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惠州府志》的一段記載:“崇禎七年 夏六月,大風飛泗州塔頂,墮五里地,十四年修復。”
1634年,臺風把惠州西湖的泗州塔的塔頂吹掉,飛出去了五里路,七年之后才修復。
![]()
同年七月,臺風又至,“ 秋七月,海豐大颶風,濱海,牛吹入水,舟飛上陸,從來未有。”牛被吹到水里,船被吹得飛起來上了陸地。
惠州因為沿海,歷史上臺風天氣頻繁,造成重大損失的情況也經常出現,我試著翻翻《惠州府志》和其他資料,給大家列舉一下。
南宋時期,“紹興八年(1138年),夏六月丙辰,風大作,壞海艦三十余。時樞密院調廣東經略司水軍四艦,覆其三,死者一百三十余人。”廣東水師的軍艦被吹翻了三十多艘,130多人溺亡。
元朝時期,“至正二年(1342年)。秋七月,惠州雨水,羅浮山崩。山崩,凡二十七處,壞民居,湮田澗甚眾。”
明永樂三年,惠州大水,大水淹到了惠州知府衙門大堂。知府衙門在哪呢?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這么高的地方都被淹了,全城還有幸免的地方嗎?
永樂十七年,“海豐海水溢。浪高如山,須臾平地水深一二丈。”
萬歷八年,“ 夏五月,歸善大水。沒城雉者五日,惠人謂之壬午水,水尤大,民出屋脊,屋圯,溺死者甚眾。每夜見火光至,即其屋不壞,以為音菩薩救云。”
萬歷八年即1508年,這一年的大水把城墻都淹沒了五天時間,人們都從穿洞從屋頂爬出來。晚上看到有火光,就知道這家人的屋子還沒倒,人們認為是觀音菩薩保佑。
清朝順治十五年,“ 大水西門,水沒雉堞四日,舟從城上出入西湖。”船只可以直接越過城墻駛入西湖,可見當時水又多大。
明朝的時候,臺風吹走了泗州塔塔頂,無獨有偶,清朝時期,臺風又吹跑了另一座塔的塔頂。“康熙十六年 六月,大雨颶風,吹去三臺塔頂,即文星塔也。”
以上還僅僅是《惠州府志》的部分記錄,古代沿海地帶,臺風、海嘯、大雨造成的危害應該比現在更大。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