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好東西》海報
撰文:
沈洋,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焦霖,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責編:錢岳
本文改編自論文Polarized views over feminism: gendered reception of Barbie among Chinese audiences on social media, 2025年3月發表于Feminist Media Studies, 作者焦霖、金玥和沈洋。
真人電影《芭比》,由格蕾塔·葛韋格執導,瑪格特·羅比和瑞恩·高斯林主演,在北美上映后因其女性主義的主題而受到矚目,位居2023年全球票房榜首。在我國,該片于2023年7月21日正式上映,在上映第六天票房突破1億元人民幣(約合1400萬美元),熱度迅速攀升。由于這股出乎意料的熱潮,《芭比》在中國的上映時間被延長了一個月,最終累計票房達2.5億元人民幣(約合3520萬美元)。
《芭比》是近年來我國院線電影中備受矚目的直接批判父權制的女性主義電影。在《芭比》上映的第二年,我國院線上映了本土的女性主義電影《熱辣滾燙》,《出走的決心》和《好東西》。有意思的是,這三部電影在豆瓣和虎撲上的評分差異非常明顯,這反映了男女觀眾對于女性主義電影的態度上的分化,以及不同平臺的分化。以《芭比》為例,在虎撲平臺上《芭比》有1萬4千多個用戶評分,平均4.6分,在豆瓣上,有76萬多次評分,平均8分(見下表)。
芭比
熱辣滾燙
出走的決心
好東西
2023
2024
2024
2024
豆瓣評分
8.0
7.5
8.8
8.9
虎撲評分
4.6
3.7
5.9
4.7
《芭比》(Barbie)不僅在全球引發話題,在中國社交媒體上也掀起了一場圍繞“芭比是否是女性主義電影”、“男性角色是否被矮化”等性別議題的大討論,這樣的討論呼應了女性主義受眾研究。
女性主義受眾研究關注受眾如何解釋性別化的媒介文本(Liesbet Van Zoonen, 1994),主要聚焦于女性的能動性以及她們對傳統性別角色的挑戰。Janice Radway(1984)發現,女性讀者常常能移情式地與言情小說中的角色產生共鳴,這使她們在父權社會中獲得情感滿足、獨立意識,并主張權力。通過撰寫同人小說,女性粉絲創造了烏托邦式的虛擬性別角色,以探索其自身情感與性欲,而這些往往是傳統社會的禁忌(Sharon Cumberland, 2003)。盡管女性主義受眾研究傾向于強調女性消費流行文化的積極影響,但受眾對媒介內容的解讀并不總是進步性的。Jonathan Gray(2005, p.841)指出,學界長期忽視“反粉”(anti-fans)這一群體——即那些討厭或厭惡某一媒介文本、人物或類型的受眾。Mel Stanfill(2020)提醒我們,需關注反粉的倒退立場,例如種族主義、反女性主義及厭女意識形態,尤其在男性受眾中尤為顯著。男性觀眾通過消費傳統的“陽剛型”文本來強化其性別認同,同時通過嘲諷欣賞“女性化”文本的男性來劃清群體邊界(Melissa Click, Brandon Miller, Elizabeth Behm-Morawitz & Jennifer Stevens Aubrey, 2016)。例如,討厭《絕命毒師》中Skyler White這一角色,實質上是在強化傳統男性氣質并維系順從的女性氣質(Holly Holladay & Melissa Click, 2019)。與此同時,男性反粉和社交媒體用戶對女性的暴力行為也愈發激烈,波及線上線下。網絡騷擾和暴力在統計上對女性的影響遠大于男性(Danielle Citron, 2014),而施暴者主要為男性(Emma Jane, 2014)。
總體而言,女性主義受眾研究傾向于分別研究女性與男性觀眾,忽視了兩性在女性主義問題上的日益分化。我們的研究對比了女性與男性觀眾在流行文化中對女性主義的態度,聚焦了在非西方語境中女性主義所引發的爭議性議題。
我們在2023年7至8月收集了豆瓣、小紅書、虎撲、B站、貓眼、知乎共計六個平臺上圍繞《芭比》的最熱門評論及網友回帖,梳理了這場討論背后呈現出的性別態度和群體分化。我們發現,對于電影《芭比》的解讀主要有以下兩種分類:女性觀眾傾向于展現出女性主義式解讀(共情式、女性主義批判式),男性觀眾傾向于保守型解讀(反女性主義式解讀和厭女式解讀)。
![]()
▲電影《芭比》廣告牌
1
女性觀眾的共鳴與批判
