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委會的價值,不在于收了多少錢、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是否真正搭建起了平等、互信的溝通氛圍。
——女同事說
![]()
點贊、推薦,順便★標俺們
四舍五入做新東方精神股東!
新學期開學后,教育圈的風風雨雨就沒斷過。
近日,廣州一廖爸爸怒懟家委會的“群聊天記錄”,就刷屏熱搜。
原來,開學后廣州某小學一年級家長群里,一則群公告突然彈出,要求每位家長交納300元作為“預存班費”。
![]()
圖源網絡
而這看似尋常的收費,卻意外地點燃了一場席卷全網的家校熱議。
一位爸爸站了出來,發出了一連串質疑:
“家委會是怎么成立的?誰選的?為什么沒人通知投票?”
“300塊錢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憑什么替我決定?”
群里頓時炸開了鍋。
有人勸他“互相理解”,有人說家委會“出力不討好”,還有人稱他“無理取鬧”。
事情并沒有止步于群里的爭吵。
幾天后,廖爸爸一紙舉報信投訴到了教育局,不僅質疑家委會的合法性,還指控自己的孩子因自己的直言而被老師孤立。
![]()
圖源網絡
這場發生在廣州家長群里的“300元風波”,很快蔓延至全網,掀起一場關于家委會的大討論。
家委會收班費引發家長質疑,其實是普遍現象。
開學后浙江溫州一學校家長就稱,七年級開學后不久,家委就在群里發通知,要求每人交1000元班費。
![]()
東莞也有家長反映,開學后被告知要收取每生200元班費,“某個班級有47人,近一萬的班費要用到什么時候?”
而對以廖爸爸為代表的質疑家長,有網友覺得是“刺頭家長”,不懂感恩、不配合集體。
![]()
圖源網絡
也有人贊他是“維權英雄”,做了大多數人不敢做的事。
![]()
圖源網絡
而從大家的討論可以看出,班費爭議的背后,遠不止是錢的問題。
家委會,這個本該是家校橋梁的組織,是怎么成了不少家長的“心頭刺”?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
1
是家長代表,還是“第二班主任”?
家委會原本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它逐漸變成了一個讓很多家長放心不下、卻又不得不依賴的存在。
NO.1
家委會的“本職工作”與“越界行為”
在理想情況下,家委會既能替家長表達意見,也能幫老師做一些班級日常事務,比如組織活動、統一買文具、管理班費等。
如果這些工作能做到公開、公平、有條理,確實可以幫家長省心,也為孩子創造更良好的班級環境。
不過現實中,家委會常常偏離了這個角色,成了學校的“傳話人”和“辦事員”。
比如在廣州廖爸爸遇到的情況中,家委會沒有經過家長討論,就直接通知要收300元班費。
更嚴重的是,有些家委會還會替學校收取一些明明不合規定的費用,比如空調費、贊助費、所謂捐贈等,嘴上說“自愿”,實際上帶著強迫意味。
![]()
圖源網絡
甚至還有家委會成員借此討好老師,為自己孩子爭取特殊照顧,讓家委會變成一種小范圍的“權力游戲”。
比如不經投票,就用班費請人打掃教室,或者擅自決定讓大家出錢給老師買比較貴的禮物。
而當家長提出不同意見時,還常常被說成“不配合”或者“影響團結”,甚至擔心孩子在學校會被冷落。
由此可見,許多家委會沒有認清自身定位,進而從“家長代表”變成了“第二班主任”,從“為大家服務”走向“擅自做主”。
NO.2
家委會為何頻頻“翻車”?
家委會屢屢引發爭議,背后其實是很多問題的積累。
最核心的一點,是家委會的權力來源往往不清晰。
很多家委會在成立時就沒有做到公開透明——沒有提名、沒有投票,甚至沒有正式通知,只是幾位家長和老師商量一下就成立了。
這種“從上到下指定”而不是“由家長推選”的方式,讓家委會缺乏廣泛的代表性,自然也難以真正代表大多數家長的意愿。
沒有正當性的權力,一旦使用就容易引起質疑。
此外,家委會常見的問題還包括賬目不清楚、決定不公開、流程不溝通。
收錢時很積極,花錢時卻說不明白;辦活動時一手包辦,事后卻沒有一份清晰的清單。
![]()
圖源網絡
更深層的問題,是家委會本應代表家長,卻常常站到了學校一邊。
有些家委會不僅幫老師發通知、布置任務,甚至還替學校做一些本來該由學校做的工作——比如收取不符合規定的費用,或者組織本該屬于學校負責的大掃除。
![]()
圖源網絡
說到底,家委會頻頻“翻車”,反映的是家長和學校之間權力和責任的不平衡。
學校通過家委會轉移了一些管理壓力和成本,一旦有家長不愿意繼續這樣,想要拿回屬于自己的權利,沖突就很難避免。
2
你的班級屬于哪一種?
