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開學典禮嘛,不外乎是幾句“歡迎大家”,幾句“好好學習”,聽完也就散場。
可偏偏今年,山東大學的開學典禮在秋雨里開場,校長一身西裝,筆挺站在雨中,不打傘,不跑堂,跟一群剛進校門的學生一起被雨澆成落湯雞。
然后——全國人民都知道了這事。
![]()
有人感動,說這是“與學生共情”的擔當。 有人吐槽,說這不是“儀式感”,是“行為藝術”。
還有人調侃:“你別說,校長這波,贏麻了。”
可仔細想想,這事真挺有意思。
你看,一場雨,本來跟教育沒多大關系。可偏偏校長這一淋,就把大學的第一課上得比PPT還直觀,比演講還深刻。不是說他“神圣”,而是這動作——平視、陪伴、共情、拒絕特權,全都藏在那句“我不打傘”里。
一場雨,教會學生什么? 可能不是“防水”,而是“同舟”。
![]()
一、比起撐傘,他更在意和誰一起被淋
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
臺下學生拿著手機拍照,臺上校長發型濕成刺猬,眼鏡上全是水珠,話筒還滋滋響。典禮不是被雨沖散的,而是被雨“沖開”的。
所有隔閡、距離、儀式上的生硬感,全在那幾分鐘雨里化了。
有人說,“作秀吧?”
那就先說句不好聽的,秀也得有實力。你要真沒點自信,誰敢在上千號學生面前淋濕? 更何況,校方并沒逼學生陪他一起“共情”,人家雨衣都備齊了。愛淋淋,不想淋走人。偏偏很多學生自己也收了傘。
因為那一刻,他們可能突然明白,學校不是講“聽話”的地方,是講“同行”的地方。
教育有時候真挺反人性的。
你想傳達“平等”,最容易的方式不是講道理,而是攤開雙手,說:我和你一樣。 一個“我和你一樣”的場景,勝過十堂形勢與政策。
![]()
二、平視,不是演技,是態度
別看“平視”倆字簡單,在校園里實現起來挺難。
很多學生第一次走進大學,見到校長的畫面,不是對視,是仰望。畢竟,能讓你仰視的人,通常都站得夠高。
可問題是,站得高的,未必懂得彎腰。
現在不少高校開始嘗試“放下身段”:書記跑去小某書當UP主,跟學生嘮嗑;校長在畢業典禮上比心,拍Vlog;輔導員化身“班級群KOL”,成天忙著回消息。你說這是不是“年輕化”管理?
也許吧,但更像一種姿態:我愿意聽你說。
山東大學的這場雨,就是“愿意聽”的升級版。比起坐辦公室看調研報告,他選擇走進雨里,跟你一起打哆嗦、一起甩頭發。
那種“我們一起被淋”的瞬間,是任何會議紀要都寫不出來的真情實感。
儀式感不是矯情。
它是教育的一種“身體語言”:我站哪兒,我在乎什么。 當一個校長選擇在雨里講話,他其實是在告訴學生:
你們的世界,不是我居高臨下的講臺,而是我此時腳下的操場。
![]()
三、教育的可信度,藏在瑣碎里
很多人感動于這一幕,其實不是感動“被淋”,而是感動“他真在乎”。
教育者的可信度,不來自講臺的氣勢,而是點滴的回應。
想想你上學那會兒,有多少老師真聽過學生的訴求?食堂加個菜都要層層審批,課程反饋基本石沉大海。
可現在,越來越多校長在努力做點“接地氣”的事: 有人在社交平臺直接和學生互動,從“食堂加面”聊到“博士津貼”; 有人四年回復了三萬條短信,日復一日地當“校園客服”; 還有人親自帶隊做選課調查,為學生“沖浪式”改計劃。
這些都不轟動,但特別“穩”。
一場典禮上的“共淋風雨”是姿態,能不能把姿態變成制度,才是門功夫。
真正的教育平等,不靠雨,不靠感動,而靠細節。比如課程表里有沒有學生的聲音,心理咨詢室里有沒有溫度,實習季里有沒有指導。
![]()
四、儀式的意義,是能留下“雨后”的痕跡
雨停了,典禮散了,話題熱度也會退。
可教育的意義,從來不在“那一刻”,而在“之后”。 那場雨要是能在每個學生心里,留下一個小小的印記—— “原來,校長不是只會講話,他也會被雨打濕。”
那這堂“開學第一課”,就算上成了。
最怕的,是儀式感成了“自嗨”。雨淋了,照片火了,點贊有了,明天一切如常。 要是真想不白淋,得讓那份“共情”延伸進每個決策、每次對話、每條制度。
共讀經典,不只是朋友圈打卡; 共飲咖啡,也不該是一次性活動; 共話成長,更要體現在“學生被當人看”這件小事上。
當儀式感能從典禮走向日常,從表演變成習慣,教育的土壤才真正被雨水潤透。
所以有時候,一場“共淋的雨”比一百次“為你們好”更有效。
因為身體的共鳴,比精神的說教更打動人。 當你站在雨里,你就得和別人一起冷,一起抖,一起笑。
教育如果永遠高高在上,就只會剩下口號。
![]()
說到底,雨停以后,還要繼續同行。
儀式的盡頭,不是掌聲,是兌現。 開學第一課,講的是態度,未來四年,考的是行動。
校長們能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被看見”, 老師們能不能放下“師道尊嚴”,換來“同行的溫度”, 學校能不能從每個學生的情緒出發,重新設計規則。
這些才是雨后要種下的種子。
等哪天,學生不用等校長在雨中站出來,就能感受到“平等與尊重”,那才是教育真正的晴天。
你們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