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 Pexels
【編者按】2025年8月,渡過聯合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聯合打造的開辦,這是一次嘗試打通“家-校-社-醫”全鏈條支持的復學干預項目,24個青少年家庭全程參與了6周的多學科聯合干預,截止目前70%以上孩子已回到學校。
南方都市報團隊深入本項目,從多個角度采訪和記錄了這次探索實踐,點擊閱讀南都記者的報道:
除了青少年自身,青少年的家長也需要學習、改變,并得到外來的支持,渡過特地安排幾位也曾有過相關經歷的家長,組建陪跑團,去陪伴支持本期復學營青少年的家長。本文是家長陪跑團幾位成員的陪伴故事。
第2期復學營正在籌備中,初定11月開辦,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加項目助理微信,了解詳情。
序言
我們是曾"淋過雨"的家長,我們的孩子也曾一度休學、抑郁、焦慮。我們曾經接受著渡過陪伴者的陪伴,在渡過社群里浸泡和成長,同時也陪伴著我們的孩子走向復學、康復。
為了讓更多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得到幫助,我們開始像陪伴我們的陪伴者一樣,去陪伴正在有同樣經歷的家庭。
這是一種傳承,在渡過叫做自渡、渡人。
我們不是專家也不是學者,我們只是經歷者。
下面,就請讀者朋友先走進我們這四位陪伴者的內心世界,來聽聽我們各自的陪伴故事吧!
羽壇高手重生記
文 / Emily
我的女兒小的時候,受我的影響學會了打羽毛球,在社區和學校也是小有名氣的“高手”,然而這一切隨著抑郁癥的爆發而成為泡影。
初三那年,孩子忽然出現嚴重的腸胃不舒服狀況。我帶她做了胃鏡檢查,醫生開了一堆的藥,用藥后副作用挺大,影響到了孩子的一模和二模的考試成績——事后看來,這是孩子的抑郁在軀體上的初步顯現。
幸好中考發揮不錯,然而因為高中要住校,孩子在人際關系上陷入了麻煩,幾乎每天都給我通話時都說宿友們說她孤立她。我一開始沒太重視,只是一般性地提了建議,卻什么用,于是不得不轉學,但她還是難受!作業經常完成不了,考試成績也一落千丈,終于在高二學年確診了抑郁。
那段時間,連我上班都是擔心吊膽的,我的焦慮也開始加重了,睡眠不好,經常半夜驚醒,第二天上班就犯困,雖然盡量保持情緒穩定,但可想而知孩子不可能絲毫不受影響。
到了高三,女兒不得不休學在家,為了避免耽誤功課,我請了一對一補習,但效果也一般,她經常心不在焉。我意識到她一個人待在家不好,我提議她每天去小區的圖書館自習;同時我也每天做她的數學作業,高中數學挺難的,我重新自學了一遍教材,晚上我與孩子一塊做題,看到我和女兒一同承受,孩子似乎有了點變化。
與此同時,我也引導女兒重拾羽毛球隊愛好,我和女兒組成了雙打組合,之前我和女兒都從來沒有接觸過雙打,為此一起磨練技術,慢慢地,她開始動了,開始流汗了。隨著女兒水平的提升,她遇到的隨手越來越強,沒有人惠讓她,她被打哭過,也曾因為瑣事和球友發生爭執,但她真的熱愛羽毛球,于是努力的化解,她最耿耿于懷的人際關系,慢慢地在球友之間的交往中化解了。現在的她,已是羽壇高手啦!
