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看到這么一句話:“運動,可以改命。”
長期堅持運動的人,確實能改命,改變長期不動帶來的身體濕滯,改變身材臃腫帶來的內心自卑,改變慵懶任性帶來的放肆吃喝。
運動,更是自律;自律的人,當然能掌握自己大部分的運氣。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運動,把跑步健身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前文說到,中醫從養生的角度,并不建議大量運動,而是微動或靜養,才能保護好身體各項功能,實現長壽的目標。
然而,這也是因為古時候的人們大多要耕田種地、上山下海,勞作是日常的大部分,需要休息靜養恢復消耗的精氣神。
現在的人呢?
機械化勞作取代了人體勞動,大部分人擠在寫字樓的格子里,一天到晚面對的只是一臺電腦,網絡的世界四通八達了,人們的身體反而局限了。
所以,適量的運動,可以起到健身的效果,更能緩解精神高度緊張的壓力,現在的人大多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心累更容易導致氣血不足,因為“心主血”、“心主神明”,全身臟腑經絡的血氣靠“心”來推動,而且主宰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
身體累了,主要是氣消耗過多,好好睡一覺就能恢復;心累了則是血和神消耗過多,傷害性更為嚴重,恢復起來也更慢。
《黃帝內經》記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
心與肺的關系為血與氣的關系,氣血相互為用,心主血,肺朝百脈,宗氣助心行血。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氣,兩者相互配合,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
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太陰,心陽不足,則肺氣虛;反之亦然。
氣血不足,表現為心悸失眠、面色無華、氣短喘促、精神萎靡等。如果不注意先調理,而是貿然進行大量的劇烈運動,對身體的損害是極大的。
不久前又傳出馬拉松愛好者跑步時突發猝死的消息,打破了很多人覺得經常運動就是健康的常識。其實,運動時心率過快,就是因為大量消耗的氣血一時供應短缺,導致心肌缺血,則容易發生心梗。
那么,不跑步而是爬山呢?中醫認為,平地運動最好,陡峭之地容易傷筋骨,從而損耗肝血和腎氣。
《黃帝內經》記載:“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
古時候沒有“運動”這一說法,認為最好的動作就是“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能夠暢通氣血,能夠充分濡養筋骨,讓骨骼更強健,讓筋更柔韌,就是最好的動作。
反之,氣血瘀滯,筋骨失養,則會導致“骨不正”和“筋不柔”。
很多運動姿勢不正確,就會“傷筋動骨”,從而影響氣血的順暢流通。例如球類運動、跳躍運動、重力運動等,姿勢不對,災害加倍。
那么,坐著、躺著不動,是不是最好?
非也。久坐傷肉,脾主肌肉,坐久了會導致脾虛,更容易阻礙氣血流通——“脾者,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為至陰之類,通于土氣。”
所以,氣血不足時,不適宜大量運動,更不適宜久坐不動,而是緩慢、微量的運動,幫助氣血流通后,再根據自身情況增加運動量。
任何運動,如果忽略氣血不足,無論多么有益,都可能從“養身”變為“傷身”。
中醫推崇的運動,從不追求速度、難度和強度,而是“骨正筋柔,氣血以流”。
所以,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主要是通過導引練形體,用抖動的動作調動氣血,用扭轉的動作祛除肌肉的濕氣,用振蕩、旋轉的動作促進氣血津液運行,用拉伸的動作幫助筋脈恢復柔韌性,用俯仰、扣轉的動作調整關節的靈活性,從而達到正骨的目的。
此外,各種動作加上吐納呼吸,將氣引入五臟六腑,推動血的運行,氣血充足,自然健康長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