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摘要:明代志書有關元代莊浪巡檢司前期駐地為唐代和戎城、元代古浪城記載,可為厘清和戎城位置及沿革提供重要線索。涼州都督郭元振于涼州“南境硤口置和戎城”之“硤”即洪源谷(洪元谷,今古浪河支流柳條河谷),并非鴻池谷(今古浪峽)。和戎城位于涼州昌松縣(今古浪縣城)西南十五里冰溝墩城址,其城元明時期稱“古浪”,和戎城西南約十里洪元谷大云寺(今寺屲寺院遺址)宋初為名剎。古浪守御千戶所舊城(和戎城)成化七年遷至東北十五里新城(昌松縣),舊城改立為古浪關,新城(昌松縣)改稱“古浪”。因自洪池谷內黑松堡可西至洪源谷內和戎城,和戎城由最初控扼洪源谷南口軍事重鎮,逐漸演變為連接洪池谷黑松堡與昌松縣的交通樞紐。
關鍵詞:和戎城;昌松縣;洪源谷;洪池谷;大云寺
二 有關和戎城、昌松縣位置錯誤記載辨析
康熙《陜西通志·城郭圖》“甘肅鎮所屬衛所城圖”對“古浪所”注曰“古和戎城,周二里余,東南二門”;卷4《建置沿革》“古浪千戶所”條載“唐嗣圣十八年,郭元振為涼州都督,始于武威東南境筑和戎城。元至元元年置莊浪縣,仍于和戎城置巡檢司,屬永昌路”,可知康熙《陜西通志》首先誤載清代“古浪所(古浪縣城)”前身即唐代和戎城。
乾隆《甘肅通志》卷3《建置沿革下》“古浪縣”條載“漢置蒼松縣,屬武威郡。后漢改為倉[蒼]松,晉因之。東晉太元中,呂光改置昌松郡。后魏仍舊,周廢郡為昌松縣。隋開皇初,改縣為永世。后復故名,屬武威郡。唐嗣圣十八年,郭元振為涼州都督,始于武威東南境石峽筑和戎城。五代相沿,宋為西夏所據。元屬永昌路。明洪武五年,平定河西,開設涼州衛。十年,因舊水名改為古浪,筑城于今治所。正統三年,置古浪守御千戶所,屬陜西行都司。皇清初因之。雍正三年(1725),改所為古浪縣”;卷7《城池》“古浪縣”條載“縣城即古和戎城,明洪武十年修筑,周二里七十五步”;卷23《古跡》涼州府“古浪縣”條載“和戎城,今(古浪)縣治”,“昌松故城,在(古浪)縣西”。乾隆《甘肅通志》在此將古浪縣沿革追溯至漢蒼松縣、隋昌松縣、唐和戎城,并載昌松縣位于古浪縣西、和戎城位于古浪縣治。其后嘉慶《大清一統志》卷267《涼州府一》“古跡”條亦載“和戎故城,今古浪縣治”,“昌松故城,在古浪縣西”。
然而,乾隆《古浪縣志·地理志》“沿革”條未將古浪縣沿革追溯至蒼松縣、昌松縣,僅載“(洪武)九年,以蘭州等衛官軍守御涼州,設五所,改和戎巡檢司。十年,本衛千戶江亨因舊水名改為古浪,筑城于今治所”。《古浪縣志·地理志》“古浪縣疆域圖說”載“涼郡五縣,據東南形勢之勝者曰古浪,三面皆山,龍沙達北,峽內之河夾兩山而出,縣為和戎舊治”;《古浪縣志·地理志》“古跡附邱墓”條載“甘酒石,縣南峽內十里,詳見碑記。古和戎城,唐郭元鎮所筑,縣南峽內十五里,舊址猶存”,從而對和戎城位置“今治所(古浪縣城)”“縣南(古浪)峽內十五里”有兩種自相矛盾的記載。此外,洪武九年“改和戎巡檢司”為古浪守御千戶所記載亦不準確。延祐六年(1319)“六月戊子,以莊浪巡檢司為莊浪縣,移巡檢司于比﹝北﹞卜渡”,準確文意當為其時莊浪城(卓啰城)置莊浪縣,和戎城所駐莊浪巡檢司遷北卜渡(即迭烈孫),故和戎城所置莊浪巡檢司延祐六年已遷至北卜渡。
光緒《甘肅新通志》卷14《建置志·城池》“古浪縣”條載“縣城舊謂即古和戎城者,誤也。據《采訪冊》,和戎城在古浪縣城南十五里,舊址猶存”;卷13《輿地志·古跡》“古浪縣”條又載“和戎故城今縣治”“昌松故城在縣西”。可見光緒《甘肅新通志》雖已指出古浪縣城即和戎城記載有誤,但又沿襲了乾隆《甘肅通志》卷23《古跡》涼州府“古浪縣”條“和戎城,今(古浪)縣治”“昌松故城,在(古浪)縣西”的錯誤記載。民國《古浪縣志》卷2《地理志》“古跡”條亦載“和戎城:在古浪峽內,距城十五里。唐嗣圣十八年,涼州都督郭元震所筑,今舊址猶存。《大清一統志》載和戎城即今古浪縣治”。
