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紫禁城養心殿內,乾隆皇帝正在批閱奏章,當看到兩廣總督孫士毅呈報的“安南國王阮光平乞求內附”的奏折時他沉吟良久,最終朱筆一揮:不準所請。
這個決定讓滿朝文武大惑不解——為何要拒絕送上門來的疆土?
![]()
18世紀末的越南正處于動蕩時期,西山朝建立的阮光平政權為尋求正統性,特意遣使向清朝朝貢,還表示情愿率土歸誠,永為藩屬。
以協辦大學士和珅為首的一派主張接受內附,認為這將擴大清朝在東南亞的影響力,
而軍機大臣阿桂等人則持反對意見,認為安南地處偏遠,治理成本過高。
乾隆在權衡利弊后,作出了維持宗藩關系的決定,他在諭旨中指出:安南蕞爾小邦,不若使之藩屏中國。
清朝在治理邊疆時,確實展現出了與之前王朝不同的思路,這個由滿洲人建立的王朝,似乎更懂得如何與不同民族打交道。
![]()
![]()
康熙年間編纂的《大清一統志》很能說明問題,特意將朝鮮、越南、琉球這些周邊國家列為在“外藩”,與內地各行省明確區分開來。
這種做法不是隨便分的,而是基于對各地實際情況的深入考量,每個地方的文化傳統不同,治理難度和成本也大相徑庭。
到了乾隆時期,清朝的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
根據現存于故宮的《乾隆內府輿圖》測算,當時實際控制的領土約1300萬平方公里,管理如此龐大的帝國,每項決策都要仔細權衡投入與產出。
如果從經濟角度算筆賬,接納越南內附顯然是個賠本生意。
![]()
當時清政府在云南、廣西等邊境地區的駐軍每年光軍費就要花費約80萬兩白銀,能從這些地方收上來的稅收卻只有30萬兩左右。
要是再把統治范圍擴展到紅河三角洲,估計每年還得額外增加100萬兩的財政支出。
這還不光是錢的問題,越南雖然也讀儒家經典,也實行科舉制度,但當地的社會結構和內地大不相同。
地方豪強在鄉村擁有很大勢力,朝廷政令往往難以真正落實。
明朝永樂到宣德年間統治越南北部的經歷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二十年間耗費軍費數百萬兩,最后還是因為當地人的持續反抗而不得不退出。
![]()
乾隆皇帝對這段歷史再清楚不過了,他在給軍機處的諭旨中特別提醒大臣們:
明永樂年間張輔征安南之事,可為鑒戒。而18世紀末的東南亞,局勢正在悄悄發生變化。
西方殖民者的身影已經出現在這片土地上:葡萄牙人早在16世紀就在澳門站住了腳,荷蘭人控制著爪哇島,英國東印度公司則在印度不斷擴張。
在這種形勢下,在南方保持一個緩沖地帶,對清朝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乾隆皇帝通過各地海關的奏報,對西方勢力的東進有所了解。
1793年接見英國使節馬戛爾尼時,他還特意詢問過英國在東南亞的活動情況,這讓他在對外政策上格外謹慎。
![]()
![]()
有意思的是,維持與越南的宗藩關系,反而能讓清朝獲得更多實際利益。
清朝通過控制邊境貿易每年都能從越南獲得大量東南亞特產,一旦直接統治,這些貿易優勢反而可能喪失。
歷史的發展證明了乾隆這個決定的明智之處,中法戰爭后,清政府雖然失去了對越南的宗主權,但也避免了與殖民勢力的直接對抗。
對比一下同時期英國在緬甸的處境——面對當地人的持續反抗,不得不投入大量軍事資源進行鎮壓,清朝的處境反而相對從容。
放長遠來看,中越兩國維系這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實則推動了雙邊文化的深度交融,
![]()
漢字、儒家思想、科舉制度等文化元素在越南落地生根、廣為流傳,由此孕育出獨特的漢字文化圈,也在某種意義上催生了文化層面的親近感。
現代學者在研究這段歷史時,往往對乾隆的遠見表示欽佩,在今天的國際關系中,這種歷史經驗依然值得借鑒。
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往往需要在直接控制與間接影響之間找到平衡,在短期利益與長遠代價之間做出取舍。
這或許就是為什么,時隔兩百多年后,我們重新品味這段歷史,依然能從中獲得新的啟發。
參考資料:
1. 《清高宗實錄》卷一千三百二十四
2. 《欽定安南紀略》,清代官修史書
3. 《大清一統志》乾隆武英殿刻本
4.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乾隆朝軍機處奏折錄副》
5.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中越歷史關系檔案匯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