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廣東和廣西,大家都覺得天氣很熱。那么,隋唐時期,嶺南是什么樣子?
唐朝的氣溫要比現在高2℃以上,嶺南完全是一番熱帶雨林景象。唐昭宗時期的廣州司馬劉洵,寫了一本《嶺表錄異》,記錄下來了兩廣地區當時的氣候、物產和風俗民情。我們選擇書中記載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來分析一下。
唐朝時期,嶺南的金礦比較多。“ 五嶺內,富州、賓州、澄州江溪間,皆產金。側近居人,以淘金為業。”富州,今天的廣西富川一帶;賓州,今廣西賓陽一 帶;澄州,今廣西上林一帶。這些地方不知道今天是否還出產黃金?
“廣州浛洭縣有金池,彼中居人,忽有養鵝鴨,常于屎中見麩金片,遂多養,收屎淘之,日得一兩或半兩,因而致富矣。”
浛洭縣,即今天的廣東英德浛洭鎮。這是一個千年古縣,西漢時期設立,元朝時才廢止。池子里有黃金,農民養的鴨子和鵝,喝了池子的水,居然能屎中見見到麥麩一樣的黃金小片。農民把鴨糞和鵝糞收集起來,居然每天能得到半兩至一兩的黃金。唐朝的一兩約為37.7克,如此一算,農民養鴨子和鵝,僅黃金收入每天就有3萬元,這肯定能發家致富。
書中記載,新瀧等州(今廣東新興、羅定一帶),唐朝就開始稻田養魚,而且養的是皖魚,不是今天的禾花鯉。“先買鯇魚子,散于田內。一二年后,魚兒長大,食草根并盡。既為熟田,又收魚利;既種稻,且無稗草。乃養民之上術。”
當時的惠州和潮州,到處是野生大象。“ 潮循人或捕得象,爭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潮州和惠州人抓到了大象,爭著吃象鼻,都說大象的鼻子又肥又脆,燒烤象鼻尤其好吃。為此,當地官府不得不貼出告示,嚴禁捕象,并下鄉沒收農民的捕象工具。
直到宋朝,惠州郊外還到處是大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一下袁庚的《射象記》。
按照當時書中的記載,在唐朝時期,嶺南根本沒有冬天。草木到了冬天都不衰敗,菜園里種的茄子,可以活兩三年,不像現在每年都要種。茄子樹還長出了樹干,像大樹一樣高達數米。
書中記載,有人在羅浮山深處,“遇巨竹萬千竿,連亙巖谷,竹圍皆二丈余,有三十九節,二丈許。逃者遂取竹一竿,破以為筏。”
這種竹子也太恐怖了,一節就有兩丈長,合今天的6.6米;竹子的截面周長也有6.6米,那么這個竹子的直徑就有210厘米。人們直接把竹子破成兩半,取一節作為了竹筏。
無獨有偶,同為唐朝的著作《北戶錄》里也有關于羅浮山巨竹的記載。
“嶺表所產犀牛,大約似牛。“當時兩廣地區,野生犀牛還非常多,再結合大象等動物,妥妥的熱帶雨林景象。
當時的廣東沿海,有很多小魚。魚群來時,密密麻麻擠在一起,有幾百長寬。捕魚的人只要駕船靠近魚群,魚兒就受驚就會自動跳入船中,無需張網捕撈。書中還特別提醒,漁船不要直接沖入魚群,恐怕跳入船艙的魚太多,會把船壓沉。“船去之時,不可當魚陣之中,恐魚多壓沉故也。”
當時的海蝦也很巨大,作者曾看到一蝦殼,“頭尾鉗足俱全,各七八尺。”體長達到 150厘米的蝦,你見過么?
書中記載,嶺南的蟒蛇“大者五六丈,圍四五尺”,合約10幾米長。這種蟒蛇捕捉野鹿為食,都是從后面開始吞咽,以免鹿角卡住。
書中還說,潮州一帶的鱷魚特別多,“南中鹿多,最懼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鱷嗥叫其下,鹿怖懼落崖,多為鱷魚所得。”牛李黨政的主角李德裕貶謫潮州,就被鱷魚把船咬穿了,嚇得掉頭就逃。
看到這里,我們就能理解古代為什么喜歡把官員“貶謫嶺南”,這種生存環境也太惡劣了。
綜合分析一下,唐宋時期的嶺南,氣候應該和今天的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差不多,完全是熱帶雨林。
相關鏈接,可點擊閱讀:
原創不易,感謝支持,敬請關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