孩子大學選擇走國際路線,但我仔細評估了她的狀態,所以選擇入讀2+2的模式,先在國內讀2年,第一個學期住校,她經常逃課,為此我我去陪讀了一段時間、幫助孩子調理飲食和睡眠,我有用到拍打按摩放松,有給孩子做心理和身體上的連鏈療愈。
再后來,女兒成功入選學校的羽毛球校隊并在年度比賽中獲獎,讓她找到了自信,開始慢慢融入到了集體中。孩子開始向外釋放了,她開的網店生意不錯,產品都是她自主設計和制作,在寒暑假時她體驗了開花店,做連鎖店的服務員。
在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學會了坦然接受,陪伴孩子成長,就像牽著一只蝸牛散步,有時會感到累,會著急,會緊張,而我終將要放手,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
作者簡介:
Emily
渡過廣州首期青少年復學班家長陪伴成員,堅持正念、靜心、舒緩、賦能和運動康復。
從孤獨前行到柳暗花明
文 /
慧欣肖導
事情要從2022年春天講起,孩子那年13歲,被診斷為重度抑郁伴有精神病性癥狀。那是艱難的一年,我陪著孩子走過的康復之路。
為什么有人數o“為母則剛”?因為當不得不走上一條艱難的道路的時候,你唯有非常的堅強和勇敢。
在醫院里除了完完全全的相信醫生,配合醫生,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剩下的是如何讓自己白天能睡個好覺,晚上才經得住娃的折騰。
沒人懂你,也沒有人安慰你,我的自救辦法就是看書,既然這個疾病是有藥可以治的,說明肯定是有一套體系的,只是在我的認知之外,而我所有的恐懼和害怕就是源于這無知。
買書,看心理學的課件,所有跟心理學相關的書籍統統都看,當我深入的學習后,這種恐懼感慢慢的減少了,反而發現自身的問題越來越多了,以前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不自知。
很多人愛說的“原生家庭”理論把孩子生病怪到父母身上,但在我看來誰造成的已經不重要了——大到社會這個大熔爐,小到家庭這個社會最小單位,再到個人,無不被焦慮的情緒籠罩著,緊張著,呼吸都變非常的急促,連停下來慢慢的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大家都趕著去追逐什么名,什么利,追逐飛黃騰達的前途,還是擔心被別人追趕了。在這個大環境下,孩子就充當了犧牲品。
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自己的渺小,當我們站在月球看地球的時候,我們渺小的如塵埃。不再自戀,反而更加的謙卑。
人怎么活?難道有公式和模版嗎?答案是沒有。你怎么活你說了算。那既然只有3萬來天,為什么不過的開心一點,多看看這個世界的美好呢?
再來回顧一下自己,我缺什么呢?好像什么都不缺,一日三餐,三菜一湯,葷素搭配;我穿什么呢,也沒有見衣衫破爛;我住什么呢,也沒有風吹雨淋的,遮風擋雨的地方還是有的;出個門也是有車可以坐,那還缺什么呢?為什么每天忙忙碌碌的追尋呢?
把這些問題都想明白了,自然活的通透和闊達了。
沒有人理解我的時候,我也不需要人理解,因為我的精神世界已經很豐盛了。沒有人幫忙的時候,我也不需要人幫忙了,因為我已經足夠獨立了。人生,就像孤島的魯濱遜,一個人的生活終究是自己的,于是我為了讓自己過的舒服一些,每天時間安排的很充實,早上早早的起床去上班,車上做正念,白天工作,晚上去醫院陪娃。
然后把我看過的書都轉變成故事的方式講給我娃聽,她此刻就像魯濱遜的星期五一樣,非常粘我,我下班后給她帶美食和故事,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都具備了。
為了把故事講好,我得都準備一下,于是有空就看哲學書,順便也給我娃講,從蘇格拉底講到柏拉圖,從老子講到孔子。
唱歌是孩子的最愛,于是我們就唱軍歌。我五音不全,跟著瞎唱,也不在乎別人怎么看。陪護的媽媽們特別羨慕我們倆關系,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揉揉抱抱。
轉移注意力這招很管用,加上藥物對路,她的癥狀慢慢的消失了。
經過三個月的陪伴,女兒順利出院了。我們的故事還在繼續,我們就改為每晚邊散步邊講故事。娃看了誰偷了我的奶酪,知道了不能沉浸于過去的成績,要歸零從頭開始。
于是她開始思考她未來的路,我們討論了未來的發展和當下能做些什么?當下有哪些資源,可以從哪里開始干起。一個個草根逆襲的故事就開始講了。
她喜歡羅翔的講座,也會跟我講“法外狂徒張三”故事會。
我們之前像驢拉磨一樣,在家方圓1公里轉圈圈,怎么也轉不夠。而今年我們走過的總里程相當于從珠海徒步到北京。
我們家就像是在一條船上的船員,海上雖然有風暴,只要我們把船打造的足夠堅固就不懼風暴,啟帆遠航,乘風破浪。
在隊友給不到支持的時候,就先學會一個人在孤島上,孤獨前行,讓自己過的更好一些。魯濱孫在荒島上生活了27年,最終都上岸了,而此時他收獲了一個種植業和一個海島,成為了海島的國王。
我家在我這個船長的帶領下,家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家庭其樂融融,孩子也順利的復學了!
