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建興三年春,丞相諸葛亮率軍南征。大軍行至瀘水一帶,卻遇上了麻煩:"報——丞相,又有十幾個弟兄上吐下瀉,軍醫說還是同樣的癥狀。"傳令兵滿頭大汗地跑進中軍帳。諸葛亮放下手中竹簡,眉頭擰成了疙瘩。這已經是第三天了,軍中病倒的士兵越來越多。他起身走出營帳,春日的陽光刺得他瞇起了眼。
軍營里彌漫著一股子藥味兒,還夾雜著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腐臭。幾個面色蠟黃的士兵蹲在營帳外,抱著肚子直哼哼。見丞相來了,他們掙扎著想站起來行禮。
"免禮,快坐著。"諸葛亮擺擺手,蹲下身來,"今日可好些了?"
一個年長些的士兵苦著臉:"回丞相,肚子是不那么疼了,可渾身沒勁兒,連槍都拿不穩。"
諸葛亮伸手摸了摸士兵的額頭,不燙,卻泛著不正常的潮紅。他轉頭問隨行的軍醫:"可查出病因了?"軍醫搓著手,支支吾吾:"這個...依小人看,怕是水土不服。這南蠻之地的水,咱們北方人喝了不慣..."
"放屁!"旁邊一個絡腮胡子老兵忍不住罵出聲,"老子當年跟著先帝走南闖北,什么水沒喝過?也沒見這么折騰人的!"諸葛亮瞪了老兵一眼,卻沒責備。他知道這些老兵油子話糙理不糙。這病來得蹊蹺,軍醫說是水土不服,可連緩解的藥方都拿不出來,實在說不過去。
回到營帳,諸葛亮盯著地圖出神。瀘水蜿蜒如蛇,兩岸山高林密。按計劃,三日后就該渡河了,可眼下這情形..."丞相,該用膳了。"親兵端著食案進來,上面擺著一碗粟米飯,一碟咸菜,還有兩塊硬得像石頭似的面餅。諸葛亮拿起面餅敲了敲,發出"咚咚"的響聲。他苦笑著搖搖頭——這哪是給人吃的,分明能當暗器使。掰開一看,里面還是白生生的死面疙瘩。
"軍中都是吃這個?"
親兵點頭:"糧草官說,南邊潮濕,面粉存不住,只能做成死面餅子。就這,還是省著吃的。"
諸葛亮若有所思地嚼著那硬邦邦的餅子,突然眼前一亮:"傳令下去,明日我要微服出營,看看附近村落。"
![]()
第二天一早,諸葛亮換了身粗布衣裳,帶著兩個親兵就出了營。三人沿著瀘水往下游走,約莫半個時辰,看見幾縷炊煙裊裊升起。這是個依山傍水的小村子,統共不過二三十戶人家。時近晌午,村口幾個光屁股娃娃正在玩泥巴,見有生人來,一哄而散,有個跑得慢的被諸葛亮攔住了。
"小娃娃,村里可有吃飯的地方?"
那孩子吸溜著鼻涕,指了指村東頭:"黃阿婆家賣炊餅。"順著孩子指的方向,三人來到一間茅草屋前。門口掛著塊破木板,上面歪歪扭扭寫著"黃家炊餅"四個字。還沒進門,就聞到一股面香混著蒸汽的味兒,勾得人肚子直叫喚。"客官里面請。"屋里傳來個沙啞的女聲。諸葛亮彎腰進了低矮的房門,只見灶臺前站著個五十來歲的婦人,正麻利地往蒸籠里擺面團。灶膛里的火燒得正旺,蒸籠上白汽騰騰。
"阿婆,來三張炊餅。"諸葛亮在簡陋的木桌旁坐下。黃阿婆頭也不抬:"等著,這籠馬上好。"趁著等飯的工夫,諸葛亮打量起這間小屋。墻角堆著幾袋面粉,墻上掛著曬干的野菜,灶臺擦得锃亮。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大瓦盆,里面盛著團發好的面,鼓鼓脹脹的,表面布滿蜂窩似的小孔。"阿婆,這面怎么發得這般好?"諸葛亮忍不住問。黃阿婆這才抬頭看了他一眼:"客官是外鄉人吧?我們南邊濕熱,面容易發,做出來的餅子軟和好消化。"說著,她掀開蒸籠,一股白汽"呼"地竄起來。只見籠屜上躺著幾個白白胖胖的圓餅,比諸葛亮在軍營吃的死面餅子大了足足兩圈,表面光滑得像嬰兒的臉蛋。
黃阿婆用竹夾子夾出三個炊餅放在粗陶碗里,又舀了三碗野菜湯:"一共六文錢。"諸葛亮接過炊餅,入手松軟溫熱。掰開一看,里面蓬松多孔,散發著麥香。咬一口,竟有種說不出的甘甜,比軍營里的硬餅子不知強了多少倍。"阿婆,這炊餅..."諸葛亮吃得停不下來,"怎么這般松軟可口?"黃阿婆擦了擦手,在圍裙上抹了抹:"秘訣在這老面引子上。"她指了指灶臺邊一個小陶罐,"祖傳的法子,用這引子發面,做出來的餅子不傷胃,老人孩子都能吃。"
諸葛亮心頭一動:"若是腸胃不適的人吃了..."
