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生每個邊上,都有風景美麗。」
◆ ◆ ◆
圖文原創:人生邊邊
歡迎轉載,謝絕抄襲
01
逝水難收
錯過的人,已難再見。
假使還能重見,是否就一定會接續從前,將昔日圓滿再現?
答案似乎并不那么確定。
時光荏苒,那么多事物都在變化,如何能保證彼此仍如從前呢。
一首《鶴沖天》,其實是一聲嘆息:
閑窗漏永,月冷霜華墮。悄悄下簾幕,殘燈火。再三追往事,離魂亂、愁腸鎖。無語沉吟坐。好天好景,未省展眉則個。 從前早是多成破。何況經歲月,相拋亸。假使重相見,還得似、舊時么。悔恨無計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
02
長夜獨坐
閑窗漏永,月冷霜華墮。
窗前空空蕩蕩,夜晚漫漫長長。
月色清清冷冷,枯霜寒寒涼涼。
果然夜晚如此無趣,捎帶著讓人覺得時間都似乎停滯,不肯向著光明一步。
可是光明又有什么可期盼的呢,新的一天也無非舊的一天在重復。
沒完沒了。
還是轉回現實,考慮如何打發眼前這漫無邊際的長夜才是。
悄悄下簾幕,殘燈火。
輕輕放下簾幕,如輕輕關上某個通道,某個明知沒有可能卻仍然在期待著的通道。
燈火昏暗,神思恍惚。
再三追往事,離魂亂、愁腸鎖。
往事是最好的陪伴,不請自來,一來再來。
說不清是他邀請了往事,還是往事拜訪了他。
總之,他和往事,往事和他,不斷糾纏,糾纏不斷。
![]()
無語沉吟坐。
能有什么辦法呢,也只好不言不語,安坐在這燈火昏暗的長夜。
坐是一種姿態,沉吟是一種表達。
一種不知如何表達亦表達不出卻不得不表達的表達。
人可以解讀這種無語沉吟坐為傷感,為寂寞,為冷酷,為抗拒,千百種解讀,卻千百種無法解讀其本身。
好天好景,未省展眉則個。
好天好景已成往事,眼前再說好天好景,純粹是口是心非。
不信,且看這愁眉難展,便是最有力的說明。
03
時過境遷
從前早是多成破。
曾經的美好時光,早已成為破碎往事,無可打撈,無可拼湊。
還未來得及好好回味珍藏,怎么就破碎了呢?
時光最是溫柔,也最是殘酷。
它將一切美好不動聲色地帶來,又不動聲色地一一帶走。
仿佛它們根本不曾來過。
何況經歲月,相拋亸。
更不用說中間還隔著那么長那么久的歲月消磨,如水滴石穿,再堅韌的記憶也無法抵御。
春有楊花榆莢,冬有風刀雪飄,漫天飛舞,都是時光被拋亸的模樣。
假使重相見,還得似、舊時么。
歲月流逝,你或許再不是從前的你,而我也再不是從前的我。
我們似乎什么都沒有變,又似乎一切都早已不經意間變了模樣。
![]()
可憐枉記昔日模樣,卻忘記早已物是人非。
就算老天憐憫,讓我們能幸運重逢,確定一切可以回到從前,我們還可以像舊時那樣親密無間你儂我儂嗎?
如果答案如此不確定,也許奔流心頭的只有悔恨。
悔恨無計那。
可是,悔恨又有什么用呢,悔恨又能生出什么好的出路呢?
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
也無非是將漫漫長夜變成自我折磨摧殘的無涯罷了。
此外,又能如何呢。
04
千年回響
傳說柳永在鎮江任判官時,某中秋夜泛舟江上,歌女唱起這首《鶴沖天》。
當唱至“假使重相見”時,柳永突然仰天大笑,將詩稿拋入江中,慨嘆道:
“舊日柳七已隨江流去矣!”
次日,他卻被人發現徹夜對江獨坐,晨露沾衣。
也難怪,《鶴沖天》所描繪的,不僅僅是個人在孤寂寒夜里的感時傷懷,更是對生命中“好景不常”、“時過境遷”的深刻洞察。
詞人筆下那個“月冷霜華墮”的凄清場景,那個“殘燈火”的孤獨身影,那個“愁腸鎖”的無力靈魂,都是眾生在生命旅途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的體驗。
這首詞,無疑會將讀者帶入一種“失落與追尋”的境地。
它讓世人思考,當那些曾經擁有的美好,那些親密無間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淡去,甚至破碎,該如何面對?
“從前早是多成破”,這句簡單的話語,道出了人生的無常,也揭示了眾生內心深處對永恒的渴望與對幻滅的恐懼。
“假使重相見,還得似、舊時么”,這句詰問,更是對過往不可復制的嘆息,也是對未來難以確定的彷徨。
柳永化口語入詞,淺白直接,如熟悉老友在耳畔呢喃叩問。
然而,柳永并非只是沉溺于哀傷。
他用“悔恨無計那”的無奈,反襯出對“若能重返”的期盼;用“自家只恁摧挫”的自責,卻也包含了一種對自我價值的堅持。
即使被現實摧殘,他也未曾完全放棄內心的那點堅持。
哪怕這堅持只有一點點,又如此渺茫。
《鶴沖天》的意義,遠不止于詞人個人的情感宣泄。
它以一種沉靜而又深邃的方式,觸及了人類共通的生命主題:無常、失落、懷念,以及在困境中對意義的追尋。
它提醒我們,即使身處“迢迢良夜”的孤獨,即使面對“多成破”的現實,也要學會從過往中汲取力量,珍惜當下,并以一種更為成熟和堅韌的態度,去面對生命中接踵而至的每一次“相拋亸”與“重相見”。
因為,生命的意義,往往不在于能否回到“舊時”,而在于我們如何用“今時”的勇氣和智慧,去書寫屬于自己當下的嶄新篇章。
這首詞,穿越千年,之所以依然能在我們心底激起回響,不正是因為它所蘊含的,是對生命本質最真摯的叩問與回應嗎?
唯有承認永恒的缺憾,才能在現實的裂隙中,打撈起屬于自己的圓滿。
當“悔恨無計”成為生命的底色,我們反而能看見更真實的微光——
正如詞人結束那句“自家只恁摧挫”,恰是對自我癡妄的最溫柔提醒。
![]()
人生君說
“真情便是真情,癡又何妨。”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