作者簡介:
慧欣肖導
17歲孩子媽媽,渡過廣州首期青少年復學班家長陪伴成員,我不是育兒專家學者,我是陪伴孩子生病到康復,復學的經歷者,淋過雨的人,秉承“自渡渡人”“助人自助”的陪伴理念,用心傾聽,陪伴和支持抑郁青少年及家人,愿和大家一起交流經驗,共同成長。
復學路上,和孩子一起成長
文 / Lily
仿佛是轉眼間,孩子已經回到校園3年了,即將開始她的大學生活。回望來時路,正是那些艱辛和坎坷、迷茫和膠著,讓今天的我們變得更強大。
2020年初,初二寒假上網課的女兒越來越沉默,一個月足不出戶,我和爸爸都在忙著各自的工作,無暇顧及孩子,只是覺得好像哪里不對勁。女兒從小乖巧懂事,似乎除了越來越難的學習,不需要為她操什么心。
慢慢地,孩子在上網課的時候萎靡不振地發呆,作業也不再認真完成,聯系了班主任老師,說看著還好,一起督促一下。偶然的機會,領孩子測了個血壓,收縮壓132,第二天再測,早上血壓正常,下午還是高的,百思不得其解,小小年紀,怎么還高血壓了呢!這些蛛絲馬跡并沒有引起對抑郁和焦慮一無所知的我們的關注,只是覺得,這孩子怎么不好好學習了呢,真是頭疼!
三個月過去,情況急轉直下,孩子出現幻覺,這肯定是不對勁了。領孩子到本地的專科醫院,兒少科的老主任做完一系列檢查后,長嘆一聲:“孩兒抑郁了!”
我是醫學院校畢業的,上學的時候也學過《醫學心理學》,可這時候基本聽不懂主任在說什么,只是問:“主任,做咨詢有幫助嗎?”主任說:“沒有用,也約不上,不要浪費錢。”“去運動有用嗎?”“沒用”。怎么會沒有用呢?后來才慢慢了解,以孩子當時的嚴重程度,沒有能量去運動,也無法很好地和咨詢師一起工作。開藥、加藥、調藥,終于,孩子的情況慢慢穩定下來。想著孩子將來還要再戰重點高中,我們給孩子辦了休學。
孩子病了之后,經常會拷問人生,“媽媽,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太難了,根本回答不了,因為那時的我也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只能說,“我們去問問主任吧,主任什么都知道”,然后把孩子領到醫生那去。
小時候爸爸媽媽會說:你只要學習好,考上了重點高中,上了好大學,有了好工作,掙了很多錢,你的人生就從此一帆風順了,可似乎又不是這樣,這些一路奮斗過來的孩子,工作、收入、自己的小家庭都很好,然而那些普通人的煩惱,一點都沒少。并不是學習好了、工作好了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些生命中的煩惱還是無解的,還是要去面對。
看醫生、休息、旅游……很快8個月過去了,到了復學的時間。準備好所有的學習用品,孩子忐忑地回到教室,新的班級、新的班主任老師都很好,可是孩子的感覺很不好,坐了半天,哭了兩節課。中午拿著所有的學習用品,哭著回了家。沒辦法,請長假,求助醫生,老主任給了咨詢師的聯系方式,開始了斷斷續續的咨詢。
偶然的機會,在同學轉發的公眾號上忽然發現了渡過,就像掉隊的傷病員終于找到了大部隊。關注渡過公眾號,一家三口報名參加渡過青島線下營,加入渡過社群,一顆心終于有了著落。在渡過青島線下營,見到了張進老師,見到了渡過可親可愛的老師們,見到了鑫姐、呀哥、子燁、翔宇、傾稚、輕塵……孩子也結識了可愛的小伙伴。孩子在新學期嘗試借讀,無果。在這期間,我報名參加渡過陪伴者課程學習并通過考核,成為渡過傾聽者,也成為渡過學會愛孩子4群的群管。
又是一年過去了,中考迫在眉睫。焦慮,全家人都陷入了焦慮,左思右想,顛來倒去,艱難地報名中考,艱難地完成裸考,艱難地填報志愿。終于等到錄取通知,孩子被兩所3+2高職錄取,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了自己想去的學校。
重新回到校園也并非一帆風順。不適應學校的氛圍和管理,不適應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好在有咨詢師的支持和陪伴,好在這時的我已經生出了力量,好在有班主任老師像大姐姐一樣的關照,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這個“磨合期”。