需要指出的是,康熙《陜西通志》“古浪所”即“古和戎城”;乾隆《甘肅通志》卷7《城池》“古浪縣”條“縣城即古和戎城,明洪武十年修筑”;卷23《古跡》“古浪縣”條“和戎城,今(古浪)縣治”,“昌松故城,在(古浪)縣西”,均有誤。清代古浪縣城前身為唐代昌松縣、明代古浪守御千戶所新城,并非和戎城;古浪守御千戶所(舊城)并非洪武十年始筑。此外,乾隆《古浪縣志》和戎城“縣南峽內十五里”之“峽”未明載為古浪峽(鴻池谷),和戎城確實位于古浪縣(西)南十五里冰溝墩城址,不排除此“峽”實際指今柳條河谷或西溝。民國《古浪縣志》載和戎城位于古浪縣城南古浪峽內十五里并不準確,古浪縣城南十里古浪峽內甘酒石南至十八里堡鄉沿途古浪峽內并無古城遺址。和戎城為今古浪縣西南約15里冰溝墩城址,位于洪源谷(今柳條河谷)內,并非鴻池谷(今古浪峽)內。
總體而言,明清較多史籍未注意古浪守御千戶所有舊城(和戎城)、新城(昌松縣)兩城,且成化七年后唐代涼州昌松縣故城改稱古浪后昌松一名不顯,以致清代若干志書據成化七年后古浪城新城位于今古浪縣城,而誤載和戎城位于今古浪縣城,甚至將古浪縣(古浪所)歷史沿革追溯至漢蒼松縣、唐昌松縣。
三 和戎城南至洪池谷交通
(一)黑松堡至和戎城四十五里之路
洪武二十七年(1394)成書《寰宇通衢》載“莊浪在城驛至本衛涼州驛八驛三百七十里,莊浪在城驛四十里至阿都口驛,五十里至岔口驛,五十里至興魯克驛,四十五里至黑松驛,四十五里至古浪驛,六十五里至木速克驛,四十里至大河驛,四十里至涼州驛”。引文“古浪驛”當從《寰宇通衢》明初刻本作“古浪城驛”。景泰七年(1456)成書《寰宇通志》卷101《陜西行都指揮使司》“館驛”條載“古浪驛,在古浪千戶所治南”;“黑松林驛,在古浪千戶所南四十五里”。可知《寰宇通衢》“古浪城驛”位于古浪守御千戶所駐地古浪城南郭。《寰宇通志》“黑松林驛”即《寰宇通衢》“黑松驛”,位于古浪守御千戶所(舊城)南四十五里黑松堡(又稱黑松林堡,今甘肅省古浪縣黑松驛鎮黑松驛古城)。
隆慶四年(1570)成書《一統路程圖記》卷4《各邊路》“莊浪路至鎮番衛路”條載“莊浪衛。參將、參議各一。西北三十里武勝驛。五十里鎮羌驛。守備一。四十里打班堡(筆者按:安遠驛)。二十里黑松驛。三十里古浪千戶所古浪驛”。黑松驛(黑松林驛)至“古浪驛”里程之所以有“四十五里”“三十里”兩種不同記載,當因《寰宇通衢》“古浪城驛”、《寰宇通志》“古浪驛”位于古浪守御千戶所舊城,《一統路程圖記》“古浪驛”位于古浪守御千戶所新城,且黑松驛至古浪守御千戶所舊城、新城兩條驛路走向不同。
嘉靖《陜西通志》卷9《土地五·建置沿革下》所附“古浪所”一圖,注曰“黑松林驛,在城南三十里”,且所附古浪所城池圖將“古浪驛”標于古浪城東北側。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書《邊政考》卷4《涼州衛》“古浪守御千戶所”條載古浪守御千戶所(南)距“黑松林堡三十里”,可知其時黑松林堡黑松驛至古浪守御千戶所(新城)古浪驛三十里。嘉靖二十年(1541)成書《皇明九邊考》卷9《甘肅鎮》“疆域考”條所載“黑松驛四十五里至古浪城驛”,當為直接沿用《寰宇通衢》記載,未考慮古浪城驛成化六年已由古浪守御千戶所舊城(唐代涼州和戎城)遷至守御千戶所新城(唐代涼州昌松縣)。