在女性主導的社交平臺如小紅書、豆瓣和B站上,《芭比》獲得了大量女性觀眾的好評。她們普遍認為電影中傳達的“女性力量”和對女性處境的描繪與自身生活經歷高度契合,不少人表示在觀影過程中流淚、沉思,甚至在影院里感受到一種女性間的情感聯結。一位B站女性觀眾講述,她觀影的場次恰好是全女觀眾,在劇中人物演講的過程中,全場一片靜寂,似乎是在深井中的人看到了光亮,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洞穴之喻”的經驗。
許多女性還借此契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從小到大遭遇性別不公的經歷,如童年時接觸到的性別化的玩具、職場中的外貌焦慮、看婦科醫生時遭遇的尷尬以及作為母親承受的家庭負擔。觀眾被電影中的女性互助打動:“在這部電影中,我看到了所有的女性,都在為了幫助女性走出困境、 創造一個更加適合女性生存的世界而拼盡全力。”(小紅書網友)
也有部分女性觀眾從更嚴肅的視角對電影提出批評。她們認為,《芭比》雖然呈現了女性主義主題,但表達方式過于膚淺、依賴口號,未能觸及結構性的性別壓迫問題。例如有觀眾指出電影結尾通過“勾引肯尼”來奪回芭比樂園的設定令人不適,甚至有倒退之嫌。此外,電影對“怪芭比”這一非典型女性形象的邊緣化處理也被質疑仍未擺脫對女性外貌的規訓邏輯。(豆瓣網友)
![]()
▲電影《芭比》海報
2
男性觀眾的抵觸與敵意
相比女性觀眾,男性觀眾的反應更為消極,甚至出現明顯的排斥情緒。在男性聚集的平臺如虎撲和知乎上,許多男性認為電影“邏輯混亂”、“幼稚”、“不適合成年人觀看”,并批評電影借“女性主義”包裝空洞內容,借此“割韭菜”。更有甚者,指責女性觀眾為“腦殘粉”,對持肯定態度的男性進行嘲諷,甚至以性別侮辱和攻擊性語言發泄不滿。
一些男性用戶強調女性不該只強調“做自己”,而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如努力工作、服從社會規范,進而將女性追求個人自由視為“自私”“脫離現實”。
《芭比》映照出社會中關于性別的集體情緒與文化認同。盡管這場討論在某種程度上展現了性別對立,但也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讓我們看到不同群體對性別議題的理解差異。它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女性主義”、“平等”,和“兩性關系”等關鍵詞,也反映出性別平等理念在中國仍處于被不斷協商和重構的過程中。
總體而言,女性主義話語在觀眾中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接受態度。女性觀眾普遍對女性主義表示共鳴,而男性觀眾則更傾向于反對。女性對電影的評價多元化:她們普遍認為電影貼近自身的日常經驗,感到被理解,盡管其中許多人并不自認為是“女性主義者”。也有部分女性觀眾表達了失望,認為電影不夠激進,未能充分揭示社會中的結構性性別不平等。
相比之下,男性觀眾的評論更為負面。他們表現出維護規范性男性氣質的傾向。在男性主導的平臺上,關于《芭比》的討論中充斥著反女權言論與厭女情緒。有些女性觀眾分享了觀影時的經歷:有男性觀眾在電影過程中情緒失控。一位女性觀眾在小紅書上描述道:“我看的那場這段臺詞講完真的有男的當場破防了說 bullshit,后排有女觀眾讓他 shut up,簡直是 4D 體驗啊。”這種沖突也反映出近年來中國年輕男女在性別態度上的分化趨勢。
![]()
▲電影《芭比》劇照
3
結論
過去十年,全球聚焦性別議題的女性主義電影和電視劇迅速增多,女性主義甚至在流行文化中成為吸引特定觀眾的一種“類型”(Jana Cattien, 2019)。《芭比》無疑是這股女性主義潮流的產物。通過分析我國觀眾對《芭比》這部電影的評論,我們的研究揭示了男女在女性主義和性別議題上的態度差異,探討了不同社交媒體平臺所體現出的性別態度特征,豐富了女性主義受眾研究。
男女觀眾對于女性主義電影評價的分化不僅體現在對《芭比》的影評方面。去年三部本土女性主義電影——《熱辣滾燙》,《出走的決心》和《好東西》(2024)也引發了類似的網友爭議。這三部電影在豆瓣和虎撲平臺的評分差異恰恰體現了不同平臺使用者的性別觀念差異,以及不同平臺所體現出的意識形態對立。
我們呼吁社會和國家關注社交媒體平臺上出現的暴力性質的厭女言論,防止線上情緒激化為線下沖突。此外,我們還發現,對于女性主義接受態度的極化體現出中國社交平臺的性別化特征。例如,小紅書等女性主導的商業平臺上盛行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neoliberal feminism);豆瓣則以討論深度和批判性反思為特點,其用戶群體顯示出一定的學術背景和性別意識。相比之下,虎撲、知乎等男性主導的平臺則充斥反女權、厭女化的解讀。《芭比》在B站、貓眼等平臺上的評價更為多元,包含女權與厭女兩種對立觀點,經常引發性別對立和沖突。