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哲學中的目的是什么?——給捕蠅瓶中的蒼蠅指出飛出去的途徑。
維特根斯坦的這句話是他對 “哲學本質” 最生動的隱喻。
蒼蠅被困在捕蠅瓶的原因不是 “能力不足”,而是陷入了 “思維陷阱”。它不是找不到出口,而是因為它從捕蠅瓶中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誤以為 “出口就在‘撞壁’的方向”(即 “通過更抽象的理論、更復雜的論證來解決問題”),卻沒意識到 “自己被困的原因,是誤解了瓶子的‘結構’”(即誤解了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
![]()
一、捕蠅瓶:思維陷阱
在維特根斯坦看來,捕蠅瓶就是我們語言的語法形式給我們設下的思維陷阱。
語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語言是思維本身的邊界與框架,這也決定了語言陷阱是思維的主要枷鎖。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思考的方向和范圍,都被語言的規(guī)則所限定。就像人在地圖劃定的范圍內(nèi)行走,超出地圖的區(qū)域(“不可說的”),思維無法觸及;而地圖上的 “道路”(語法),則預先規(guī)定了行走的路徑。
當我們把語言的規(guī)則等同于世界的本質時,思維陷阱與路徑依賴便會產(chǎn)生。“捕蠅瓶”就是由語言和語法誤用制造的 “思維枷鎖”,導致我們無法洞察事物的本質,思考和行動偏離了正軌。常見的思維陷阱包括:
![]()
1、“名稱必須對應一個‘實體’” 的路徑依賴和本質主義陷阱
執(zhí)著于 “所有名詞都必須對應一個實體”和“所有概念都有統(tǒng)一本質”。
例如,幸福是什么實體?、人生有何意義?自我是什么?、生活的本質是什么?
而幸福這些名詞不僅沒有實體,而且也沒有 “統(tǒng)一的本質特征”,而是由一系列 “相似特征” 和不同 “語法場景(使用場景)”構成。
例如,“幸福”的“語法場景”包括 “工作穩(wěn)定”、 “家庭和睦”、“身體健康”、“到向往的地方旅游”、“和家人溫馨地團聚”、“考上理想的學校”等。
“意義”的“語法場景”包括“我達成了關鍵性的目標“、”我?guī)椭耸転娜罕姟啊ⅰ本戎诵游铩暗取?/p>
![]()
我們不能脫離具體使用場景去空談這類沒有實體的名詞。
例如,不少人時常感到虛無、對人生意義感到困惑、或覺得自己不幸福,原因也往往在于陷入語言陷阱,脫離具體的場景,迷失在抽象概念、終極意義或宏大目標里。
當我們投入到那些讓我們感到充實、有價值和幸福的具體活動(如愛好和成長)中去。或許就能在當下找到“意義”和“幸福“。
![]()
2、邏輯幻象和語言局限性陷阱
把 “語言的邏輯邊界” 當作 “世界的存在邊界”。
例如,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價值是什么?