《甘肅省十萬分之一圖》古浪縣“龍溝鋪”分幅,自“黑松驛”有岔路西北可至“文家莊”(今文家西莊子村),然后依次西至“郭家臺”(今郭家臺)、“剌兜灣”(今福兒灣)、“陰窊莊”(今陰山莊)、“西家莊”(今席家莊)、“白土坡寺”(今寺陽山),然后北至“劉家灣”(今湖塘洼村),進而西至“吳家臺”(今吳家臺)、“八盤頂”(今八盤嶺)。據百度地圖,自黑松堡之今黑松驛鎮(經火燒岔河、寺河壩、石峽)至八盤嶺全程步行里程為三十里,此路與“龍溝鋪”分幅所標注“黑松驛鎮”至“八盤頂”之路里程大致相同(兩路黑松驛鎮至寺陽山一線路段重合)。八盤嶺西北行約五里至大云寺(寺屲寺院遺址),大云寺東北行約十里至和戎城(冰溝墩城址)。《甘肅省十萬分之一圖》“龍溝鋪”分幅北部“張儀堡”分幅未標注冰溝墩城址,“龍溝鋪”分幅亦未標注“八盤頂”至冰溝墩城址之路,蓋因成化七年古浪千戶所遷至新城后,黑松堡至古浪千戶所舊城(和戎城)之路逐漸荒廢,且和戎城因戰亂等因素成為荒無人煙的廢城。
鑒于和戎城西南約十里大云寺為宋初規模恢宏的名剎,黑松堡西北至洪源谷和戎城之路很可能始辟于六谷蕃時期,因而西夏元明(成化七年前)時期黑松堡至和戎城岔路當路經大云寺。因此,《寰宇通衢》所載黑松驛至古浪驛(古浪千戶所舊城和戎城)四十五里驛路,當路經今八盤嶺、大云寺。而黑松堡經今十八里堡至古浪千戶所新城(昌松縣)全程為《一統路程圖記》所載三十里。
(二)和戎城:控扼洪源谷南口兼洪池谷南口
根據明代黑松驛至“古浪驛”四十五里、三十里兩種不同記載,可大致復原和戎城修筑之后、成化七年之前洪池谷至洪源谷和戎城之路:自洪池嶺(烏鞘嶺)進入洪池谷(古浪峽)南口行至黑松驛后,西北經岔路直達洪源谷和戎城。簡言之,自洪池谷南口入,洪池谷北部黑松堡有岔路西北通洪源谷,可自洪源谷北口出。
和戎城修筑之后不久,洪池嶺至涼州當已存在兩條交通線:一自洪池嶺經洪池谷南口、和戎城、洪源谷北口、昌松縣至涼州;二自洪池嶺經洪池谷南口、洪池谷北口、昌松縣至涼州。兩路主要區別在于前者自黑松堡取道和戎城、洪源谷北口,并不路經黑松堡至古浪峽口一線沿途崎嶇難行的峽谷;因和戎城至洪源谷北口一線道路平坦,前者當為成化七年前穿越洪池谷的交通主線。
唐代洪源谷南口今柳條河上源、洪池谷南口今莊浪河上源,可能均有路通往吐蕃新羅城(開元二十六年唐軍攻占其城而改立威戎軍,今青海門源回族自治縣北山鄉金巴臺村北金巴臺城址),具體線路走向或沿途交通節點,因史料缺乏,洪源谷與洪池谷南口至吐蕃交通路線較難復原。理論上和戎城、昌松縣互為掎角,可共同屏衛南側自洪池谷南口來犯的吐蕃大軍,和戎城可控扼洪源谷南口、洪池谷南口兩條交通線。但需要強調的是,唐代和戎城修筑初衷主要為防范吐蕃經柳條河上源、洪源谷南口、洪源谷北口至昌松縣、涼州之路,此路很可能并不經洪池嶺、洪池谷;且此路主要為吐蕃進逼涼州的行軍路線,故唐代似乎并不存在自隴右節度使駐地鄯州經洪源谷南口、和戎城至涼州交通干道。和戎城西夏元明(成化七年前)時期主要控扼洪池嶺、洪池谷南口、黑松驛、洪源谷北口至昌松縣、涼州之路,此路為其時正式驛路。
總體而言,涼州昌松縣位于今古浪縣城,主要控扼洪池谷(北口)。和戎城位于昌松縣西南十五里,主要控扼洪源谷(南口)。因自洪池谷內黑松堡可西北行取道岔路西至洪源谷內和戎城,和戎城由唐代控扼洪源谷南口軍事重鎮,到西夏元明時期已演變為連接黑松堡與昌松縣交通樞紐。而且和戎城至遲西夏時期已取代昌松縣,成為廣武縣至涼州沿途最重要的軍政要地。
厘清洪池谷、洪源谷關系與交通概況,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戎城控扼交通要道之戰略地位,且和戎城選址頗具匠心。上文李宗俊言唐代涼州“洪源谷道”自洪池府進入洪源谷之古浪峽,中經昌松縣可至涼州,線路走向大致準確,但其實洪源谷即柳條河谷、洪池谷即古浪峽,唐代自洪池嶺經洪池谷北口、昌松縣可至涼州,且西夏元明自洪池嶺經洪池谷、和戎城、洪源谷北口、昌松縣亦可至涼州。研治河西地區交通史者,應格外注意黑松堡至昌松縣有三十里、四十五里兩條不同路線,前者取道古浪河、洪池谷北口,后者取道和戎城、古浪河支流柳條河、洪源谷北口。
