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個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作為父母,真沒少在學習和親子關系上斗智斗勇。這些年摸爬滾打下來,我越來越看清一件事:
真正拖垮孩子學習效率的,往往不是智商或態度,而是兩樣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情緒和雜念。
就拿剛過去的國慶長假來說,孩子沒出門、沒玩游戲,老老實實在家學了八天。但這八天,我也實打實地“哄”了他八天。這8天,我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午睡醒后,一起點杯奶茶,邊喝邊學,偶爾聊幾句。就這樣,平平靜靜地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學習日下午。
孩子沒鬧情緒,學得也順,表面看是奶茶的功勞,但我明白:真正起作用的,是那杯奶茶背后代表的“平和情緒”。他心情順了,心里不堵了,才能靜下心來看書、做題。
這,就是孩子每天在面對學習時,內心那片我們看不見的“戰場”。
![]()
01
為什么偏偏是初中生?
小學時,孩子大多聽話,父母說什么是什么;到了高中,孩子多少有些自主性,能自己想通一些事。唯獨初中這個“半大不小”的階段,最難將就。
我們覺得他們該懂事了,他們卻覺得自己早已獨立;我們想多管一點,怕他們走偏,他們卻覺得是被束縛、被控制。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把孩子學習狀態不好,歸結為“態度不端正”“吊兒郎當”。但事實上,問題的根子不在態度,而在他們正在發育中的大腦。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初中階段,孩子大腦中負責理智、規劃和自控的“司令部”(前額皮質)還沒發育成熟,但負責情緒的“杏仁核”卻已非常活躍。
這就好比一輛剎車片還沒磨好的跑車,卻配了個馬力十足的引擎——不是孩子不想“剎車”,是他大腦里的“剎車”本身就沒勁。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放下“他是故意氣我”的念頭,轉而思考:我們怎么做,才能幫他裝上“輔助剎車”?
02
情緒,是怎樣悄悄拖垮學習的?
請你回想一下:如果你在工作時,老板不停挑刺、同事關系緊張,你還能全心投入嗎?孩子也一樣。
初中科目多了、難度大了,一次沒考好,就可能在心中上演“我是不是不行了”的內心戲;同學間誰和誰關系好、誰排擠誰,在他們心里都是天大的事;回到家,父母一句“我都是為你好”,聽在他們耳里,可能就變成了控制和不信任……
這些情緒,遠不只是“心情不好”。它們會引發一種叫做“認知資源擠占” 的現象。
簡單說,就是當孩子陷入焦慮、挫敗或煩躁時,身體會分泌大量壓力激素,這會大量占用大腦中本應用于學習、記憶的“內存”。就像一臺電腦,90%的內存都被“情緒程序”占用了,只剩下10%來處理“學習任務”。這樣的狀態下,效率怎么可能高?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學,而是他大腦的資源,早被情緒耗光了。
讓孩子有個好情緒,不是縱容,而是為他創造高效學習的基本條件。
03
雜念,是怎樣把學習時間切碎的?
如果說情緒是從內部消耗孩子,那雜念就是從外部不斷干擾他。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坐在書桌前,好像也沒閑著,但就是效率低?這背后,是大腦的“多巴胺經濟”在作祟。多巴胺是一種讓人愉悅的神經物質,而刷手機、做白日夢,都能快速、廉價地釋放多巴胺。
相比之下,解一道難題帶來的成就感,來得慢、費勁大。大腦天生喜歡“高回報、低投入”的活動。
初中生的雜念,主要來自三類:
網絡世界的“即時誘惑”:手機在旁邊,一條消息、一個點贊,就能輕松把孩子從習題中拽走。哪怕不看,心里也像有只貓在撓,總惦記那個“紅點”。
內心戲豐富的“白日夢”:動漫劇情、周末去哪玩、和同學聊什么……這些比枯燥的學習有意思多了,想著想著,思路就飄遠了。
對自我形象的“過度關注”:臉上長顆痘、穿得夠不夠潮、別人會怎么看我……這些念頭會時不時冒出來,打斷專注。
這些內外夾擊的雜念,把原本完整的學習時間,切得七零八落。看起來坐了三小時,真正高效的可能不到半小時。
對抗雜念,不是靠家長念叨“專心點”就有用,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做“行為設計”。
比如,我兒子有段時間總在學習前涂祛痘膏,還堅稱“不影響學習”。經過幾次溝通,我們最終達成協議:把護膚步驟放在學習前或后,一旦坐下,就只做一件事。
去除雜念可以從整理書桌、拿走玩具和手機開始,為孩子創造一個“視覺上沒有干擾”的環境。這個過程需要耐心,但我們目標明確:幫他掃清干擾,就是幫他啟動專注。
04
我們做家長的,可以做些什么?
做青春期的家長,真的挺難的,面對囂張的孩子,我們氣不過,卻又不能硬碰硬。但無論怎樣,看在是“自己孩子”的份上,我們要堅持2個法則。
法則一:先接住情緒,再處理事情。
孩子帶著情緒時,講道理是聽不進去的。我們要做的,是先讓他感覺被理解。一句“你看上去有點煩,想聊聊嗎?”比十句“你應該……”都管用。
我們得做孩子情緒的“容器”,而不是“引爆器”。情緒被接住了,他心里才有空間去裝知識。
法則二:打造一個“純凈”的學習結界。
這個“結界”,包括兩方面:
物理上:清理書桌,拿走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尤其是手機。創造一個干凈、明亮的學習空間。
心理上:在孩子學習時,不隨意打擾、不過度關心,管住自己的嘴,少些嘮叨和評價,讓他的心“靜”下來。
說到底,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一場與自己的較量——孩子需要對抗懶惰、克服分心、管理情緒。
而作為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我們不能再僅僅關注于孩子“做了什么”,而要更深地理解他們“正在經歷什么”。
對孩子真正的賦能,不是逼孩子刷更多題,而是管理情緒和專注的能力,是一種比分數更重要的“元能力”。幫助他認識自己內心的“天氣”,學會在任何“天氣”里都能安心前行。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育心得,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