"那最好了!"黃阿婆來了精神,"我們村里誰家孩子積食,老人胃寒,都來買我的炊餅。前些日子上游打仗,逃難來的幾個軍爺水土不服,吃了我三天炊餅就好了!"諸葛亮和兩個親兵交換了個眼色。這不正是軍中需要的嗎?正說著,門外傳來一陣嘈雜。幾個村民慌慌張張跑過,嘴里喊著:"快去看啊,當兵的又來抓人啦!"
黃阿婆臉色一變,趕緊關上大門,還用木棍頂上。她壓低聲音對諸葛亮說:"客官別出去了,最近不太平。聽說蜀國大軍在瀘水邊扎營,要渡河打孟獲。那河神發怒了,當兵的天天病倒。他們軍中的巫師說要用人頭祭祀..."諸葛亮手里的炊餅差點掉地上:"真有此事?"
![]()
"千真萬確!"黃阿婆神秘兮兮地說,"我侄子在軍中當伙夫,昨兒偷偷回來說,明日午時就要在河邊祭祀。可憐那些被抓的壯丁啊..."諸葛亮坐不住了。他身為丞相,怎么不知道軍中要用活人祭祀?這還了得!匆匆付了錢,諸葛亮帶著親兵趕回軍營。一進大帳就召來負責祭祀的巫師。
那是個滿臉褶子的老頭,一見丞相面色不善,撲通就跪下了。"聽說你要用活人祭祀河神?"諸葛亮一拍桌案。巫師抖得像篩糠:"丞...丞相明鑒,小的不敢啊!是...是說要用人形的'蠻頭'祭祀..."
"蠻頭?"
巫師趕緊解釋:"就是用面捏成人頭模樣,蒸熟了拋入河中,算是給河神的供品。這是南邊的老法子,不用真...真人..."諸葛亮松了口氣,又問:"軍中士兵患病,與此有關?"
"這個..."巫師支支吾吾,"河神發怒,瘴氣彌漫,所以..."諸葛亮不耐煩地揮手打斷:"明日祭祀照常進行,但不許驚擾百姓。至于'蠻頭'..."他想起黃阿婆的炊餅,"我自有安排。"
第二天晌午,瀘水岸邊搭起了祭臺。全軍將士列隊而立,看著祭臺上擺著的幾十個白花花的面人腦袋,議論紛紛。諸葛亮身著官服,親自主祭。他身后站著個穿粗布衣裳的老婦人,正是黃阿婆。"諸位將士,"諸葛亮高聲說道,"今日我等以'蠻頭'祭祀河神,祈求渡河平安。這些供品乃黃阿婆連夜趕制,用的是她祖傳的發酵秘方..."話音未落,祭臺上的面人腦袋突然開始膨脹,一個個變得圓滾滾、胖乎乎,比原先大了足足一倍!士兵們驚呼連連,有的甚至跪下來磕頭,以為是河神顯靈。
其實哪有什么神跡,不過是黃阿婆的發面技術高超。那面團發酵充分,一遇熱氣就膨脹開來,在古人眼里可不就跟變戲法似的。祭祀過后,諸葛亮命人將那些蒸熟的"蠻頭"分給士兵食用。說來也怪,病中的士兵吃了這松軟的面食,癥狀竟真的減輕了。不出三日,軍中患病的士兵好了大半。諸葛亮大喜,重賞了黃阿婆,還特意向她請教發面技術。黃阿婆也不藏私,把祖傳的老面引子分了一半給軍中伙夫,又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和面、發酵。
"丞相,這'蠻頭'雖好,可光吃面疙瘩也單調。"有一天,黃阿婆提議道,"不如我在里面包些餡料?"諸葛亮欣然應允。于是黃阿婆用野菜、野蔥和少許臘肉做餡,包入面團中蒸熟。出鍋的"包子"香氣撲鼻,咬一口滿嘴流油,將士們吃得贊不絕口。
從此,蜀軍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向當地人傳授這種面食做法。因為最初是用來替代"蠻頭"祭祀的,所以管沒餡的叫"饅頭",有餡的叫"包子"。后來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大軍北返時,黃阿婆也跟著去了成都,在城里開了間饅頭鋪子。據說她還收了幾個徒弟,把手藝傳了下去。
至于瀘水邊的那個小村子,現在還有人指著河邊一塊大石頭說,那就是當年諸葛亮祭祀河神的地方。每到農歷二月初二,村民們還會蒸些饅頭包子扔進河里,說是"還愿"。說來也怪,自打有了饅頭包子,瀘水兩岸再沒鬧過什么瘴氣病。老人們都說,這是河神吃慣了面食,不再作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