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常有讀者問我:
你的文章這么治愈,是不是你生活中性格也很好?
怎么才能像你一樣?感覺我每天都過得很痛苦,很煩躁。
還真不是的。
人活在這世上都會有自己憂愁和煩惱。
只是我發現,大家特別容易陷入一個誤區:
把負面情緒跟性格不好等同起來。
覺得自己動不動就心情煩躁、內耗焦慮,是心態不好,脾氣太急。
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強行壓抑情緒,忍氣吞聲,讓自己活得很累。
但其實,情緒不好從來不是性格弱點,而是內心在向我們發出的3個重要信號。
![]()
你太有良心了,所以總在責怪自己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要懂事、要多為別人著想。
于是很多人:
身體不舒服想請假,第一反應是擔心耽誤其他同事的工作;
有人向自己求助,不幫就會有一種愧疚感,特別害怕對不起人;
無論和誰打交道都是小心翼翼,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夠好。
寧可自己吃虧,也不愿意給人添一絲麻煩……
從世俗意義上來看,對他人善良、體貼、包容,確實是一種美好的品德。
但有時,道德感太強,對自己卻未必是一件好事。
馬思純前幾年確診抑郁癥。
很難想象,拿過金馬獎影后的她,一直活得如履薄冰。
直到看到她的一段采訪后,我才理解她的痛苦。
![]()
她說,家里從小的教育就是讓她要聽話,要讓著別人。
所以她時刻規范自己的言行,把被喜歡當成自己的生存模式。
“以前我就什么事什么人我都會怕。怕別人生氣,怕別人難過,怕別人不喜歡我。
在高速路上不敢上廁所,怕司機麻煩,我就憋著。”
可是,每個人的內心力量都是有限的。
太在意別人的感受,總怕對不起這個,虧欠那個,就只能一味地要求自己。
這種過度的自我苛責,就是內耗的源頭。
《自我的誕生》里有一句話:
身體是靈魂的殿堂,一個身體只能住下一個靈魂,如果你的身體里住下了別人的靈魂,你的身體就會不認賬,進而生病。
太有良心的人,就像捧著玻璃行走,總怕碎了別人,最后卻扎傷了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追求他人的認同。
但在這之前有一個重要的前提——
請先照顧好自己。
人這輩子活著,光是為自己著想好,就已經很不容易,不要再為了別人委屈自己。
臉皮厚一點,心狠一點,做事涼薄一點。
這不是自私,而是自愛。
![]()
你太容易反芻過去,所以陷入無盡內耗
余華在《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多年前,他在香港丟過了一次護照,歷盡麻煩之后才得以回到北京。 此后的三四年里,他經常會夢見自己的護照又丟了。 然后一身冷汗醒過來,才知道是虛驚一場。
這件事帶給他的影響還不止于此。
無論他是在開會演講,還是在游山玩水,每隔四五個小時就會神經質地去摸一下護照是否還在口袋里。
直到今天,他在整理出國的行李時,首先考慮的是穿什么樣的衣服可以保證護照的安全,然后再考慮其他的。
他很是感慨,就因為一次護照丟失,讓他在此后十年的時間里只要置身異國他鄉,就會回憶起當時的焦慮,害怕再一次重蹈覆轍。
![]()
我們也或多或少和余華有過相似的經歷。
總是在為過去的事情后悔,反復回味每一個難堪、不安、錯誤的細節。
哪怕事情已經過去許久,但心里還是時不時會想:
“要是當初我不這么做就好了。”
“要是我當初換一個選擇,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這種不斷咀嚼過去痛苦、遺憾的思維習慣,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反芻”。
它和反省不同的是,適度的反省可以讓我們保持內在清醒,而后快速提升自己。
但過度的反芻卻是一種嚴苛的自我譴責,讓人不斷沉溺在后悔、內耗的泥潭里。
同時也把解決問題的能量,全部都消磨在自我攻擊上。
時間久了,不僅阻礙問題的解決,自我價值感也會越來越低。
所以你看,生活中那些活得通透的人,哪一個不是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
沒有人能一直活在過去,遺憾是人生的常態。
與其用過去的自己折磨現在的自己,不如試著放下。
放下過去,放過自己,也許不能馬上讓生活變得更好。
但至少,當你放下的東西越多,你就越接近自由。
![]()
你太害怕犯錯了,所以永遠焦慮不安
生活中,有一種人:
做事之前反復確認,在腦海里推演無數次,臆斷可能出現的問題。
不允許自己有一絲一毫的失誤,哪怕無關緊要的內容,也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去打磨。
在外人看來,這是對事情負責,靠譜的表現。
但其實這樣的人,活得最累。
總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精神一直處在焦慮、緊繃的狀態中;
因為太過小心翼翼,導致行動猶豫不決,錯過很多機遇;
特別害怕犯錯,一不小心出錯了,就陷入強烈自責和懊惱。
以前的我也是這樣。
每次寫稿,我都要在電腦前坐好幾天。
內容刪了改、改了刪,反復打磨語詞,調換句子順序,怎么都不滿意。
文章發布后,既擔心自己的觀點不被大家接受,又怕完不成閱讀目標被老板批評。
有段時間甚至焦慮得睡不著覺,沒有動力再寫下去。
直到后來,我讀到羅翔老師的一段話:
“上小學忘戴紅領巾,你覺得世界都要塌了,沒考上理想大學,你覺得人生都沒有希望了,畢業沒找到好工作,你又覺得人生完蛋了。”
但經歷多了就發現,人生的容錯率很高,我們沒必要徒增壓力。
![]()
對事情追求完美的背后,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太害怕失敗了——
怕犯錯、怕別人看到自己不完美,怕被批判和拋棄。
以至于我們拼命想讓自己活得正確,最終把大量的能量虛耗在這上面。
可是,沒有誰的選擇可以永遠正確,是人就會犯錯。
縱觀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成就,哪一個不是在不斷失敗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不管是繪畫,文學,還是音樂,最好的作品都來自于
每一次,練習、堅持和努力。
我們也是如此。
不必過分苛責自己,不必要求自己步步為營,事事完美。
人生本就是一個巨大試錯場。
錯了,你依然可以被原諒;錯了,你依然可以重新開始;錯了,本身就是在前進。
這樣想想,你就會輕松許多。
![]()
薩提亞心理學上有一個“冰山理論”。
意思是,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浮出水面的情緒風暴(如憤怒、悲傷、焦慮)只是表象。
深藏水下的才是我們真實的自我、渴望和未被滿足的需求。
人有情緒是再正常不過了,但每一種情緒出現都有它的緣由。
正如那些焦慮、恐慌、自我懷疑,就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映射。
提醒我們,需要給自己松松綁,解解壓,及時做出調整和改變。
生活已夠不易,別再為難自己、和自己較勁了。
心寬一點,自信一點,愛自己多一點,日子才會變得越來越輕松、簡單。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小嗲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
圖片:圖蟲創意、Unsplash、網絡
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系十點讀書。
情緒是我們內心的聲音,當我們壓抑情緒時,也就逃避了真實的自己。
9月19日 - 9月25日,【7天快樂重啟計劃】重磅來襲!每天打卡一件讓自己快樂的小事,釋放自己真實的情緒,拒絕快樂羞恥,學會真正關愛自己。
參與群內打卡互動,還可以免費抽【快樂能量大禮包】,免費贏取阿德勒帆布袋、I SEE U筆記本、摸魚鼠標墊3重好禮!
立即點擊海報,免費參與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