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聯電子廠Pro,作者:森賽,編輯:Benjamin,題圖來自:AI生成
大多數在大城市里生活的打工人,每天似乎都會經歷這樣的日常。
傍晚的地鐵口,人流被推著往前走,外賣騎手的保溫箱和白領的電腦包擦肩而過,誰也沒空打量誰,便利店的燈把即食區(qū)照得亮堂,貨架上擺著關東煮、烤腸和各種微波餐,儼然一個深夜食堂。
大多數人都想吃到小時候那碗鍋氣十足的熱飯,可城市的生存手冊教會大家精打細算,時間要留給工位、地鐵、會議和加班,廚房成了奢侈的場所,一部分學會精致生活的年輕人,開始囤預制菜了。
![]()
圖源:@靜靜上班吃什么
人們的理由十分現實,也很充分,“買什么都感覺貴,錢要花在刀刃上。”
“輕食外賣減脂,還健康,自己買來囤就好了。”
西貝和羅永浩的那場爭論,已經告一段落,如今,關于“如何吃飯”的焦慮,卻擺到了桌面上。
年輕人開始重新打量自己的飯碗,社區(qū)小飯桌、便利店即熱餐、外賣平臺的“健康套餐”,這些成了都市人續(xù)航的工具。真正的爐火味道,反而慢慢淡出了生活。
如果這一切都能算作某種形式的預制菜,那么,什么才算“能吃”的飯呢?
一、伙食焦慮,快把年輕人折騰瘋了
民以食為天,是人們生存的第一步,年輕人們在大城市里奮斗了一圈,如今仍要為這個事發(fā)愁。
有人死守鍋氣,每天早起半小時煮粥,燉一小鍋排骨,裝進舊飯盒帶去公司。午休時拆開飯盒,熱氣一冒,人就像被瞬間送回老家的廚房。
張力說自己的鄰居,是位新入職的小學體育老師,每天都在做家鄉(xiāng)菜,排風不好,飯香順著樓道飄出去,他們鄰居北漂的這對小情侶,在出租屋買了個小燃氣灶,哪怕空間逼仄,也堅持開火才算家。
張力說自己算是一個折中的,他平時更愛用凈菜和半成品做飯。在外賣軟件上下單菜市場凈菜,洗好切好的食材直接送上門,只需翻炒三步,五分鐘就能端上桌。
他們追求平衡,不想浪費力氣,屬于想讓生活看起來有點儀式感的那類。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預制菜像是“科技與狠活”的代名詞,跟轉基因油站在同一個角落。國家標準雖然還沒出,但對它的定義其實挺規(guī)矩:沒有防腐劑和奇怪添加物,常見做法是冷鏈鎖鮮、巴氏殺菌、真空包裝。合規(guī)工藝能保住營養(yǎng),但加熱過程會讓維生素B和C跑掉一點。
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預制菜里面,不準有防腐劑和添加劑,可見,這一概念,被不少餐飲企業(yè)“濫用”了。料理包和預制菜,是兩個概念。
看出門道的年輕人,干脆把預制菜分門別類,囤積派的冰箱像檔案柜,抽屜里塞滿“黑椒牛柳”“酸菜魚”,每個袋子都貼著日期和編號。他們覺得一次囤滿能省去無數選擇疲勞,加班回家只要五分鐘復熱,晚餐像壓縮成一頁的PPT。
還有些人覺得三餐其實已經無所謂了,“現實中,你防不勝防,還不如去擁抱現實”,他們更干脆,便利店和外賣全靠預制菜,晚餐是7-11的關東煮、咖喱飯或平臺料理包,廚房成了擺微波爐和快遞盒的收納柜。
工業(yè)化生產曾帶來隱憂,有的產品鹽重、油多、糖高,吃太多可能增加血壓或肝臟、腎臟的代謝風險。不過正規(guī)廠商靠真空和低溫來保質,基本不靠大把防腐劑,只是存儲條件差會滋生細菌。
問題是,市面上有不少餐飲企業(yè)把“料理包”硬貼成預制菜,背面配料表寫著防腐劑和添加劑,那才更該被盯緊。
“你管這個叫預制菜?直接說吧,地球上已知的添加劑,應該都齊了吧?”
