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自2008年破土而出,至今已迎來屬于自己的“成人禮”。
十八年來,這片舞臺已悄然成為中國當代戲劇最具活力的孵化器。它不僅見證了559部青年戲劇作品的誕生,更陪伴了近3000名青年戲劇人從這里起步、成長。李建軍、王翀、陳明昊、邵澤輝、楊婷、李凝、孫曉星、丁一滕……這一連串如今在中國戲劇界熠熠生輝的名字,都曾在這個舞臺上留下早期創作的烙印。
更令人振奮的是,青戲節的影響力早已跨越國界。創辦至今已累積推出世界各地青年戲劇藝術家的作品500余部,包括英、法、德、意、俄、美、日等20個國家的90余部優秀作品。
同時,中國優秀戲劇作品也通過這個平臺走向世界舞臺,有32部優秀青年戲劇作品在亞、歐、美、非、澳的各大國際戲劇節參加展演,如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德國柏林戲劇節、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演出場次600余場。
![]()
2025年9月11日晚,第十八屆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在蜂巢劇場盛大開幕!
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馬新明發表講話:“作為北京市文聯傾力打造的文化品牌,青戲節始終以 “包容、青春、活力” 為底色,不僅成為每年金秋青年人的藝術盛會,更成為首都文化版圖中一道充滿創造力的風景線。”
![]()
馬新明在開幕式上致辭
攝影|阿喆
開幕式以一段精心編排的現代舞表演率先登場,舞者們用充滿張力的肢體語言,詮釋了戲劇藝術的無限可能,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
![]()
現代舞表演
開幕式當晚,一場跨越城市空間的“戲劇五重奏”在北京五個劇場同步鳴響。孟京輝的《夜色溫柔》作為開幕大戲在蜂巢劇場為“茨威格三部曲”奏響終章,以冷冽詩性的舞臺語言剖開欲望與恐懼;國話先鋒劇場內,韋小六《去大同》借一列綠皮火車與AI的哲學對話,叩問工業文明深處的記憶與信仰;中國國家話劇院小劇場中,華山、虓漢導演的《正在吃草的羅西南多》以轟鳴的電子音景和神經質的語流,撕裂數字時代的孤獨與困局;老舍劇場迎來胡蝶、劉朝暉《啊,如果能裸泳一次就好了》,以溫柔而勇敢的女性敘事達成與身體的和解;而鼓樓西劇場內,周可執導的《枕頭人》則以懸疑為殼、寓言為核,在殘酷中透出人性的微光。五部作品如同一場精心編排的跨時空交響,在同一時刻喚醒城市的戲劇神經,以藝術之名,照亮北京之夜。
![]()
孟京輝在開幕式上致辭
藝術總監孟京輝上臺發言,回顧了青戲節十八年歷程并介紹本屆亮點,現場播放了濃縮歷年珍貴瞬間的紀念視頻。通過云端連線,國內外戲劇工作者實時互動,彼此致意。隨后,青年導演代表們上臺讀詩,訴說對舞臺的熾熱初心。
![]()
青年導演代表讀詩
![]()
青年創作者合影
![]()
開幕演出《夜色溫柔》
攝影|美國隊長
開幕式現場照片
攝影|阿喆
多元單元聯動
打造青年戲劇盛會
本屆青戲節共設“戲劇在場”“戲劇在線”“戲劇在讀”“戲劇在談”“戲劇在案”“DT計劃”五大單元,集中呈現20部國內外優質劇作、6組數字戲劇新作、1場國際放映、2組影像、舞蹈、表演藝術專業工作坊、6部原創劇本讀劇表演及2場論壇活動。即將在中國國家話劇院小劇場、先鋒劇場、鼓樓西劇場、蜂巢劇場、老舍劇場、中間劇場、莫須有工廠、Space17劇場等多元表演空間展開。
![]()
“戲劇在場”單元將于未來一個多月內上演20部作品,題材涵蓋身體敘事、社會寓言、歷史重構、女性獨角戲、跨文化改編等,展現出青年戲劇人寬闊的視野和銳利的表達。
現代關懷,聚焦生存狀態
在本屆青戲節的舞臺上,一批作品以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共情,將目光投向了當代人的生存境遇與精神世界。青年創作者們用戲劇作為媒介,切入現實肌理,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滿現代關懷的時代群像。