這一現象反映出當今社會對女性主義認知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當前的網絡輿論場中,批判性女性主義、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反女性主義與厭女情緒并存。雖然社交媒體已成為表達女權或厭女觀點的重要空間,但線上討論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社會的主流態度。此外,由于男性表達女性主義觀點可能被視為“不夠男人”,一些認同女性主義理念的男性也許會選擇沉默。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考察不同教育背景與地域的社交媒體用戶如何看待流行女權與厭女情緒,探討平臺邏輯、算法機制與技術如何參與并塑造性別話語的傳播路徑。
參考文獻
Cattien, Jana. 2019. “When ‘Feminism’ Becomes a Genre: Alias Grace and ‘Feminist’ Television.” Feminist Theory 20 (3): 321–339. https://doi.org/10.1177/1464700119842564
Citron, Danielle Keats. 2014. Hate Crimes in Cyberspa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ick, Melissa A., Brandon Miller, Elizabeth Behm-Morawitz, and Jennifer Stevens Aubrey. 2016. “Twi-dudes and Twi-guys: How Twilight’s Male Fans Interpret and Engage with a Feminized Text.” Men and Masculinities 19 (3): 219–239. https://doi.org/10.1177/1097184X15575159
Gray, Jonathan. 2005. “Antifandom and the Moral Text: Television Without Pity and Textual Dislik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 (7): 840–858.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204273171
Holladay, Holly Willson, and Melissa A. Click. 2019. “Hating Skyler White: Gender and Anti-Fandom in AMC’s Breaking Bad.” In Anti-Fandom: Dislike and Hate in The Digital Age, edited by Melissa A. Click, 147–165.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Jane, Emma A. 2014b. “Your a Ugly, Whorish, Slut: Understanding E-bile.” Feminist Media Studies 14 (4): 531–546. https://doi.org/10.1080/14680777.2012.741073
Van Zoonen, Liesbet.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
Radway, A. Janice. 1984. Reading the Romance: Women, 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Chapel Hill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Stanfill, Mel. 2020. “Introduction: The Reactionary in the Fan and the Fan in the Reactionary.” Television & New Media 21 (2): 123–134. https://doi.org/10.1177/1527476419879912
制版編輯:楊楠
權威、嚴謹、客觀
我們帶你體驗不一樣的
情感婚姻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