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正在分享小組觀察調查報告。
![]()
小組成員繪制的手抄報。
![]()
上圖為學生撰寫的《致城市管理者的一封信》。下圖為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回復的信函。本組圖片由受訪者供圖
![]()
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6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劉夏藍) 近日,一封來自深圳中學初一(19)班全體同學的信件,得到了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的高度重視與官方回應。
在《致城市管理者的一封信》中,學生針對市民關注的“噪鵑擾民”現象,分析了其生物特性并提出科學降噪方案,尤為引人注目。同時,他們還從城市規劃、社區管理、宣傳聯動三個方面,為“打造動物友善型城市”建言獻策。
針對這份建議,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回復了長達三頁紙的信函,信中不僅充分肯定了學生的建設性意見,更明確表示將積極研究采納動物友善理念,并鼓勵大家繼續以“城市小管家”身份共同參與城市建設。
這份青春擔當與城市回應的雙向奔赴,緣起深圳中學老師楊碧藍執教的兩節以“人與動物”為主題的跨學科教學展示匯報課。區別于傳統課堂的知識灌輸,這門課程雖以《貓》《大雁歸來》等文本為起點,但沒有止步于文學賞析,而是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動物的文學關聯后,將視野投向了深圳的城市肌理。通過提出“動物給城市生活的人類帶來了什么?”“深圳市民對保護動物有著怎樣的認識和態度?”等源于文本卻扎根現實的問題,讓學生從課堂學習者變成城市的觀察者與思考者。
在跨學科協作中,學生的探究不斷走向深入:語文+道法小組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梳理出城市動物保護的痛點,并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對建立更人道的動物保護機制進行探討;語文+生物小組針對“噪鵑擾民”現象,分析其生物特性并提出科學降噪方案;語文+美術小組用手中畫筆將文字轉化為視覺圖景;語文+音樂小組則以小狗為主視角歌唱《城市里小狗的一天》,用音樂節奏和語調聲線講述小狗的情緒起伏,活潑有趣……這些多元探索最終凝聚成一份詳實的《致城市管理者的一封信》。
“沒想到我們的建議真的被重視了!”收到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的回應時,參與信件撰寫的學生非常高興和激動。這份回應,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城市發展的旁觀者,而是能用知識和勇氣推動社會進步的行動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