詳解家委會的三種模式
家委會其實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前面提到的一些問題,在不同類型、不同氛圍的學校中并不會出現。
NO.1
公立學校家委會:事務型+潤滑劑
在大多數公立學校,家委會的工作和班級日常管理緊密相關。
這些家長志愿者通常要忙很多瑣碎的事情:
小到統一買練習本、裝飾教室、統計校服尺寸,幫忙組織運動會和文藝表演。
大到收班費、管班費、協調家長值日打掃,甚至協助溝通調課等教學安排。
除此之外,公立學校的家委會還默默承擔了一種“潤滑劑”的角色。
他們要在學校的要求和家長的期待之間盡量取得平衡。
老師希望家長配合,家長希望孩子被公平對待,家委會就在中間協調,有時要安撫對收費有意見的家長,有時也要向老師反映大家的想法,盡力維持班級的和諧與穩定。
![]()
圖源網絡
但這份差事往往不容易——做得好是應該的,一旦出了問題,家委會常常第一個被批評。
就像一位網友分享的經歷:她為班級活動忙前忙后,最后卻因為有人說“錢花得不值”而感到委屈,整個班級的氛圍也受到了影響。
這種現象其實反映出公立教育中的一個現實:在資源有限、競爭壓力大的環境下,家委會的工作很難擺脫功利和焦慮的影子。
![]()
圖源網絡
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家長志愿組織,更像是一個在系統夾縫中努力尋找自己位置的角色。
NO.2
國際/私立學校家委會:
活動型+溝通平臺
國際學校和很多私立學校的家委會,運作方式往往與公立學校很不一樣,更貼近國際教育的理念。
在這里,家委會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處理瑣碎的班級事務,而是更像一個專業的“活動策劃團隊”,專注于為學生創造豐富多樣的校園體驗。
比如游園會、國際日、慈善義賣、科學博覽會等等這些大型活動,通常都由家委會牽頭策劃和執行。
![]()
圖源網絡
當家長對學校的政策或教學安排有疑慮時,家委會會主動站出來,扮演“談判代表”和“家長發言人”的角色。
舉個例子,之前有所幼兒園因為管理層變動引發家長擔憂,家委會不僅組織了座談,還請來律師幫忙起草正式信函,與教育集團溝通,最終也得到了校方的書面回應。
![]()
圖源網絡
這種組織能力和維權意識,讓家長的聲音能夠被真正聽到,家校之間更像是一種平等對話、共同合作的關系。
此外,這類家委會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資源整合的能力比較強。
成員大多來自不同行業,他們常常借助自己的專業和社會資源,為班級和學校爭取更多支持,比如邀請專家辦講座、聯系企業贊助、組織參觀博物館等等。
它們的經費來源也更豐富一些,有的是學校專門支持,有的是通過活動募捐或自愿贊助獲得。
整體上,這類家委會的氛圍往往更輕松、更透明,家校之間也更容易建立信任。
NO.3
民間自發性家委會:
信息共享+情感支持
不在學校正式體系之內的民間自發性家委會,則為我們展示了家長之間另一種互助合作的可能。
這類組織一般不是由學校發起或認可的,而是由一些熱心、并有共同需要的家長自發組成的。
它們不受班級或年級限制,更像一個基于共同目標和彼此信任的“家長社群”,主要功能就是分享信息和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
圖源網絡
在孩子升學的焦慮時期,這樣的家委會尤其能發揮作用。
一些中學生家長會主動組織線下聚會或線上分享會,向低年級家長坦誠介紹學校的真實狀況、師資特點、校園氛圍,甚至一些實用的“避坑”經驗。
他們分享的不是學校宣傳材料上的內容,而是孩子實際的學習感受、跟老師溝通的方法、選課策略等實實在在的經驗。
這種真誠的分享,大大減少了信息不透明帶來的焦慮,也為家長在做重要教育選擇時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
圖源網絡
更難得的是,這樣的群體形成了一個沒有功利性的交流圈子。
這里沒有必須完成的任務,沒有明顯的等級之分,也沒有討好老師的壓力。家長們只是因為孩子可能上同一所學校而聯系起來,彼此平等、開放,互相幫助。
當然,因為這樣的家委會是自發組織、比較松散的,所以它的持續運作很依賴其中幾位家長的熱心和負責。
但恰恰是這種自愿自發的特性,讓它不那么“官方”,反而更純粹地回到了“家長幫家長”的初心。
3
國外的家委會怎么做?
