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促進羽絨制品質量分級,中國羽絨工業協會組織制定的《水禽絲及制品》團體標準26日正式發布。這一標準有什么意義?中國羽絨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國際羽絨羽毛局副主席姚小蔓說,當前,“羽絨”的使用亟待規范。一些非羽絨的保暖填充料,通過使用“羽絨棉”“科技絨”“生態羽絨”等名稱,讓消費者誤以為是羽絨,以抬高產品售價。
(9月27日新華社)
去年被媒體曝光的羽絨服“以絲代絨”造假現象,說的就是一些產品打著“絨”的旗號,實際賣的卻是“絲”。中國羽絨工業協會正式發布《水禽絲及制品》團體標準,目的就是規范這類填充材料的命名與生產,不讓“絲”再冒充“絨”。
據中國羽絨工業協會介紹,當前市場上出現不少名稱模糊的填充料,比如“羽絨棉”“科技絨”“生態羽絨”等,聽起來像羽絨,實則是不同材質,卻以此抬高售價,誤導消費者。新標準將過去容易與羽絨混淆的“絨絲”“羽絲”統一改稱為“水禽絲”,并明確其不屬于羽絨,從名稱上劃清界限。
“以絲代絨”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也讓整個羽絨服市場陷入信任危機。一些商家用保暖性差、易鉆絨的絲狀材料充當羽絨,屬于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暴露出商業誠信的缺失。此次新標準的出臺,正是為了從源頭遏制這種混淆視聽的行為。
新標準的關鍵作用,是終結名稱上的“模糊空間”。過去,“絨絲”“羽絲”這類叫法容易讓人聯想到羽絨,消費者難以分辨。統一為“水禽絲”后,商家再也不能在名稱上打擦邊球。這也延續了2022年《羽絨服裝》新國標將“含絨量”改為“絨子含量”的思路:用更清晰的定義推動信息透明,傳遞一個明確信號:可以用“絲”,但不能叫“羽絨服”。
對消費者來說,新標準是一顆“定心丸”。羽絨服填充物看不見摸不著,普通人很難辨別真假。此前多地就查獲過標注“含絨量70%”而實際為0%的假冒產品。現在,水禽絲不僅有了獨立名稱,其生產、標注也須符合規范。消費者在選購時能有更清晰的依據,不必再為“偽羽絨”買單。
對行業而言,此舉有助于推動良性發展。水禽絲本身并非劣質材料,也有一定的保暖效果,但價值低于羽絨。新標準并非禁止使用水禽絲,而是讓它在自己的賽道上合理流通,推動形成“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這不僅打擊了造假行為,也鼓勵正規企業專注提升產品質量,樹立行業信譽。
商業誠信,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體現在每一次明碼標價、每一項標準執行中。《水禽絲及制品》團體標準的發布,為“絨”與“絲”劃清了界線,也為誠信經營樹立了更清晰的標尺。只有讓標準落到實處、監管嚴起來,才能徹底整治“以絲代絨”亂象,推動市場回歸誠信與公平。
羽絨服“以絲代絨”,商業誠信不能“衣不遮體”,更不可“一絲不掛”。出臺新標準,能讓羽絨服“以絲代絨”沒有機會再“藕斷絲連”了。光明正大“賣絲”比偷偷摸摸“裝絨”更有利于企業和市場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