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段時間【一眼河南】影像征集活動中,我們收到了來自河南的朋友們的近百份投稿。借由他們的鏡頭和故事,我們看到,河南不再是地圖上一個沉默的輪廓,擁有了具體的氣味、溫度和觸感。
在投稿中,美食以壓倒性的比例成為河南的“第一印象”。@墜陽 眼中的河南,是饞到靈魂深處的一碗牛肉湯——“直到碗光、盤光、瓶光,不僅人到家了,心才算真的回家了。”
另一個高頻出現的意象,是土地。厚重的黃土地,永遠是河南孩子共同的根與魂,無論走多遠都揮之不去。出外求學的@阿魏 在返鄭的高鐵上拍下了金黃的麥田:“當窗外出現平坦的土地和麥子,我知道一定到河南了。我永遠愛河南的麥子,或許我也是河南的麥子。”
在城市化高歌猛進的今天,河南人似乎仍保持著與這片土地最深刻的精神聯結。我們精選了部分投稿者的故事與大家分享,一起聆聽照片背后的“河南印象”。
![]()
麥田、黃土與離別的車站
@阿魏
拍攝這張照片是在五月底,我當時剛剛在外省參加完申博的復試,坐在返鄭的高鐵上。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高考后我如愿走出河南,在南方完成本碩的學業后回到鄭州工作。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八年,終于邁出了繼續求學這一步。身邊有朋友調侃“求學的河南人遍布祖國各地”,只有河南人懂這句話的含義。當時在高鐵上看到窗外出現平坦的土地和金黃的麥子,我知道一定到河南了,于是拍下這張照片。此刻雖在岳麓山下,但我的根在河南。我永遠愛河南的麥子,或許我也是河南的麥子。
![]()
@只有河南的小編孟春
這一張照片是我第一次來的時候拍的,那個時候“只有河南”剛開業,而我還不是只河小編。我和大學室友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在這里迷失,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震撼。讓我感動的,除了劇,還有這里的人。工作人員都非常非常熱情。我們當時拿著地圖有點暈頭轉向,工作人員立馬走過來,笑意盈盈地給我們指路,開口便是一聲“乖,去哪?”,真給我們暖化了。河南人的真誠、樸實在這里更加具象化了。對了,這里的衛生間超干凈,并且一直是香香的……就是那次體驗,讓我畢業后堅定地選擇從上海回到河南。之后機緣巧合地進入“只有河南”工作,現在“只有河南”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我覺得我的工作很有價值。希望大家閑暇時有機會來到我的家鄉,來河南。
![]()
@楊懂
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的外出務工人口有2670萬人,對于這部分人來說,河南就是那個每次過年過節最想早點回去,也有人在這里期盼著我們回去的家。對大部分在外務工的河南人來說,河南或許只有冬季這一個季節,也就是只有春節才能有時間回趟家。選這張照片是因為這是2022年的春節,河南的地標建筑“大玉米”早早換上了新裝。在旁邊,有我最想念且還在家里等我回去的父母。小時候的目標是考出省,長大了卻一直在思念故鄉的一切。老家河南,一個“家”字,承載了千萬背井離鄉的河南人的思念。
![]()
@秋風起
這張照片是2022年在老家的大堤上拍攝的。我那段時間待業在家,心血來潮便沿著河堤走了一段,于是留下了這個我最愛的家鄉記憶。在這片生我養我的黃土地上,黃河水緩緩流過,一輛老式自行車停在路邊,車把上的玫瑰花成了眼中唯一的亮色。這張圖里的人只有遠處一個釣魚的大哥,但也代表著千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生長著的人們。他們離土地最近,質樸厚重,克勤克儉,也不曾失去對生活的熱愛和贊頌。當時河道在加寬,所以雖是夏季,草木卻很少。這是河南發展內河航運的一個縮影,也是過去與現在的完美融合。
![]()
@一個勇敢
河南冬日的夕陽。在這片廣袤的平原上,世世代代的河南人以耕種為生。因為家鄉地勢平坦,所以天空顯得格外開闊,無邊無際。后來我長大了,走過不少高山和大海,卻總會在回到家鄉時才感覺到依偎著寬廣土地的安心。
![]()
@土
2025年10月18日,早晨7點20分,第一次到河南鄭州,一夜的火車直達鄭州站。這是在鄭州拍的第一張照片,位于二七區的鄭州站,城市的中心。聽聞現在鄭州已經建設鄭州東站、北站、西站、南站還有航空港站等多座高鐵站,但鄭州站始終像一顆跳動的心臟,連接著東西南北,見證著來來往往。
![]()
@小聰明
離家在外,河南就變成了每年回去一次的遠方。除了家本身,印象最深的其實是車站,站在站臺等待高鐵的到來,把我們從老家傳遞到異鄉。但作為一個旅游城市,你的家鄉其實也是更多人的遠方。我們抱著截然不同的心情,看待著這一行家鄉寫給游客的情書,心情混雜著驕傲、不舍,只能等來年春節再一次回來。
![]()
@十三月