![]()
剛過完32歲生日的張力,平時穿白襯衫打細格子領帶,他是北京一家保險公司的客戶經理。上午他要去拜訪客戶,下午趕報告,經常在地鐵和會議室之間來回切換。
他的午餐習慣,循規(guī)蹈矩,每天幾乎都是一致,早上七點半起床,用昨晚切好的胡蘿卜和雞胸肉翻炒一鍋,裝進玻璃飯盒,再小心翼翼地用保溫袋包著。中午他在茶水間慢慢揭開蓋子,像拆一個盲盒,同事打趣說他是“最后一個還自己炒菜的保險人”,他說自己平時健身,健身的人,平時都自己做飯。
“練了幾年,身材沒什么太大變化,唯一變化就是,自己能做一些簡單吃的了。”
劉曉彤,今年26歲,剛進廣州的一家廣告公司做平面設計。她常常忙到8點多才下班,腦子里塞滿甲方意見,手上還攥著第二天要改的視覺稿。她租住在一個不到二十平的獨居小屋,什么都是簡配版的,廚房區(qū)只有一張切菜板的空間。
她的晚餐多半是預制的“輕食”,一份牛油果雞肉卷配微波米飯,或者便利店里的紫菜湯和關東煮,偶爾也會自己炒兩個快手菜。
她喜歡把食物整整齊齊地擺在小圓桌上,開著平板看劇,覺得那一刻是對加班生活的一點補償。
她租住的戶型是個loft,家里鍋太久沒開火,也開不了火,因為用的是商水商電,沒有天然氣,只能用電磁爐煎煎蛋,或簡單烹飪。
“買預制菜,做預制菜,是不得已的事情。哪怕是預制的,回到家就開始忙活飯,等吃上已經都快晚上10點了。”
數據顯示,2025年國內預制菜行業(yè)規(guī)模已經突破5000億元,便利店的即熱餐銷售年增幅超過兩位數。
凈菜和半成品菜成了新的增長點,看上去,年輕人對鍋氣的留戀與對便利的渴望,正在同一張餐桌上拉扯。
二、做牛馬工作,過預制生活
現在的晚餐,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已經從生活退化成生存工具。
張力有時候在公司加班到10點,會議室的燈仍像審訊室一樣亮著,他趁PPT導出的時候,從包里掏出一份冷藏好的雞胸肉意面,用公司的微波爐加熱三分鐘。香味剛冒出來,財務同事路過,半開玩笑半羨慕地說“嚯,你做的味道聞著還不錯”。張力心里也清楚,這只是讓自己在加班人和正常人之間,保留一點姿態(tài)。
劉曉彤的夜晚通常更碎片化,做完一版廣告圖,客戶又發(fā)來緊急修改,她一邊對著屏幕畫圖,一邊用另一只手把預制素食包塞進小電鍋。水咕嘟咕嘟地開著,她瞟一眼鍋里冒出來的小泡泡,像在看一場短暫的煙火。
囤預制菜這件事,如今已經成了都市青年們的隱秘秩序。冰箱門一拉開,簡直是某種低配版的米其林倉庫,左邊抽屜塞著低脂雞胸、日式溏心蛋,右邊冷凍室里趴著兩排手撕牛肉半成品,最上層還躺著一盒加熱即出膜烤肋排。
“算凍門永存,每周日排好下周的菜單,每天都不重樣,營養(yǎng)要全面。”
![]()
圖源:@收納小魔女
張力說自己會在周六早上戴著耳機殺進山姆、盒馬,推著小車像在執(zhí)行任務。
冷凍柜門一開,里頭堆著無數解決人生三餐的小方盒:鹵牛肉、香烤三文魚、椒麻雞丁。他挑挑揀揀,手速堪比證券交易員,結賬后還會順手跟朋友對一下戰(zhàn)績。晚上回到出租屋,把獵物按照熱量、口味和“熬夜指數”貼上標簽,冰箱瞬間長出了一份個人菜單。
“這種生活方式,是和健身的那幫哥們學的,比白人飯要好吃一些,沒有額外的添加劑,包裝后面的配料表也都很干凈,我覺得這才是預制菜。”
劉曉彤的戰(zhàn)場則在屏幕里,主播手里夾著獅子頭,語速飛快,“姐妹們只要今天下單,立刻安排冷鏈!”她習慣在直播間里下單,邊刷彈幕邊剁手,下單后的成就感甚至高于真正做飯。收貨那天,外賣箱里裝著被瞬移的晚餐,像是生活給出的意外犒賞。
還有的年輕人,他們懶得趕場,也不會被直播話術忽悠,習慣在凌晨用表格給預制菜打分:加熱方式、口感、單位成本。他們的冰箱抽屜里排著椒鹽蝦、迷你雞翅、芝士土豆泥沙拉,每樣都貼著最佳食用時間。再配上一臺空氣炸鍋,只用十分鐘,深夜就能從“凍”變“香”。
![]()
圖源:@嚕嚕愛收納
數據也能說明問題,2024年,全國冷凍半成品銷量同比增長40%,一線城市90后、95后是最大庫存黨。
囤預制菜對他們而言,不只是吃飯問題,而是某種“我能穩(wěn)住”的心理暗示。當加班壓頂、外賣騎手堵在路上,或者臨時想對自己好一點時,冰箱里那幾層儲備,總能給出一個溫柔的plan B。