看完了國內不同類型家委會的情況,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下國外家委會是怎么做的。
NO.1
英國家委會:
代表家長,不碰錢、不越權
英國家委會的運作方式和我們常見的很不一樣,他們的核心原則非常明確:代表家長、制約權力、保持透明。
成員都是自愿報名,再通過民主選舉產生。
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定期收集家長們的意見和建議。
內容涵蓋很廣,小到校服款式、午餐時間,大到學費為什么上漲、代課老師是否合格。然后由家長代表和學校正式溝通,并要求學校對每一個問題都做出明確的公開回應。
能改的馬上改,不能改的也要解釋原因。
整個過程公開透明,所有溝通結果都會告知全體家長。
這種做法確保了家委會真正代表家長,而不是變成學校的附屬。
![]()
圖由AI生成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家委會對“錢”非常謹慎,從根本上了避免了很多爭議。
他們沒有“預收班費”的做法,任何需要費用的活動都堅持“一事一議”。
比如要組織畢業旅行或給老師買禮物,會事先公布詳細預算,由家長自愿決定是否參加,活動后一定會公開開支明細和收據。
家委會不直接管理錢,也不設立什么“集體資金”。
這種透明和自愿的方式,徹底避免了攤派可能,也讓家委會保持了一個溝通平臺的純粹性。
這種模式雖然不一定能完全照搬到國內,但其精神值得借鑒,家委會的價值不在于幫學校“做了多少事”,而在于能不能真正代表家長,維持公平和透明,讓家校合作回歸信任與合作的本質。
NO.2
美國家委會:
專業、系統的支持力量
了解了英國家委會的運作后,我們再來看一下美國的情況。
美國家長教師協會是美國最大的兒童教育倡導組織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它從一開始的民間運動,逐漸發展成一個覆蓋全國、擁有數百萬成員的組織網絡。
美國家校合作的一個明顯特點是有一套系統化的支持框架。
在開展家校合作項目時,該協會通常會培訓一批“學校支持專家”,讓他們與老師和管理人員配合,準確發現哪些學生需要幫助,并給予有針對性的專業支持。
![]()
圖由AI生成
例如,在2022到2024學年之間,某支持項目為全美100多所中小學的12,500多名學生提供了總共22,000小時的專業服務,還建立了2,700小時的家長溝通通道,切實增強了家校之間的聯系。
更重要的是,美國家委會并不只是一個輔助角色,它還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
家長可以通過家長教師協會表達意見,無論是學校的政策、課程安排、預算,還是人事問題,都可以借助這個渠道發聲。
這種共享權利的做法,真正把家長視為教育的“合作伙伴”,而不只是“配合者”。
總的來說,他們正通過專業化支持和制度化合作,把家庭的力量真正融入孩子的教育過程,最終為所有學生創造一個更加支持、更加公平的成長環境。
![]()
家委會引起的討論,背后不僅僅是幾百塊錢的事情,更關乎權力、透明和信任這些根本問題。
一個好的家校環境,需要清晰的權責界限、公正的程序,以及隨時愿意對話的態度。
學校應當承擔起主要責任,制定明確規則、開放溝通渠道并接受監督,而不是躲在家委會后面;
家委會也要真正代表家長,做到透明、尊重權利、克制權力;
讓基于此的家校共育,對家長來說不是徒增新的壓力,陷入更孤立的處境;
而是真正讓家長身上已經很重的壓力,能盡可能的輕一點。
參考資料:
[1]桌子的生活觀-看完廣州父親家長群“聊天記錄”事件,我理解他的憤怒……
[2菊學姐-開學前有家長花500元請保潔,打掃教室衛生,這屆家長被“潛規則”了
[3]萌芽研究所-廣州家長怒懟家委會刷屏后,我想起十年里見過的5類家委會,“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懂”
[4]安瀟-三百塊“班費”背后:廣州廖爸爸、英國家委會和印度家長的不同劇本
面對小朋友,新東方有編程、美術、機器人、科學等素質課程,也有口才、寫字、腦力、故事表演等素養課程,還有游學營地喔;
面對高中生、大學生,有留學咨詢、出國考試、大學四六級、考研、專升本、成人英語;
反正,我們提供全程體系化教育教學解決方案,只要是你想學的,我們都有(嘻~)
有需要歡迎點擊下方小程序,將有專人和您聯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