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行中山市分行在企業生產車間開展實地調研,為企業量身定制專屬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洪流中,民營經濟始終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
進入2025年,國家多次發聲,部署加快構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民營經濟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釋放更大潛能指明了方向。
但在邁向新階段的過程中,民營企業所面臨的融資痛點也在同步演進:制造業技術改造周期長、資金需求大;科技企業輕資產、高成長,難以提供傳統抵質押;外貿企業則夾在匯率波動與賬期錯配之間,周轉壓力重重。在產業升級、政策導向與風險防控的多重張力下,金融機構如何提供更系統、更精準的服務,成為破解發展的關鍵命題。
今年3月,建設銀行發布《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5年行動方案》,圍繞“融資支持、機制建設、產品創新、政銀協同”推出四大類16項舉措,錨定“五個穩步”目標,釋放出“金融當有為、民企敢作為”的鮮明信號。
作為民營經濟最活躍的省份,廣東率先響應。建行廣東省分行將這一行動方案轉化為既有頂層制度設計,又具備基層執行穿透力的服務體系:不是簡單“多放貸款”,而是以機制為本、以產品為器、以流程為筋絡、以數據為抓手,構建起“敢貸、愿貸、能貸”的金融供給閉環。其核心,正是一場深刻洞察民企發展周期、精準匹配其融資邏輯的系統性重構。
不戴“有色眼鏡”
讓民企貸款不再遙不可及
“當時我們從沒貸過款,連流程都不知道。”談起第一次和銀行打交道的經歷,廣東弘胤昌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有些羞澀地笑了。彼時,這家剛剛完成設備試投產的精密零部件企業,正處在建設智能化工廠的關鍵階段,廠房已建起,技術也儲備好了,唯一缺的,是一筆啟動資金。
可問題隨之而來——新企業、無抵押、零貸款記錄。“根本不知道怎么準備材料,怕流程復雜、怕被拒,也怕留下記錄影響以后的融資。”企業團隊一度打起了退堂鼓。
這種情形,在廣東的民營企業群體中并不少見——尤其是民營企業中的“輕資產型公司”“技術團隊轉型公司”——它們往往面臨“三重尷尬”:第一,“首貸戶”無征信軌跡;第二,資產多為設備、知識產權,缺乏傳統抵押物;第三,不熟悉金融語言,融資意愿強但能力弱。“有資金需求,但不敢找銀行”“輕資產企業總被‘有色眼鏡’看待”……這些看似“心理層面”的顧慮,往往是被無形的機制門檻長期固化的結果。
破解民企融資難題,建行廣東省分行正在試圖打破這道隱形門檻。
在惠州,建設銀行專門為弘胤昌定制了一套“陪伴式融資方案”:組建專項服務團隊,首次見面便承諾“全程陪跑”,并根據其廠房建設進度,量身列出《首貸材料清單》——每一項材料都附有范例、可視化指引;同步啟動“綠色通道”,安排專人對接審批、信審等流程,壓縮審批周期。
“我們內部叫這套機制‘破冰包’,專門用來幫企業完成‘從0到1’的融資起跳。”建行惠州分行負責人說。
最終,弘胤昌拿下了公司的第一筆銀行貸款,也邁出了從“不會貸”到“敢貸”的第一步。
在企業看來,這筆貸款并不大,但意義重大——它不僅解決了弘胤昌數控車間的關鍵投入,也為企業建立起信用軌跡。從0到1的那一筆,打開了后續的融資通道。如今,弘胤昌已逐步獲得多家金融機構的授信支持。資金活水注入后,弘胤昌發展駛入快車道,企業廠房建設順利推進,按計劃完成智能化生產線布局,并提前進入試生產階段,為實現216萬件年產能、4億元年產值的目標提供了關鍵支撐,也有力助力區域高端精密制造產業集群的形成。
這并非個案。為了破解民企融資難題,建行廣東省分行從機制源頭做“減法”,在服務邏輯上做“加法”,持續優化首貸、弱抵押企業的融資環境。圍繞總行提出的“五個穩步”目標,該行通過“重點民企白名單制度”“差異化準入審批”“新型技術流評級模型”等改革舉措,重構風險定價邏輯,讓更多企業從“能評估、愿接納、敢首貸”邁向“持續合作、信用積累、穩步提升”。
一系列制度重塑之下,原本隱匿在流程深處的“無形門檻”被逐一拆解。目前,建行廣東省分行已累計為近25萬家民營企業提供信貸支持近7000億元。
“民營企業不是難評估,而是用錯了標尺。”建行廣東省分行相關負責人指出,在“看財報、看抵押”的傳統邏輯之外,越來越多制度開始轉向“看創新、看潛力、看場景”。首貸,不再是“例外”,而是“入口”。
小微首貸,不再靠膽量。制度破冰,才是最好的“金融第一推動力”。
產品有解法
為民企量體裁衣破解“適配難”
“不是不想貸,而是貸不了”——這是許多廣東民營企業在發展初期乃至轉型期的普遍感受。
