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歪謀邪論滿天飛的時代,某位網紅教授因dis諸葛亮而遭小報告。隨著他被武侯祠取消原定活動,“歷史同人粉”的輿論威力也跟著凸顯出來。
正如武侯祠不是一天建成的,諸葛亮的地位也不是開局就自帶的。其在歷史上的風評好壞,其實與王朝的境遇有著極大關系。
毀譽相參(三國至西晉)
![]()
早期對諸葛亮的貶損主要是立場問題
作為三國時代的風雨人物,諸葛亮生前就因才能出眾而廣受好評。即便有所微詞,多數還停留在功過得失的理性范疇。唯獨曹睿和司馬懿,對這位鞠躬盡瘁的權臣惡語相向:
其中,曹睿基于立場問題,稱諸葛亮棄父母之國、阿殘賊之黨、神人被毒、惡積身滅。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
至于司馬懿則是出于同行相輕,貶低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
西晉對諸葛亮的態度比較中肯
西晉統一天下后,對諸葛亮采取理中客模式。既要對其保持認可,彰顯自己對蜀漢法統的繼承與包容。同時,又會擔心過度抹黑將殃及司馬懿本人評價。只能經常釋放一些黑料,顯得魏晉陣營總比蜀漢方面高明一些。
因此,我們可以在陳壽的《三國志》中,看到相互矛盾的功過評定。諸葛亮一面被比作管仲、蕭何式賢人,另一面又是屢戰屢敗、空耗國力。這樣比較符合晉朝的官方口徑,相對延續三國時期的客觀狀態。
![]()
西晉對諸葛亮的態度充滿各類政治小心思
良臣與邊夷(東晉南北朝)
![]()
退守南方后東晉對諸葛亮的態度日益改善
隨著永嘉之亂爆發,世人對諸葛亮的態度發生翻轉。例如失去半壁江山的東晉,以及繼承其法統的南朝,紛紛把自己代入蜀漢劇本,開始同情乃至吹捧起孔明丞相。于是:
《方輿勝覽》載其被追封武興王。
《晉陽秋》貢獻了星落五丈原的奇觀。
《異苑》將諸葛亮同蜀郡火井之盛衰的異象聯系。
《搜神記》將八卦陣神化,成為《三國志》等游戲中石兵八陣的原型。
《晉書》《漢晉春秋》,都記錄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軼事。
此外,兩晉和南朝的統治都相當腐敗。相比之下,諸葛亮雖用《蜀科》行嚴刑峻法,但執行起來比較公允,而且本人形象非常清廉。這就升格為某種符號,讓不滿現狀的人產生懷念情緒。
![]()
東晉南朝之人甚至希望諸葛亮能向天再借五百年
根據南朝梁殷蕓的《小說》敘述,桓溫征討蜀地時,遇見一位做過諸葛亮時代小吏的百歲長者。此人竟自信滿滿的宣稱: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葛公歿后,正不見其比。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消滅西晉的匈奴人劉淵,標榜祖先那點微薄的漢室血脈。不僅用孝愍帝的名號稱呼漢獻帝劉協,還宣布自己是蜀漢接班人。這也是最早認可蜀漢為正統的勢力,必將會影響日后的諸葛亮風評。
![]()
一段時間內南北雙方都在拔高諸葛亮形象
除政治化宣傳,道教也是推動諸葛亮神話的主要推手。這或許是因為他出身瑯琊,與道教的大佬于吉、信奉道教的王氏家族是老鄉。而且執政時期,蜀地就是五斗米道的鐵盤。
于是,昔日丞相被吸收為道教神祇。如《刀劍錄》就編造出諸葛亮在黔中“拔刀刺山沒刃,不拔而去”的石中劍神話。不知不覺中,將他還原成孔子般天生怪力的山東大漢!
![]()
在道教徒看來諸葛亮是一個天生神力的山東大漢
與之對立,源于鮮卑的北朝,反而自認是魏晉的正統接班人。如崔浩就貶損諸葛亮:
守窮崎嶇之地,僭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可以趙佗為偶,而以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
總之,責怪他是一個搞高壓割據、妄圖與朝廷作對的蠻夷。
![]()
北朝對諸葛亮的態度非常不友好
諷刺的是,南朝權臣很少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倒是熱衷于內貪專擅。他們把自己代入蜀漢和諸葛亮的做法,結果就是收獲遭北方平定結局。
至于崔浩,屬于是經常編造奇談怪論的慣犯。不僅惡毒抹黑蜀漢,還鼓動君主搞滅佛運動。最后居然在寫書時揶揄北朝的蠻族出生,從而喜提五族遭株連,整個家族亦在日后的安史之亂中受到沉重打擊。
![]()
崔浩因過于放肆慘遭北朝皇帝誅殺
拔高為主+批評為輔(隋唐至北宋)
![]()
隋唐基于現實需要 對諸葛亮整體上持褒義態度
此后,隋唐雖是繼承北朝法統,但為大一統考慮,依然承接南朝的拔高諸葛亮傳統。直至天下趨于安定,才允許少量批評諸葛亮的不同聲音。這種局面將一直持續到北宋。
正因如此,司馬光、歐陽修等典型士大夫,都將曹魏尊為正統。他們抨擊陳壽竟會將三國并列,沒有獨尊曹魏的底線意識。但作品均沒有過分貶損諸葛亮,體現出相當克制與風度。
