,審定推廣的優質水稻品種種植面積近2萬畝。
![]()
市農科院生理生化室稻種實驗樣本
隨著良種的成功培育研發,市農科院水稻科研團隊也在不斷為良種扎根安順土壤貢獻力量。
“目前,我們已解決工廠化育苗關鍵技術問題和機插秧密度不足、缺窩、排列不整齊等難題。接下來,我們將強化田間關鍵時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保障生產效率。”張家洪說。
![]()
市農科院生理生化室科研人員正在檢查稻種發芽情況
得益于市農科院的科技創新,在我市近期開展的優質雜交水稻試驗示范項目測產中, 種于西秀區舊州鎮羅官村的絲香優1090平均畝產量832.1公斤;種于平壩區白云鎮平元村的宜香優1090平均畝產量749.27公斤,成為良種推動我市水稻單產提升的生動注腳。
安順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陳孟權表示,目前市農科院已構建從品種選育到成果轉化的完整鏈條,水稻技術人員將聚力推進農機農藝融合,開展優質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等三類示范,并持續研發高產、優質、適配機械化的品種,以科技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良技增效:現代農業的豐產引擎
走進平壩區白云鎮肖家村,貴州省黔壩米業有限公司的水稻種植基地映入眼簾。田疇間,幾臺收割機加足馬力往來穿梭,陣陣轟鳴聲在田野上交織回蕩,一串串飽滿的稻穗被機器快速“吞入”,轉眼間便完成了收割作業。
“眼下收割已到尾聲,為了搶抓農時,我們購置的5臺收割機全派上了用場,這幾天一直滿負荷同步作業。”該公司負責人肖家清介紹,公司今年種植的水稻面積達1300余畝,水稻全程機械化種植有序推進,截至目前,水稻收割進度已接近九成。
藏糧于技,讓豐收成色更足。當前,全程機械化已成為安順水稻生產的“主力軍”,全市建成西秀區雙堡鎮、平壩區白云鎮等多個機械化種植示范基地,推廣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同時,將農用無人飛機廣泛應用于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病蟲害防治領域,讓糧食作物植保方面更加快速高效、精準省力。
![]()
機收今年安順區域種植主導的新品展示
目前,我市已銷售大疆植保無人機220余臺,農機購置補貼已辦理補貼207臺,補貼資金292.3萬元,培訓大疆農用無人機操作者證飛手約200余名。2025年,全市提供無人機植保、施肥、播種、轉運等作業服務的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服務公司等農業經營主體共50余個,運用植保無人機開展農作物植保、油菜播種、施肥作業面積共計38萬畝。
而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蓬勃發展,讓小農戶也能享受到現代科技紅利。在鎮寧自治縣江龍鎮朵卜隴壩區,千余畝水稻迎來豐收,鎮寧錦繡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派出6臺收割機對朵卜隴壩區開展社會化服務。
“現在收稻子太省事了!一臺收割機一天能收30畝地,每畝費用才120元,劃算又高效。”朵卜隴村村民伍天龍表示,從一開始的秧苗供應,到最后關鍵的機械收割,全程都有合作社幫襯,既輕松又踏實。
![]()
西秀區轎子山鎮秀水村水稻機械化采收
此外,我市水稻種植重點推廣“兩增一調”高產栽培技術、無紡布缽苗育秧技術、雜交稻超高產精確栽培技術等高產高效技術,聚焦“增施有機肥、增密種植、調優種植結構”,既優化土壤肥力,又通過科學密植充分利用光熱資源;無紡布缽苗育秧技術則替代傳統塑料秧盤,不僅減少白色污染,還能培育出根系更健壯的秧苗,提高移栽成活率;雜交稻超高產精確栽培技術則圍繞播期、水肥、病蟲害防控等關鍵環節制定精準方案,讓雜交稻的高產潛力得到最大釋放。
這些技術的落地,幫助我市水稻種植從“憑經驗”向“靠科學”轉變,為糧油單產提升筑牢技術根基。
從高標準農田的“耕基穩固”到優良品種的“芯片賦能”,再到良技良機的“效率提升”,安順市走出了一條具有山地特色的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站在新的起點,安順市將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推進糧油作物單產提升行動,集成推廣良種良田良機良法,讓“黔中糧倉”更加充盈,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不竭動力。
安順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超然 李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