傳統信貸產品長期以“抵押+標準”為核心邏輯,在審批流程、風控模型、還款機制等方面追求“批量化、模板化”的規模效應。這套邏輯,雖然服務了龐大的傳統產業客群,卻難以契合那些“輕資產、高成長、強波動”的民營企業:沒有標準抵押物、融資期限與產出周期錯位、材料流程高度復雜化……最終導致企業融資“不是意愿不足,而是適配困難”。
在廣東,這類錯配困境突出。作為制造業大省與外向型經濟重鎮,廣東民營企業正大規模進入智能制造、綠色低碳、跨境融合等發展新階段,所需的金融支持模式也更加多元與靈活。
建行廣東省分行敏銳捕捉到傳統信貸供給與民企真實需求之間的錯配痛點,主動將產品邏輯從“銀行端定義”轉向“客戶側視角”,以企業發展階段為切口,重構“信貸產品+風控邏輯+服務模式”三位一體的供給機制。在支持民營企業從初創起步到規模化發展、從傳統制造邁向綠色轉型的過程中,該行不再“以產品定客群”,而是圍繞不同發展階段與具體場景,動態組合信貸工具,用更具適配性的金融服務陪伴企業穩健成長。
在中山,一家智能設備制造企業正值產能爬坡期,傳統授信路徑難以適配其訂單波動。建行中山分行依托“E政通”平臺調取其納稅、用電、社保等數據,為其定制“信用+稅務”的組合貸款方案,僅用3個工作日便完成300萬元信用授信,幫助其順利完成第二條生產線的建設。
而在綠色轉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制造型企業開始主動轉向“雙碳導向”的改造升級。紅塔仁恒公司便是其中一員。面對巨額綠色設備投入需求,該公司通過建行綠色信貸方案,將其節能降耗項目納入綠色項目清單體系,獲取專項授信支持,同時匹配貼息資源,整體融資成本大幅下降,成功完成光伏、智能運維等項目部署。
此外,在跨境外貿型民企的服務上,建行圍繞“快速結匯—自動授信—循環出賬”的邏輯推出“跨境快貸”方案,實現收匯即授信、全流程線上化。該產品目前已在廣州、佛山、東莞等地逐步推廣,為“走出去”企業節省大量時間與融資成本。
“產品必須從‘能賣’轉向‘能用’,從銀行定義的‘風險偏好’,轉向企業實際的‘融資節奏’。”建行廣東省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場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敢貸、能貸、會貸”的技術邏輯——不是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企業,而是用一張網去“識別差異、容納多樣”。
一筆筆貸款、一次次輔導、一次次機制迭代,背后折射出的是建行廣東省分行服務民營經濟的戰略定力與專業能力,也昭示著未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
生態能協同
讓每一筆貸款接得上產業脈絡
“產能是有的,但訂單能不能持續?”“政策支持聽說過,但真落地太難了。”在建行廣東省分行的企業走訪中,這樣的顧慮并不少見。民營企業面臨的,早已不再是“貸不貸得到”的初級門檻,而是“能否持續貸、是否值得投”的長遠挑戰。
一筆貸款或可解一時之困,但唯有系統穩定的金融支持機制,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助力成長。從“能貸”到“敢投”,從“可得”到“可持續”,企業所需的不只是金融產品,更是一種與自身發展節奏高度契合、長期共振的服務生態。
這,正是建行廣東省分行要破解的“第三重命題”。
與其說建行是在做信貸服務,不如說是在重塑一張圍繞企業成長所構建的“支持網絡”:打破金融機構的單一邊界,把銀行、政府、園區、平臺、產業鏈上下游統籌起來,形成“聯動機制”;跳出傳統“項目制”思維,以“企業全周期”為中心提供服務,以“產業全鏈條”為目標拓展觸角,形成“生態響應”。
在東莞,建行廣東省分行圍繞地方“強鏈補鏈”戰略,疊加白名單管理、產業基金協同與定向授信,為一批專精特新企業量身定制綜合性融資方案;在佛山,建行積極對接科技部門,探索建立科創企業畫像機制,從貸前識別、貸中風控到政務協同構建“全鏈條支持”;在廣州多個產業園區,建行則嘗試以“金融服務專員”模式打通企業從設立、納稅到融資、結算的服務鏈條,讓企業“進園即入服”。
與此同時,建行廣東省分行還在服務民企半徑上不斷拓展:利用稅務、社保、工商等政務數據,提前識別潛力客戶;通過行業協會、園區平臺等合作機制,精準對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引入“建行數貿通”“綠色項目池”“科技企業培育庫”等數據平臺,實現信貸投放、風險控制、資源支持“三線并進”。
從“單筆授信”走向“全鏈供給”,從“金融產品”走向“企業生態”,建行廣東省分行正在把“敢貸、愿貸、能貸”落到每一單業務里,更落到每一個企業的長期成長坐標上,匯聚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實金融底座。
(來源:南方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