畢竟,在生活節(jié)奏像跑步機一樣狂飆的城市里,擁有一格滿當當的冷凍抽屜,可能比加薪來得更踏實,關鍵是便宜。
預制菜和打工人工作的節(jié)奏,其實是同一套邏輯:標準化,抗風險,可復制。一份鰻魚飯可以復熱無數次,就像甲方的需求能被無限迭代。
那些時間被壓縮得快看不見的年輕人,把預制菜看成一種加班保險,再忙也能保證肚子里有熱乎氣。
![]()
在寫字樓里、出租屋里、深夜便利店里,大家一邊對著屏幕趕進度,一邊用最簡單的方式給自己一點熱量安慰。預制菜、凈菜、哪怕是料理包,全成了都市人的續(xù)命藥劑。
2025年便利店的即熱餐銷售還在翻番,看上去,越是城市的節(jié)奏快,年輕人越想在快和慢之間找一條過渡通道。
有時候,這條通道是冰箱里那袋地三鮮,有時候是半夜一碗熱湯面,也可能只是自己在電腦旁,用三分鐘熱好的那盒飯。它們不完美,卻讓人覺得,生活還在自己手里留著一點溫度。
無法真正做正經飯的年輕人們,把預制菜當成了一種牛馬的精飼料,嚼著的時候,可以幻想仰望那片草原的天空。
三、年輕人想要的煙火氣,到底在哪?
張力覺得,如今預制菜與外賣、餐館之間的邊界,其實被悄悄抹平了。
社區(qū)晚餐檔口、寫字樓樓下的小廚房、商場里的快手餐臺,都在為都市人找回“吃”的可能。有些創(chuàng)業(yè)團隊甚至把共享廚房打造成二次社交場,鼓勵陌生人一起拼桌做飯,順便聊聊工作。
去年城市快手餐市場規(guī)模同比上漲了48%,預制菜企業(yè)的新品發(fā)布節(jié)奏,比飲料行業(yè)還頻繁。
但真正打動人的,并不僅是效率,而是那一口熱氣背后的體面與慰藉。對張力來說,飯桌是和世界對話的暫停鍵,年輕人至今都想為自己無法被解壓的生活,來一點可讀性。
冰箱里堆著的成排的預制菜和凈菜盒,看上去像是年輕人給自己備下的應急糧倉。
但真正能讓人慢下來的,往往是那幾次認真開火的瞬間。
周末傍晚,一些人會特意去菜市場挑兩個西紅柿、一把香蔥,再回家炒一盤西紅柿炒蛋。
“來口新鮮的”,那盤菜的鮮香,像是把一周的疲憊都拎出了身體。畢竟,哪怕自己做的預制菜再健康,誰都受不了接下去的一周每天要吃同樣的食物。
年輕人對“飯”的執(zhí)念并不比上一代輕,在預制菜市場規(guī)模不斷上揚時,家庭小廚電的銷售也在飆升。
空氣炸鍋、單口電磁爐、迷你炒鍋,銷量都在兩位數增長。人們一邊依賴預制菜續(xù)命,一邊默默補齊屬于自己的鍋氣裝備。
一線城市里的共享廚房也開始流行,幾個陌生人約在同一間廚房里做菜、吃飯,付的不是租金,而是煙火氣。
一些社區(qū)食堂也在變革,把開放式廚房留給上班族,讓他們能自己炒一兩道菜。比起冷冰冰的標準化窗口,這種半自助的形式,讓很多人重新感到飯桌的溫度。
“灶火跳躍間,忙碌的身影、飄散的飯香、陌生的笑容,這里沒有冰冷的隔閡,只有共享煙火氣的踏實。”
“讓陌生的鍋碗飄盆,碰撞出人情的溫度,讓漂泊的胃與心,找到片刻的歸處,謝謝你,有愛的老板。”
“回家吃飯”,曾經是小時候的我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現在,它成了都市語境下的一種理想生活。囤積預制菜的年輕人,也只想在朝不保夕的工作中,找到一點點安全感。
有人周末趕回父母家,為的是那幾道熟悉的菜式;有人和朋友組局當飯搭子,輪流做飯,輪換菜單,哪怕只是幾道簡單的炒菜,也能把日子的高湯熬出一絲松弛。
年輕人不斷尋求的那種煙火氣,似乎也不是預制與現炒的對立,而是一種“能挑選”的權利。人們要在5分鐘的加熱和15分鐘的翻炒之間,找到生活的溫度。
也許有一天,按下微波爐啟動鍵后,自己又有力氣為自己炒一盤青菜。這就是飯桌留給人們的那一點安慰:“生活不必只剩下生存。”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聯電子廠Pro,作者:森賽,編輯:Benjamin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3428.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