![]()
以蘇軾為代表的南方文人對諸葛亮侵占劉璋的巴蜀頗有微詞
倒是蜀地出身的蘇軾,將仁義歸為周制,詐力歸為秦制: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他稱諸葛亮以忠信仁義對抗曹魏的奸威。只是因為像曹魏一般奪取劉璋的蜀地,以至于由得道多助變成失道寡助。而且不懂得奸詐到底,未能離間曹丕、曹植,讓兩人像袁氏兄弟那樣自相殘殺,失去效仿商湯周武乘敵之危的良機。
![]()
宋朝士大夫日趨陰柔不免嘲諷前人都不如自己懂計謀
與此同時,神化諸葛亮的情況還在加劇。《黃帝陰符經集注》、《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經》、《秘藏通玄變化六陰洞微遁甲真經》等唐宋道教典籍,都為諸葛亮增添怪力亂神元素。宋真宗甚至欽定,將孔明的八陣與黃帝的十八陣聯系在一起。
到南宋時期,偏安朝廷已在神化諸葛亮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比如加封各類武將為神的頻次較北宋更甚,其中就包括諸葛亮。民間段子更是層出不窮,可謂是緊跟潮流的進步體現。
![]()
巨大的國防壓力讓宋人不放過任何機會來彰顯自己武力
多智而近妖(元明清)
![]()
元朝文人熱衷于創作各類奇幻劇本
蒙元時期,很多讀書人科舉無門,紛紛加入說書創作大軍。許多今人耳熟能詳的橋段,如草船借箭、借東風與空城計,都是在這個時代被編寫和流傳起來。
其中的集大成者,莫過于《三國志平話》。諸葛亮開局就被設定為小仙,具備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與揮劍成河等技能。即便死后還能顯靈, 讓神人傳書嚇退司馬懿。
![]()
《三國志平話》是奠定諸葛亮神話地位的重要文獻
當然,最揪心的情節還要屬“七擒七縱”。歷史上忠于蜀漢的呂凱,祖上可能就南越蠻夷,到劇中卻成為替劉璋報仇的川官。第一回投降蜀漢的原因,居然是全家被諸葛亮綁票威脅。同樣出身蠻夷的王平,也被黑化為劉璋系遺老川將,直接被蜀軍斬殺。
其他魔幻內容,包括但不限于:
1江水炎熱不能進,諸葛亮一彈琴就自動冷卻,天上六月飛雪伴奏。
2孟獲生病,諸葛亮給藥酒治好。
3孟獲占據高地撒毒藥發動化學攻擊。諸葛亮用魔法打敗科學,披頭跣足、持劍祭風,使得風向逆轉熏倒蠻兵。
4孟獲驅虎豹來戰,諸葛亮大喝一聲就放倒蠻兵千人。接著手持劍盾、后立蠻牌,將虎豹嚇退。
5諸葛亮造出風火輪,讓孟獲驚呼“諸葛非人也,乃天神也”!
故事結尾處,作者又石破天驚地采信劉淵說辭,將匈奴人設定為蜀漢遺孤。其逃出后再造大漢,殺晉懷帝祭劉禪廟,堪稱標準的強行大團圓。
![]()
劉淵被強行設定為再造大漢的偉人
當然,這一輪騷操背后的心態值得諒解。大夫自兩宋起就生活不如意,屢遭遼金夏元的輪番圍毆。只能將要贏的心理投射到諸葛亮上,找回正統大勝蠻夷的自信。哪怕在北方鄰居看來,他們更像是崔浩口中的“邊夷”。
直至明初,羅貫中以《三國志平話》等前代作品基礎,創作出大名鼎鼎的《三國演義》,讓“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人設徹底定型。
![]()
七擒孟獲設定更像是影射元末明初的土匪綁票
實際上,羅貫中已經刪去前代作品的大量怪力亂神元素。只是保留群眾喜聞樂見的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情節,將“死諸葛走生仲達”改回《晉書》《漢晉春秋》中的情形。總體上可稱之為“戲說不是胡說”。
這或許與他曾追隨張士誠的經歷不無關系。這段過往不僅豐富軍事與歷史知識,也讓他把對前任主公的懷念寄,寄托于“尊劉抑曹”的筆法。劉備的仁德、劉禪的不思進取,實際上都是張士誠坐鎮蘇州時的特質。
![]()
張士誠的地盤有相當部分與東吳核心重疊
誠然,張士誠的地盤有相當部分與東吳重疊。但羅貫中筆下沒少江東政權,分別是孫權、周瑜的戰績挪到諸葛亮頭上。可見到他所處的時代,文人心中的正統意識已凌駕于地域。
只是回到創作層面,各類元朝文人的腦洞依舊被明朝所繼承。比如小說《續三國演義》,就采納《三國志平話》設定,以劉淵為主角擴充同人作品。不僅給他的手下安排成蜀漢將相后代,還在敘事風格上更接近戲說。彼時,封建專制到達歷史頂峰,無論明清都對外儒內法的諸葛亮持欣賞傾向。特別是在清朝,諸葛亮同時受文武二廟香火。放眼整個中國歷史,都是相當炸裂的特殊存在。
![]()
羅貫中已經是最不神話諸葛亮的小說作者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風評好壞,完全取決于當事人本身的輸贏。每當王朝占據上風,就會偏向于降低諸葛亮評價,而居于下風時則反向操作。
歷史可能確實由勝利者書寫,但失敗者并非沒有翻盤機會。死諸葛不一定真能嚇跑活仲達,但不在人世的孔明依然有成為神仙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