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田間學校,這所“沒有圍墻的學校”,正以其獨特的教學模式,將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培育出一批批“懂技術、會經營、善創新”的高素質農民,為全市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課堂設在田間,技術長在手上。
農民田間學校把課堂搬進果園、麥田、大棚,讓專家“手把手”教,農民“面對面”學。在印臺區周陵現代農業園區,果樹專家袁鋒印在果園里示范剪枝、疏花,農民邊聽邊操作,技術掌握得更快更牢。王益街道塬畔村村民楊戰弟用了田間學校教授的“一噴三防”法為小麥抗旱,用此方法管理的小麥產量和往年持平,他激動地說:“科學種地,效果就是不一樣。”這種沉浸式教學,把知識變成了農民手中實實在在的增產工具。
科技賦能農業,創新驅動轉型。
田間學校不僅是技術傳播的載體,更是農業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我市依托田間學校推廣水肥一體化、智能監測、綠色防控等現代農業技術,使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邁進。銅麥6號旱地小麥品種通過科技示范田推廣,2022年創下全國旱地小麥單產紀錄。此外,田間學校還引入電商營銷、品牌建設等課程,幫助農民從“會種地”升級為“會賣貨”。像入選全國優質農民田間學校的宜君縣豐茂蘋果專業合作社,不僅教授農民種植技術,還指導社員打造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
培育新農人,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田間學校不僅傳授技術,更注重培養農民的綜合素質,使其成為鄉村振興主力軍。2020年以來,全市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6339人,其中14人獲評全省職業農民領軍人才。這些“新農人”返鄉創業、帶動鄉鄰,形成“傳幫帶”效應。如職業農民譚戰創辦生鮮公司,發展蘋果等水果產業,帶動周邊農戶增收。田間學校還通過協會、合作社等形式,讓農民“抱團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
知識沃土育新農,科技賦能興鄉村。
知識只有在廣袤的田野里落地生根,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農民只有掌握現代科技,鄉村振興才能獲得動力源泉。隨著全市農民田間學校的深入推廣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不斷壯大,銅川農業必將實現質量與效益的雙提升,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