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國民黨主席選舉,越打越不像一場政見比拼,倒像一出“揭短大會”。鄭麗文民調領先,郝龍斌先出手,說她背后有大陸撐腰;張亞中也跟上,說她找AI網軍幫忙。
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個比一個急,一個比一個狠。原來,不是只有選民在看候選人,候選人也在盯著彼此的“后臺”。
這場戲,看的不只是藍營斗爭,更是兩岸關系在網絡時代的“照妖鏡”。
鄭麗文這次選得猛,爭議也跟著多。她出身綠營,轉戰藍營,主張“講清楚兩岸關系”,在傳統藍營里算是激進派。偏偏這種“敢講”的風格,讓她在島內一些人眼中加分,在競爭者眼里卻是“可疑”。
郝龍斌率先開火,說她背后是大陸網軍操作,什么“IP地址來自島外”“賬號留言統一口徑”“民調異常拉高”,連用詞都玩文字游戲,說“你”用了“女子旁”,暗示鄭麗文身份不純。
這類指控在全球選舉中屢見不鮮,更多時候是選舉套路,不是事實發現。而且,選民也不傻。根據國民黨內部的調查,鄭麗文在被郝龍斌點名之后,支持度幾乎沒掉,反而被一些中間選民認為是“被打壓”。
這說明什么?說明大家更在乎她說了什么,而不是她是哪邊出身。郝龍斌這招,沒成“打臉”,反倒成“助攻”。
最讓人意外的是張亞中的變臉。他一直是藍營里最“統”的那位,什么“中華兒女共圓統一夢”,講得比誰都響。
可現在,他也說鄭麗文找了大陸的AI虛擬主播幫忙,說那種模板留言“像機器人”,內容高度重復。他團隊還挖出十來個賬號,說這些賬號用的頭像、語氣幾乎一模一樣。
張亞中曾經講究“理性統一”,現在卻和郝龍斌一樣走上“質疑路線”,這轉變讓人有點看不懂。
其實,張亞中前陣子頻頻拜會地方勢力,連盧秀燕都見了,擺明了不想只做意見領袖,還想當操盤的那個人。
這也讓人看到一個殘酷現實:在藍營內部,只要沾上“大陸”兩個字,馬上就變成了“敏感詞”。
說再多統一大道理,只要別人懷疑你“靠對岸”,就能變成攻擊點。
過去藍營是靠“共識”和“路線”選人,現在卻越來越像在玩“誰更不像內鬼”的游戲。明明喊統一最響的張亞中,轉頭就說別人“大陸助選”。
更滑稽的是,鄭麗文的回應反而成了亮點。她沒急著反擊,而是解釋說自己拜訪高市早苗,是想借鑒對岸城市治理經驗;而網絡上的留言,她也說“歡迎討論”,但不能變成“扣帽子”。
她的回應不激不怒,反而贏得不少理性選民的理解。對比之下,郝龍斌和張亞中的“質疑戰”,就像是兩位老將突然忘了自己講過什么,只想著怎么讓對手掉票。
2025年大陸社交平臺上關于臺灣政黨的討論量比去年多了30%。說明大家不只是“看熱鬧”,而是真的關心兩岸未來。
臺灣選舉不再是“家門口的事”,而是兩岸共同關注的大事。在這種大環境下,藍營候選人本該思考怎么把兩岸關系講得更清楚,而不是互相“指控你通陸”。
一邊說要統一,一邊又罵別人“靠大陸”,這種自我矛盾的邏輯,只會讓選民更困惑。
更何況,在網絡時代,信息是流動的,選民的眼睛是亮的。你講真話、講理性,大家自然聽得進去;你玩套路、搞甩鍋,誰都看得出來。
回頭看,郝龍斌和張亞中的“質疑戰”確實讓人看清了不少東西。他們不是不懂政治,而是太懂了,懂得如何用質疑制造焦點,懂得如何在輿論里搶“道德制高點”。
但可惜的是,這些操作暴露的不只是對手的問題,更暴露了自己為了贏可以做到什么程度。這才是“真面目”。
或許,這場選舉的真正看點,不是鄭麗文有沒有“大陸助選”,而是藍營內部到底能不能面對新時代的兩岸互動模式。
大陸網友關心臺灣,是民意表達,不是干預;候選人能不能把這種關注轉化為建設性的政治語言,而不是當作攻擊工具,這才是決定藍營未來的關鍵。
這場藍營之爭,已經不是誰代表誰的問題,而是到底誰還值得信任的問題。鄭麗文有沒有“后臺”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在臺前演得太用力,反而露了底。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