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老師大概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我又說過什么了?
“莫言說:當你試過了錢的重要性,你就會知道,沒錢的時候有多卑微。”
“莫言說:記住,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我不屑敷衍。”
“莫言說:能打動人的從來不是花言巧語,而是恰到好處的溫柔。”
我隨手點開一個正能量視頻,就看到三條“莫言說”。翻翻評論區,竟然有網友認真討論:“莫言老師真是人間清醒!”
問題是——這些真是莫言說的嗎?
莫言本人曾經幽默地回應:“這些話說得真好,但我要承認,很多不是我說的。”他甚至建議:“不妨讓這些‘莫言說’成立一個品牌,收益歸我。”
今天,我們就來揪出那些離譜的“莫言說”,看看網友到底借莫言之口編了多少“人生哲理”。
![]()
01 這些“莫言說”,離譜到讓人笑出聲
我收集了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案例:
有網友曬出一張圖片,上面寫著:“莫言說:我負責分享,你負責欣賞。”這風格,怎么看都像是微商團隊的勵志口號。
更離譜的是:“莫言說:推薦XX奶茶,這才是生活的味道。”連奶茶代言都安排上了,莫言老師知道自己在網上這么忙嗎?
在某個情感類視頻里,我看到這樣的話:“莫言說:女人一定要有錢,經濟獨立才是最大的底氣。”內容沒錯,但莫言真的會這樣說話嗎?
還有更夸張的:“莫言說: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就努力掙錢,然后用錢砸死他。”這確定不是網絡段子手的創作?
最搞笑的是,有人信誓旦旦地引用:“莫言說:我沒說過這句話。”這倒是百分百真實了。
02 為什么大家都愛“莫言說”?
其實不止莫言,魯迅、白巖松、董卿都經常“被發言”。
想想你在朋友圈看到過的:“魯迅說:你要感謝那些傷害過你的人,他們讓你變得更強。”事實上,魯迅從未說過這樣的話,他反而認為:“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為什么大家這么喜歡編造名人名言?
很簡單:同樣一句話,用名人的名義發出來,點贊量能翻十倍。
自媒體作者小張坦言:“我也知道那些話不是莫言說的,但加上‘莫言說’三個字,流量就是不一樣。”這是大實話——我們更愿意相信成功人士的“人生經驗”。
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渴望有權威的聲音告訴我們該如何生活。于是,“莫言說”成了某種人生指南的代名詞,哪怕這些話根本與他無關。
03 如何識別假的“莫言說”?
我總結了幾條實用技巧:
第一,看語言風格。 莫言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語言有獨特的文學性和鄉土氣息。如果你看到直白的雞湯文標著“莫言說”,八成是假的。
比如這種:“莫言說:做人要像花兒一樣,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你一定要綻放。”莫言的原話風格更接近:“當年,魯迅用他的筆,揭示了社會的黑暗;我用了我的筆,揭示了社會的黑暗的同時,也揭示了人性的復雜。”
第二,查出處。 真正來自莫言作品的話,一定能找到出自哪本書、哪篇文章。那些只有結論、沒有背景的“名言”,大概率是偽造的。
第三,思考內容。 莫言的作品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很少直接給出簡單的人生建議。那些直白的情感雞湯或成功學語錄,基本可以判定不是他的風格。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看到一句“莫言說”正好說中了你的心事,那就要多留個心眼——這可能是有人故意在迎合你的情緒。
04 一起來玩“大家來找茬”
現在,輪到你們展示真正的技術了!
在評論區曬出你見過最離譜的“莫言說”,我們將評選出:
“最扯淡獎”:最不符合莫言風格的話
“最走心獎”:編得最像真話的假名言
“最搞笑獎”:讓人笑到肚子疼的創作
舉個例子,我先來一個參賽作品:
“莫言說:刷到這條視頻證明你要走運了,留下‘接好運’,下周會有驚喜。”
怎么樣?是不是內味十足?
其實,這場“莫言說”的鬧劇背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縮影:我們太需要有人替我們說出心里話,以至于不惜借他人之口。
莫言老師大概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我又說過什么了?
那么,你在網上見過哪些離譜的“莫言說”?快來評論區曬出來,讓我們一起見識見識網友的“創造力”!
點贊最高的那條離譜“莫言說”,我們將專門寫一篇文章來剖析它為什么這么假——當然,會匿名保護你的隱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