在渡過所遇到的一切,是照進生命里的那道光,指引、支持著我,一路前行。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生命本身蓬勃向上的力量。也感謝我的孩子,給了我們和她一起成長的機會,去不斷完善自己人格的成長。
未來歲月里,還有很多的人生課題,孩子的、我們自己的,等待著我們在前行路上,一起上下求索我們和孩子面對各自的人生課題,補上曾經缺的課,去體味獨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
作者簡介:
Lily
教師,醫學碩士,渡過首期青少年復學班(廣州)家長陪伴團成員,家庭教育指導師。
秉承“自渡渡人”“助人自助”的陪伴理念,用心傾聽,陪伴和支持抑郁青少年及家人。愿和大家一起,疏解情緒壓力,助力個人成長,探討親子教育,呵護心理健康。
待到山花爛漫時
文 / 啄米
我的陪伴故事要從2016年2月份說起。
那時孩子剛過完13歲生日,開始進入初二下學期的學習,誰料孩子每天早上起來叫著肚子疼,我肉眼可見孩子斗大的汗珠從額頭直往外冒,從開始零星請假,滑向了請長達一學期的假,我帶著孩子在市里各大中西醫醫院穿梭。后來通過學習我才知道這是抑郁癥高焦慮狀態下的軀體化反應。
一堆檢查做下來,沒有器質性病變,學校老師提醒我,孩子可能是心因性的疾病。于是我帶著孩子看精神科醫生,進行心理咨詢。青春期癔癥,輕度抑郁癥,不同的醫院給孩子貼上了不同的標簽。藥物的副作用讓孩子整夜無法入睡
對心疾認知有限的我嚇得把藥丟了,也不敢帶孩子去復診。心理咨詢因伴侶的拒絕和孩子的猶豫亦未堅持下去。
那時的我心力憔悴,獨木難支。老公也失業了,一度沉迷于打游戲,想想他自己可能都處于退行當中,自然也沒有精力來支持我和孩子。
我認為孩子上個職高,我會心安一些,我以為這是支持孩子的路。可能我的潛意識里希望孩子早點兒學門手藝,幫我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吧,孩子的想法卻是要上普高要讀大學。
我的焦慮無處安放,每天通過跑步釋放壓力,要么嘴里碎碎念,加油、努力、你能行;要么背誦古箏譜子,學習彈奏蒙古長調,以疏解心中的郁悶。
大約一個學期左右,生地會考前夕,在伴侶的催促下,孩子參加了考試,結果孩子還是比較滿意的,這也是初三能繼續學業的動力之一。
在此期間,我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甚至當時孩子曾渴望成為一名偶像練習生,我一跺腳割肉般支付了一大筆錢,結果孩子居然闖過復試,加入了本地一家培訓機構學習一年唱歌跳舞——或許這對孩子比較順利地度過初三起到了一定作用。
中考之后,孩子考上了本市一所寄宿制的普高,但讓我始料未及的是,更大的麻煩來了——孩子長期睡眠不足,嚴重到眼眶發黑,好似熊貓眼,同時孩子情緒低落,經常哭泣,學習成績斷崖式下降,在宿舍也跟設有鬧僵了。
我能做的就是給孩子煲湯,加強營養,花兩個小時車程去學校探望孩子。直到有一天夜里,孩子站在了學校宿舍的樓頂,恰好被宿管老師發現了。孩子入院診斷為重度抑郁癥,疑似共病邊緣型人格障礙,開啟了一年的躺平生活
我們夫妻二人叼時間帶著孩子各處旅游。有一次在圣彼得堡,在冬季冰封的涅瓦河畔, 我和孩子因購物觀點不同發生劇烈沖突。孩子說不想活了,我直接告訴孩子,如果鑿個洞跳進去,我也會把你的尸體背回國,往后我和你爸會好好生活,年年清明給你上墳祭奠。
我滿含熱淚,傾訴衷腸,那一刻我做了一回真實的媽媽。孩子聽了后也是熱淚盈眶,兩顆心稍微靠近了。
在這之后,治療按部就班地進行,每個月的復診就是拿藥,三五分鐘便被醫生打發出來;孩子依舊過著晨昏顛倒的生活,上洗手間也是隨身攜帶手機,偶爾和同期住過院的小病友相約外出玩耍,時而我們在走廊里打打羽毛球,時而我們在樓頂跳跳繩,時而我們在餐桌上打打乒乓球,在客廳比劃著學校里發的健身操視頻扭動身體。少則3~5分鐘,多則10分鐘,僅此而已。