而語言是有局限性的,這些問題超出了語言能 “有意義描述” 的范圍(語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語言只能描述 “世界內(nèi)的事實”,而無法描述 “世界之外的意義”),卻被當作 “必須回答的真實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回歸日常具體,將“世界之外的意義”拉回“世界內(nèi)的事實”。
![]()
二、蒼蠅:陷入思維陷阱的人
蒼蠅就是陷入哲學困惑的哲學家、陷入人生困惑的我們。
傳統(tǒng)哲學家們被“自我是什么?”、“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等哲學問題折磨。他們像蒼蠅一樣,朝著瓶子的透明墻壁(語法幻象)不斷猛沖,試圖找到出口,找到一個終極答案,結果只能是精疲力竭,被困在瓶子里。
![]()
三、飛出去的途徑:與具體場景結合
傳統(tǒng)哲學認為哲學的任務是 “探索世界的本質、尋找終極真理”。
維特根斯坦則認為大部分傳統(tǒng)哲學問題和生活問題都是 “偽問題”,是由于我們脫離了日常具體語境、誤用了語言和語法后所產(chǎn)生的幻象。
本質表現(xiàn)在語法之中。
維特根斯坦認為,事物和概念的本質并非是隱藏在現(xiàn)象背后的固定內(nèi)在屬性,而是直接展現(xiàn)在我們?nèi)绾问褂谜Z言來談論它的方式之中。其實就是 “語法規(guī)則” 賦予的 “使用意義”,即語言在具體 “生活形式”中的使用邏輯。
事物或概念的意義,不是來自它對應的 “客觀實體”,而是來自它 “如何被使用”、“與哪些場景綁定”、“能解決什么問題”。
![]()
例如,人們時常忽視了經(jīng)驗的具體使用場景,賦予它固定的屬性,從而陷入路徑依賴的陷阱。
維特根斯坦提醒我們:思維陷阱時常來自語言的誤用、“蒼蠅”的困境來自執(zhí)著于 “尋找終極意義”和“抽象概念 ”,我們要從對抽象概念的思辨中回歸具體的日常實踐,“捕蠅瓶的出口”就在這些“日常使用”中。
維特根斯坦的這一理念的核心是通過精準地直抵事物的本質——語法(語言在具體 “生活形式”中的使用邏輯),不被表層框架(抽象概念綁架),從最基礎的規(guī)則或要素出發(fā)破局,與第一性原理存在深刻的共鳴。
![]()
四、打破思維枷鎖的方式:覺察語言陷阱
維特根斯坦并非提供了另一種更宏大的哲學理論,而是強調(diào)通過視角的轉換,回歸到語言的日常使用中,對語言陷阱進行覺察。仔細考察有問題的詞語是如何在日常具體場景被使用的。例如:
受不少傳統(tǒng)哲學家和心靈導師和影響,我們時常陷入這樣一種思維牢籠(捕蠅瓶):“我一定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成為自己。 我們想象有一個固定不變、本真的“自我”藏在某處,我們的人生任務就是要找到它。
![]()
本質表現(xiàn)在語法之中。
維特根斯坦揭示了 “自我” 的本質和尋找“自我“的出口:“我” 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固定不變的 “實體”,而是 “我” 這個詞在無數(shù)日常場景的語言使用集合。“自我”不是一個需要被找到的“事物”,而是通過行動和選擇“顯現(xiàn)”出來的“事實”的總和。
“我” 的意義,也只存在于具體的使用場景中,是與自己的行為綁定的 “功能角色”,是體驗本身。而非一個脫離一切的 “純粹自我”。
你的“自我”就在你的每一個選擇、每一次行動中逐漸形成和展現(xiàn)。當下才是體驗的唯一載體,要成為“自己”,就要專注做好當下具體的事,而非期待“未來。
![]()
我們之所以會產(chǎn)生 “我執(zhí)”,是因為把 “我” 這個詞從這些具體的使用中抽離出來,誤以為有一個 “不變的真實自我” 需要被認可、被保護。
我們之所以會痛苦或焦慮,也時常在于“自我”脫離當下的使用場景、被過去和未來的使用場景裹挾,活在對過去的懊悔、或未來的擔憂當中。
而生命的意義和實相在當下,當下才是體驗的唯一載體。
![]()
五、語言和語法,是多元化思維的基礎
不存在適用于所有語言的 “唯一規(guī)則”,不同語言(如科學語言、日常語言、藝術語言),只有交叉重疊的相似性,無共同本質;本質表現(xiàn)在語法之中,擴展 “語法場景” ,就是豐富事物的本質和意義、擴展認知的邊界;同一詞語在不同場景中意義不同。
維特根斯坦以上的三大主張,說明了思維若被 “單一語言規(guī)則” 綁定,必然陷入固化,說明了直抵本質和培養(yǎng)多元化思維的關鍵在于熟練掌握語言和語法。
思維是一個人最大的枷鎖,思維的枷鎖往往是我們用語言和概念親手搭建的。脫困和自由并非遙不可及,始于超越語言和概念的束縛,回歸日常具體,直抵本質;反省自己是否誤用了語言和語法,并通過擴展語言和語法等方式,培養(yǎng)多元化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