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Rvanka
來源:任可耐的夢想島(ID:Rdreamisland)
你還記得上一次拆快遞時的心情嗎?
也許只是一個小物件,但當它出現在門口的那一刻,總會帶來一點點期待。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生活里的小驚喜。
可對一些孤獨的老人來說,快遞卻是他們唯一的慰藉。
快遞送來的是物品,卻帶不來陪伴。
![]()
1
英國的 Ramann Shukla,就是這樣一位老人。
2002年,他第一次嘗試網購。那份久違的“被關注”的感覺,讓他上癮。
從那以后,快遞員成了他每天最期待的人。
“叮咚”一聲門鈴,門外有人叫他的名字——這是他一天里最熱鬧的時刻。
18年間,他的三居室被六萬件快遞塞滿,臥室、客廳、車庫甚至花園,全成了倉庫。
奇怪的是,大多數包裹他從未拆開。
就像有人把未寄出的信封小心收藏,他把這些未拆的快遞,當作一種存在的證明。
![]()
2
64歲那年,Ramann因心臟病驟然離世。
弟弟推開家門時愣住了:快遞堆到天花板,像一堵堵“紙墻”。
打開第一個箱子,是一本復古漫畫。網上一查,起價就上百元。
隨著清點繼續,令人震驚的藏品清單逐漸浮現:幾千本漫畫與珍稀書籍,漫威全套手辦,歷史名人簽名照,上千套科學實驗儀器……
![]()
專家估算,這些包裹的潛在價值,最高可達4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3500萬元)。
他囤下6萬件包裹,卻沒等到一句“你還好嗎?”
3
很多人都不理解:既然買了,為什么不打開?
心理學研究發現,囤積并不在于“擁有”,而在于“等待”。
每一個未拆的箱子,代表一次對未來的期待。快遞送來時,孤獨好像被短暫擊退。
而一旦拆開,那份期待就消失了。
所以,他寧愿讓它們堆在那兒,像一盞盞還未熄滅的燈,照亮自己空蕩的生活。
快遞越多,孤獨越重。
![]()
在上海嘉定,66歲的王阿姨同樣被快遞“包圍”。
鄰居因為異味投訴,工作人員上門時發現,家中堆滿了紙箱,連走路的地方都沒有。
她不僅把家塞滿,還額外租了一套90㎡的房子,專門放快遞。
這些年,她花掉了近200萬元。黃金首飾、收藏品、保健品,應有盡有,卻大多并非必需品。
![]()
當被問及原因時,她輕聲說:
“我怕別人找我借錢,所以干脆把錢都花掉。”
聽起來荒唐,但背后藏著巨大的孤獨與防備。
對她來說,快遞不是物品,而是一種安全感。每一個紙箱,像是在提醒自己:我的世界沒有那么空。
4
在北京,一位老人把十幾年的舊報紙和快遞盒堆滿整間屋子。即便房屋存在安全隱患,他仍堅決不讓人清理,因為在他心里,這些雜物承載著記憶與價值。
在廣州,一位退休教師家里,放著十幾臺沒拆封的電器。社區介入清理時,家人才發現,她已花光了大半積蓄。
在美國的紀錄片《囤積人生》中,不少獨居老人把家塞得密不透風,有人甚至因空間完全被占據,連基本生活都難以自理。
一屋子的快遞,看似財富,實則是孤獨的象征。
調查顯示,老年人中出現囤積行為的比例可能高達6%。
![]()
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紙箱,而是:一句“你還好嗎”、一次陪伴的吃飯和一份被需要的感覺。
對獨居老人而言,快遞是他們和外界唯一的連接。
而我們能給的,也許只是一個電話,一次探望,卻能讓孤獨的心變得柔軟。
陪伴,才是最好的“安全感”。
孤獨不能靠快遞抵消,卻能靠一句問候化解。
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是快遞帶來的,而是愛與陪伴。
比快遞更重要的,是有人推開門,對你說一句:我來看你了。
* 本微信公眾號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發布的文章、圖片等版權歸作者享有。 部分轉載作品、圖片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