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位里,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情形:有的人明明能力出色,做事也踏實肯干,可每到提拔的時候,卻總也輪不到他,年復一年待在原來的崗位上。而還有些不顯山露水的同事,反而能一步步穩(wěn)步上升,走上領導崗位。這難免讓人心里犯嘀咕:組織部門在選拔干部時,到底看重什么?能力強,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
![]()
其實,能力強當然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標準。如果你屬于下面要講的這五種類型,那么即便能力再突出,恐怕也很難進入組織部門的提拔名單。
第一種,是只顧自己、缺乏集體精神的人。
這樣的人很多在業(yè)余能力上沒問題,但他們有一個明顯的缺陷:不善于和人協作。他們習慣一個人做事,開會時不怎么發(fā)言,集體活動也常常缺席,總覺得周圍的同事甚至領導都不如自己。在他們心里,“我”字擺在最前面,“我們”這個詞卻很少出現。
組織部門怎么看這個問題呢?領導崗位不是技術比武,關鍵是要能帶領團隊。一個人如果不能融入集體、團結同事,怎么能指望他凝聚人心、帶隊前進呢?能力越強的“獨行俠”,有時候反而越容易讓團隊失去合力。組織上考察干部,首先看的就是政治素質和大局意識——一個只顧自己、不顧全局的人,顯然不符合要求。
第二種,是缺少擔當、有問題喜歡回避矛盾的人。
這種人表面上看人緣不錯,跟誰都不紅臉。遇到矛盾,他們能躲就躲;看到問題,也裝作沒看見。分配任務時滿口答應,一旦出了事,卻最擅長推卸責任。他們的原則是:寧可不出彩,也絕不能出錯。
組織部門對此看得很清楚:領導干部就是要解決問題的,關鍵時刻必須能扛事、敢擔責。一個處處回避矛盾、不敢堅持原則的“老好人”,平時也許能維持一時的平靜,可一旦遇到急事難事,很可能就把整個隊伍帶偏。組織上絕不會把重要崗位交給一個不敢碰硬、不愿負責的人。
第三種,是凡是不講規(guī)矩、愛自作聰明的人。
這類同志腦子轉得快,辦法也多,但常常把紀律和規(guī)則視為障礙。他們做事不喜歡請示匯報,習慣自己拿主意,甚至為了達成目標,偶爾會瞞報情況或搞一些不規(guī)范的操作。
這在組織部門看來,是非常危險的信號。規(guī)矩意識和組織觀念,是干部必須守住的底線。一個不守紀律的干部,能力越強、位置越高,可能造成的危害就越大。組織考察干部時,一定會做全面深入的了解,任何不守規(guī)矩的記錄,都可能導致一票否決。
第四種,是不愿學習、靠老本吃飯的人
這類人往往依賴過去的經驗和知識應付眼前的工作。他們對新政策、新知識缺乏興趣,開會時的發(fā)言總是老三樣,處理問題的方法也多年不變,還自認為這是“經驗豐富”。
組織部門的看法是,如今社會發(fā)展快,工作要求也在不斷變化,一天不學習就可能跟不上節(jié)奏。組織上需要的是善于學習、能適應新形勢的干部。一個總躺在過去功勞簿上的人,顯然難以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提拔這樣的人,等于讓一個單位停止進步。
第五種,是心態(tài)不好、總發(fā)牢騷的人。
他們有一定能力,但心態(tài)容易失衡。多干一點就覺得吃虧,提拔慢一點就滿腹牢騷。整天抱怨領導不公、同事不好,成了辦公室里的“負能量源”。
組織部門認為,干部不僅要能干,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tài)。一個心態(tài)不穩(wěn)、整天傳播負能量的人,不僅自己干不好工作,還會影響整個團隊的氛圍。組織上需要的是能扛壓力、傳遞信心的人,而不是一味抱怨的“祥林嫂”。
那么,組織部門到底按什么標準選拔干部呢?
說到底,組織選拔干部,看的從來不只是某一方面突出,而是整體的素質和長期的表現。能力強是好事,但只有將能力用在正確的方向上,融入團隊、遵守規(guī)矩、勇于擔當、不斷學習、保持良好心態(tài),才能在組織的考察中脫穎而出,成為幸運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