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郊,阿什河靜靜流淌,河岸一側的平原之下,沉睡著一段被遺忘的王朝記憶。
這里就是金朝的第一個都城,上京會寧府遺址。
女真族從這里崛起,建立大金王朝,而這座都城,正是他們雄心與夢想的起點。
但你知道么?這座都城不是“一座城”,而是由南、北兩城相連組成,合圍周長11公里,總面積超過6平方公里,整體布局猶如一把巨大的曲尺,皇城(宮城)藏于南城西側,神秘而莊嚴。
皇城之內更是暗藏玄機:中部是以五重宮殿排開的中軸線建筑群,兩側廊廡拱衛,東部與西部則分布著官署和宗廟——儼然一個小型“帝國中樞”。
![]()
而從2013年起,考古人員就陸續在這里開展發掘,外城墻、城門、皇城道路、宮門遺址等逐漸露出真容。但他們一直在尋找一個答案:金代最早的皇宮,到底長什么樣?
終于,在2024年6月至11月,答案的大門被推開——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發起新一輪發掘,瞄準皇城中部東北側的“第五殿址”。結果,一挖驚人!
他們清理出4座建筑基址、3條道路、1道院墻,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一座編號為“1號”的大型十字形臺基。它結構極其復雜,由中心大殿、前后抱廈、左右朵殿組成,外圈還配有庭院、圍墻和磚鋪地面——儼然一組高等級樓閣建筑群。
數據更是驚人:臺基寬42米,長44米,高達2.17米,分為三層!每層之間以踏道相連,行走其上,仿佛仍能感受到當年百官朝拜、儀仗莊嚴的場面。
![]()
主殿每面五開間,通寬近16米,采用“減柱造”技術,使得殿內空間異常開闊。南北抱廈、東西朵殿對稱分布,地面鋪滿方磚,屋頂覆蓋著大量琉璃釉陶瓦——即便今天,我們仍能從殘片中想象它昔日金碧輝煌的模樣。
而更令人驚呼的是,在臺基之下,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條更早時期的廊道遺址。這說明:金代在建設時,居然沿用了早期建筑的基址!
王朝更迭、建筑迭代, 歷史就這這樣一層層疊壓在一起。
出土器物也極盡奢華:絕大多數是建筑構件,尤其是琉璃瓦、釉陶飾件,工藝精湛、等級極高。此外還有少量陶瓷器、金屬器,以及成千上萬枚鐵釘——一切都顯示,這絕非普通建筑。
而最戲劇性的是,這里發現了大量被燒焦的構件。考古人員推測,這座宮殿最終毀于一場大火。是戰爭?是意外?還是政權更替之后的故意焚毀?……真相,仍埋在泥土之下。
![]()
通過初步復原,我們終于知道:這是一座大型樓閣式宮殿,坐落在中軸線以東,是皇城最后一進院落的主體建筑。它高臺重檐、琉璃覆頂、用材考究,整體技術不輸宋制,卻又帶有濃厚的女真特色,是漢文化與北方民族建筑智慧的融合典范。
這一發現,不僅讓我們重新見識到金代皇家建筑的宏大規模與技術高度,也更深刻地揭示出女真民族如何吸收漢文化、如何構建國家制度、如何參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
可以說,第五殿址是遼金考古中幾十年一遇的重大收獲,它結構完整、等級高超、學術清晰,是一座“活”的建筑史教科書。它沉默地矗立在阿什河邊,講述著一個王朝從肇興到強盛,再從輝煌到湮滅的故事……
![]()
而這條故事線,才剛剛展開。下一次發掘,會不會有玉璽?會不會有碑銘?會不會有更多未被焚毀的彩畫和雕刻?——一切都令人充滿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