我和孩子還學會了做花卷。我們做成玫瑰狀,做成樹葉狀,做成蝴蝶狀。我響應學校的號召寫了一篇美食文章,刊登在學校的公眾號上。
我發現,當我的注意力投放在自己的興趣愛好時,焦慮情緒反而消失了。在日升月落中,我們把生活過得熱氣騰騰。
復學后孩子孩子重上高一,最初要么一周請三四天假,或者早上請假下午去,有是哦胡要么前腳剛去學校后腳哭著喊著要我接其回家,不久孩子徹底不去了。
孩子完全躺平后,我無奈地接受這一事實,我們夫妻倆做好了養活這孩子一輩子的最壞打算。
幸好,在渡過的指引下,我意識到要發現孩子心中的渴望,沒有一個青少年愿意放棄自己心中的理想,沒有一個孩子愿意被拋出既定的軌道,因為被拋棄的滋味太難受了,孩子的痛苦大于我的痛苦。
這段在曠野日子,我們不斷地進行各種新的體驗:去家鄉下體驗農村生活,孩子去寵物店看獸醫給小動物做手術……最終,孩子選擇重拾兒時的手工愛好——超輕紙粘土制作,還接到了學生黨的訂單,賺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我發現孩子的眼中有光了,能量逐漸起來了,有時候可以在手工桌前一坐坐半天。
有一天,孩子說,自己翻了十多年的課本,他覺得,這條路相對而言還是最現實的。經過和學校老師充分溝通,孩子獲準可以請長假,不過需要重大考試的時候要到教室里坐一坐,孩子也欣然接受了。同時孩子也對照公開的考試大綱自學,當然由于先前耽誤了太多,也不得不對分值較低的科目順其自然。
考慮到孩子長達近三年時間宅家休養,沒有系統學習過文化課,我和孩子商量之后,決定去轉美術生。在美術生培訓基地,因為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及技能打底,孩子萬分焦慮,軀體化的癥狀又出現了。
我了解到孩子的困難后,和學校術科老師以及美術基地的校長充分溝通,給孩子減壓減負,按照自己的節學習。光陰如梭,一眨眼到了第一次市模考,孩子排名不錯,總算恢復了自信。
之后一段時間,我們繼續陪伴在孩子身邊,中間學了于德志老師的傾聽實操訓練課程,也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
之后的某一次大考中,孩子發揮失常,排名倒數,非常崩潰,閉門不出,覺得自己那么努力,還沒有整天吊兒郎當的同學好。
我同理了孩子的感受之后,幫孩子去抽絲剝繭,原來那個同學從小就學繪畫,基本功很扎實,孩子只看到了那個同學白天吊兒郎當的一面,沒有看到人家熬夜打磨技藝的另一面。
孩子認可了我的剖析,肯定了自己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經取得了還不錯的術科成績,便打開自己的房門走了出來。
專業課之外的文化課,是兒子比較擅長的領域,總分穩居班級前三,高考順利地錄取。大學期間,又曾短暫出現自殘、嗜睡等,不過好在有驚無險。
最近,孩子學會了騎電動車,學會了買菜煮飯,照顧自己的生活。跨院校專業賽事合作,院校運動會,也有孩子的身影在其中閃現。目前孩子身心狀況良好,在校期間,擔任學委,學業優異,成為入黨積極分子,還獲得了保研推免生資格。
孩子取得的這一切成績背后有我們家庭的用力托舉,我們家庭的背后有我所在渡過社群伙伴們的暖心相助。
孩子的康復之路,是我和內在的自己的和解之路,同時也是一個失衡的家庭關系的調整之路。我帶領伴侶和孩子穿越霧霾,披荊斬棘,共同奔赴,最終遇見各自最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
啄米
渡過廣州首期青少年復學班家長陪伴團成員,
曾在教育培訓領域工作20余年,在個人成長、家庭關系調整、孩子學業規劃及家校溝通方面有一定的實戰經驗。從群友中來,到群友中去,以為廣大的抑郁癥病患及家庭做好陪伴咨詢工作為己任。
傾聽患者心聲,了解精神健康知識,探索青少年抑郁解決方案,關注獲取更多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