結語
《舊唐書·五行志》“涼州昌松縣鴻池谷有石五,青質白文”之“石”即原古浪峽內甘酒石,可證鴻池谷即今古浪峽。吐蕃論贊婆圣歷二年歸唐后率所部屯駐洪源谷,麹莽布支久視元年率騎數萬“入自洪源谷,將圍昌松縣”,與涼州都督唐休璟大戰于洪源谷,新任涼州都督兼隴右諸軍大使郭元振大足元年“始于(涼州)南境硤口置和戎城”,此一系列記載反映洪源谷位于涼州昌松縣西南,和戎城控扼洪源谷口,且和戎城“和戎”之稱暗示其城唐代可能兼為漢蕃互市之地。宋初吐蕃六谷部洪元寺(洪元大云寺、洪元佛寺)當位于唐代洪源谷。
明代史籍載正統三年六月所設古浪守御千戶所(舊城)位于元代古浪城、唐代和戎城,古浪守御千戶所成化七年改立古浪關,古浪守御千戶所遷至東北十五里新城。學界公認古浪守御千戶所新城即清代古浪千戶所(雍正二年改古浪縣),今古浪縣城,則古浪守御千戶所舊城和戎城位于今古浪縣西南十五里。古浪縣西南十五里柳條河谷恰好有冰溝墩城址、冰溝墩城址西南約十里為寺屲寺院遺址,可證冰溝墩城址即唐代和戎城、元代古浪城、明代古浪守御千戶所舊城與古浪關,寺屲寺院遺址即宋初洪元大云寺,洪源谷(洪元谷)即今古浪河支流柳條河谷。郭元振“于(涼州)南境硤口置和戎城”之“硤口”指洪源谷口,并非鴻池谷(今古浪峽)北口。《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言冰溝墩城址、寺屲寺遺址為西夏時期遺址,不完全準確,前者當為唐夏元明城址。
上文所考洪源谷、和戎城位置,與唐宋相關文獻記載相符,且有洪元谷大云寺遺址為佐證,反映元代古浪城即唐代和戎城的記載準確可從。《寰宇通志》有關古浪城(古浪守御千戶所舊城)即和戎城的記載,史源可能為《大元一統志》。厘清洪源谷與鴻池谷位置、古浪守御千戶所舊城(和戎城)與新城(昌松縣)的區別與聯系,方可確定和戎城、昌松縣的位置,且有助于讀者辨析清代志書對和戎城、昌松縣位置的錯誤記載。
綜上所述,唐代為防備西戎(吐蕃)于隴右道設有威戎軍、定戎城、綏戎城、和戎城,和戎城乃涼州都督郭元振為防止突厥、吐蕃夾攻涼州而筑的軍事重鎮。和戎城不見載于《通典》《元和郡縣圖志》與新舊《唐書·地理志》,和戎城至遲宋初(乃至中唐以降)已取代昌松縣成為廣武縣至涼州沿途今古浪河流域最重要的交通樞紐與軍政要地。和戎城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控扼吐蕃新羅城東經和戎城、昌松縣至涼州之路,以及元明時期自蘭州金城關經莊浪城(西夏卓啰和南軍司)、和戎城、昌松縣至涼州之路。明代古浪守御千戶所舊城(和戎城)改立古浪關后依舊“差官守把,盤詰奸細”,控扼交通要道的歷史地位并未改變。郭元振于吐蕃論贊婆歸唐后所屯駐洪源谷口設立軍事機構“和戎城”,和戎城性質由唐代軍城轉變為明代關隘,職能由控扼洪源谷轉變為連接洪池谷,和戎城可謂研究唐蕃關系、湟水(與其支流浩亹河)至涼州唐蕃古道與西夏元明時期蘭州至涼州驛路變遷的重要視角。關于元代莊浪巡檢司駐地和戎城、北卜渡先后所控扼兩條交通要道(蘭州—莊浪城—古浪城—涼州、迭烈孫—扒沙—涼州),筆者將另文論及。
![]()
作者:張曉非
來源:《中國邊疆學》2024年第2期
選稿:宋柄燃
編輯:周 煜
校對:鄭雨晴
審訂:汪依婷
責編:宋柄燃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釋內容請參照原文)
![]()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