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三思派”十年慶典活動成功舉辦。這一活動是2025浦江創新論壇——創新文化論壇的組成部分。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駱大進,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王元、多位“三思派”的資深作者出席活動,多家與“三思派”類型相近的新媒體代表參加交流。
PUJIANG INNOVATION FORUM
![]()
Science-Pie
駱大進主任在回顧“三思派”的發展歷程中指出,“三思派”是十年前科學學所著眼于專業化、有特色、高水平科技創新智庫建設,在各方指導支持下創立的微信公眾號。十年來“三思派”堅持專注科技創新領域,堅持評論(criticism)、咨詢(consulting)、建設(construction)的3C初心,堅持做有情懷有思想有深度的內容,發表了上千篇的原創文章,在影響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值得充分肯定。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科技強國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新征程上,要保持戰略敏捷,贏得戰略主動,更加需要深化對科技創新規律的認識,更加需要加強科學學的研究,更加需要深入傳播科學精神。希望“三思派”把握新機遇,適應新需求,實現新發展。“三思派”既要關注“流量”,關注提高文章的點擊量閱讀量,更要關注“留量”,讓更多觀點發揮作用,更好服務科技創新事業發展。
![]()
Science-Pie
在活動上,“三思派”編輯部發布了《三思十年 不負時代》宣傳片,介紹了“三思派”的初心使命,并介紹了即將出版的《三思派十年文存》的主要內容。駱大進、王元、“三思派”第一位專欄作者、復旦大學文科國家一級教授芮明杰和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黨委書記陳海鵬共同啟動了《三思派十年文存》新書儀式。此外,論壇還特地為“三思派”的粉絲們準備了精美的紀念牌。
![]()
Science-Pie
在研討環節,“三思派”執行主編、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李輝研究員做了《評論、咨詢、建設—十年三思與science十年》的報告,詳細介紹了“三思派”創立、發展的關鍵節點和成效,介紹了十年中“三思派”組織的重要議題、主要欄目、“三思派”的近千位作者團隊。并提出了“三思派”從回應既有議題向發現新議題的新發展思路。
![]()
Science-Pie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劉琦巖、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盛世豪、復旦大學文科國家一級教授芮明杰、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樊春良、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李俠、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封凱棟、大連理工大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陳悅、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李寅分別交流了作為“三思派”作者,與“三思派”的合作情況,并對“三思派”的未來發展、中國科技創新戰略的理論研究提出了建議。
其中,劉琦巖認為科技創新依賴于知識轉移與轉化,科技傳播是關鍵力量。盛世豪強調專業科技傳媒已成為推動創新和政策解讀的重要機制。芮明杰指出創新效率依賴主體自覺性,需要深入研究創新組織的文化模式。樊春良表示“三思派”拓展了研究成果的傳播邊界,促進了跨學科合作。李俠提出構建區域“思想市場”是優化科研生態的重要途徑。封凱棟認為創新思想平臺在培育開放、負責任的創新文化方面不可替代。陳悅強調“三思派”通過“慢思考”“共創”和“有溫度的傳播”展現了獨特價值。李寅指出三思派為青年學者提供了成長支持體系和思想交流平臺。
![]()
Science-Pie
解放日報城事頻道總監王仁維、“機器之心”創始人趙云峰、“賽先生”主編陳曉雪、“知識分子”團隊負責人李虎軍結合自身新媒體的發展,圍繞創新思想平臺與變革時代的創新文化進行了經驗交流分享。
![]()
“三思派”成立于2015年9月20日,專注于科技創新,堅持評論、咨詢、建設,做有情懷有思想有深度的內容。“三思派”成立以來,得到了科技創新領域決策者、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在成立十周年之際,通過此次慶典活動,一方面與“三思派”的老中青作者相聚,共同回憶十年來“三思派”的來時路,另一方面,期待更多執筆握卷者共聚“三思派”,縱橫“思想江湖”,與科技創新同行,與時代命題共舞。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