在河南,在家里,大多時候,我想的是怎么生活,所以來自我生活的照片,我覺得最“河南”。拍攝這張照片是在近期的事情,我回河南了,在家休息一段時間。這天姥爺給我打電話,讓我去地里幫忙排蒜。在菜地里干活,累是累,但不是腦力活動,我還有種被充電的感覺,覺得很舒適,像一只炸毛的貓,被無聲的風撫平了情緒。我摸著泥,望著天,感覺這泥土能治病。
這張圖片里,別家菜地里好幾個墳。越長大我越明白這些。我也已經經歷了人生的生離死別,看著那些墳,心想真好,如果我死了能葬在自家地里,也不錯。畢竟這片地我也耕耘過,也熟悉。
![]()
伸手一摸春秋文化,
兩腳一踩秦磚漢瓦
@陳斌
這是一個在二七塔下畫二七塔的女孩,二七塔是工人斗爭精神的象征,也是鄭州火車站的地標建筑。
![]()
@南渡客
2025年春節后去宋陵,看到這個缺了腦袋的石像。作為一個在外地的河南人,心情十分的復雜,感覺這個石像代表的就是現在河南的形象。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河南曾經輝煌過,但是現在已經不復繁華,然而代表著歷史的石像依然屹立。遠處的樹剛好和石像的脖子這里形成一個重合的畫面,就像從歷史的深處生長出來的。就拍了這張照片。
![]()
@妖妖靈
洛陽一拖——共和國的長子,“東方紅”品牌如同活化石一般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后,老國企的發展與輝煌、困局與陣痛、變遷與轉型;同時國企的小社會模式也影響了至少兩到三代職工生活的方方面面,體驗隨著企業的發展所帶來的歸屬與榮譽,羈絆與傳承,以及迷失與重構,并逐漸瓦解,回歸市場。
![]()
@烤地瓜小李
這是來自三門峽黃河岸邊的一張圖片,最河南的是大河之南的波瀾壯闊。我在這片土地上長大成人,求學成長。這張照片拍攝于政審工作人員走后的下午。夕陽西下,我考入了另一個大城市,馬上要離開家鄉,那黃河邊的一抹夕陽便是家鄉送給我的祝福。
![]()
@一個勇敢
2023年9月的登封少林寺碑林。禪與武,融出了一方獨特天地。河南的9月尚未入秋,炙熱的陽光、金黃的土地、干燥的空氣,是我對故鄉夏天的深切印象。
![]()
一碗湯,一根面,便是故鄉
@小兔子乖乖
我認為很多照片都可以代表河南,嵩山少林寺,龍門石窟,我也選了很久的照片。但是后來還是選擇了一碗普通的胡辣湯和油饃頭,這是河南每個最普通的人共同的回憶。或許還沒有去過嵩山少林寺,沒有游覽過龍門石窟,但是早上一碗胡辣湯,總是溫暖過咱河南人的心。
![]()
@墜陽
游子歸鄉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湯!如果說白馬寺、應天門、隋唐城是洛陽的文化請柬,那么牛肉湯就是游子們“上車的餃子,下車的面”。把餅絲放入湯中浸泡,包裹上蔥花、油花,夾上幾片薄如蟬翼的牛肉,一口下去,給個王爺都不換!再來上一口清爽解膩的海碧,直到碗光、盤光、瓶光,不僅人到家了,心才算真的回家了。
![]()
@海鷗
看起來像小米粥,聞起來有點餿,嘗起來有點酸,喝下去一碗不夠——這是河南的粉漿飯,用經發酵過的紅薯粉水或者綠豆粉水熬制而成。拍攝這個相片于2022年7月28日。老家親人生病住院去看望,事畢在附近的小館吃午飯,居然有粉漿飯。距離上次喝已經有20年了。小時候,爸爸媽媽最愛吃的粥就是粉漿飯。每次傍晚一個大爺拉著平板車,穿著長長的圍裙,在巷子里喊:“綠豆粉漿~~~”響亮的喊聲穿透小巷。每當這時候,爸爸會給我一毛錢去打粉漿。五分錢一馬勺,兩馬勺夠做我們一家子的晚飯。如今,離開家鄉近30年,高樓林立的小區附近再也沒有賣粉漿的人的叫賣聲,但這粉漿飯成了最美的回憶。
![]()
@一個勇敢
宴席上的一碗糊涂面條。河南鄉村的宴席是熱鬧的、有趣的、好吃的。我的老家——滎陽,在正式的午飯酒席之外,往往會有一碗糊涂面條作為大家的晚飯。一口巨大的鐵鍋,里面燒著熱氣騰騰的糊涂面條,趴地菠菜、豆腐干、胡蘿卜絲……令人垂涎欲滴。每個人手捧一碗小搪瓷盆,在鍋旁站著或蹲著就吃了。簡單的食材做出的家鄉味道,足以讓吃過的人常常想念。
![]()
@曉
河南主要吃面食,里面的代表就有饃。一個剛出鍋的饃,松軟,清甜,熱乎乎,吃起來是幸福的感覺。這張照片拍攝于今年國慶回家,我媽知道我喜歡吃干豆角炒肉餡的包子,特意在前一個晚上發面,忙活了一天蒸出來的。開鍋那一刻,看見白白胖胖的饃,我和我媽都特別開心。
![]()
“您從這里離開,您去向哪里,請別忘了,河南的土。”
這片土,是地理的土壤,也是文化的厚土。它提醒每一個離開的人,無論腳步多遠,河南賦予你的那種堅韌、踏實與對生活最本真的熱愛,才是行走世界最可靠的行李。
當然,走再遠,別忘了常回家看看。
(*特別說明:因篇幅有限,我們選取了部分故事予以展示,在此感謝所有投稿者。投稿圖片均為讀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作其他用途。投稿中相同ID的作品只計入選一次。)
運營 | 何怡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