韋小六的《去大同》以東北工業背景講述最后一輛綠皮火車頭與AI的對話,探討工業文明的挽歌;華山、虓漢導演用《正在吃草的羅西南多》解構法國劇作家科爾泰斯的文本,呈現當代青年的經濟困境與精神游蕩;姜思達導演以《泛泛》探索網絡匿名交友平臺中的液態親密與身心解離。孫銘池導演的《小李》聚焦高度符號化的個體“小李”,探討群體身份與個體存在。呂伏陽導演的《美好的生活》以自傳式作品探討年輕劇場工作者的存在焦慮。宋白導演的《紅香蕉》以像素視覺和女性獨角戲形式反思個體與群體間的邊緣化。
![]()
《去大同》劇照
![]()
《正在吃草的羅西南多》劇照
![]()
《泛泛》概念圖
![]()
《小李》劇照
![]()
《美好的生活》劇照
![]()
《紅香蕉》劇照
身體與空間,重塑敘事可能
與此同時,另一批創作者則大膽突破傳統劇場的敘事框架,以身體、空間與多重媒介作為探索的武器,開辟出全新的表達維度。他們通過實驗性的藝術語言,在虛實交織的場域中,重新定義著劇場藝術的邊界與可能。
《夜色溫柔》作為“茨維格三部曲”的壓軸之作,在孟京輝獨特的戲劇美學中完美收官。該劇延續了他標志性的美學風格——在詩意與殘酷、冷冽與熱烈之間構建出巨大的張力。胡蝶、劉朝暉導演的 《啊,如果能裸泳一次就好了》以擬人化手法展現女性生理期與自我的對話。馬璇導演將《鳥尋得》融合紀錄影像、面具與人偶,講述一個關于成長和幻滅的盜版童話。洪天貽導演的《風景回收站的工作日志:白色石頭》在未來檔案館中回收、儲存傾覆的私人風景,以行為藝術重塑生態思考。德國導演巴巴克·拉德梅爾的《愛與和平》通過極簡舞臺和動態影像呈現沖突與和解;
![]()
《夜色溫柔》劇照
![]()
《啊,如果能裸泳一次就好了》劇照
![]()
《鳥尋得》劇照
![]()
《風景回收站的工作日志:白色石頭》劇照
![]()
《愛與和平》劇照
國際視野,多元文化交匯
更有一系列作品以開闊的國際視野展開跨文化對話,來自世界各地的導演們將經典文本置于全新文化語境中重新詮釋,展現出戲劇藝術超越地域與時空的永恒魅力。
包括挪威導演托姆德·卡爾森改編自中國唐代傳奇的《枕中記》、韓國導演林度完以朝鮮時代為背景重構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以及俄羅斯導演捷列申科執導的《跳來跳去的女人》,用契訶夫獨角戲聚焦女性內心世界與平凡中的偉大。以色列/意大利的米卡爾與吉納貝托的雙舞作《這里,之間》,以簡約美學探索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與歸屬。
![]()
《枕中記》劇照
![]()
《第十二夜》劇照
![]()
《跳來跳去的女人》劇照
![]()
《這里,之間》劇照
文學重塑,賦予傳統新生
而經典文學與歷史文本也在當代劇場中煥發新生,創作者們以深邃的哲思和銳利的當代視角,對經典進行大膽解構與重塑,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探尋永恒的人類命題。
周可導演的《枕頭人》,演繹馬丁·麥克多納暗黑殘酷又溫暖治愈的懸疑故事。塔蘇導演、改編自宮澤賢治童話的《銀河鐵道之夜》以詩意超現實主義探討存在主義哲學。陳曦導演、改編自黑塞名著的《荒原狼》,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跨媒介手段構建影像劇場。楊韻可導演植根于東方神話的寓言式作品,以《拍案司馬》探討是非、忠義與命運。楊懷瑩導演的《葉夢熊斬降將》以明代歷史為背景,探討法哲學與倫理生活,充滿黑色幽默。
![]()
《枕頭人》劇照
![]()
《銀河鐵道之夜》劇照
![]()
《荒原狼》排練照
![]()
《拍案司馬》概念照
![]()
《葉夢熊斬降將》概念照
![]()
![]()
在“放映”單元,法國導演克里斯托夫·阿萊布的紀錄片《北京特別篇:九種舞蹈中的青年》將驚喜亮相。這部由法國駐華大使館合作制作的系列短片,以九部獨立的影像肖像,細膩描繪了生活在北京的中國青年舞者群像。
每一部短片都將城市空間作為舞臺,呈現一場獨特的現場舞蹈,并讓青年舞者親自講述他們的經歷與思考。影片不僅展現了舞者們的個人故事,也折射出北京這座城市的多樣面貌。身體與都市風景在畫面中交織,共同描繪出一幅雙重畫像——既是青春的書寫,也是當代城市的映照。
該片亦是阿萊布自2021至2025年間創作的系列項目《永恒的青春》的延伸,通過舞蹈、言語與都市空間的探索,以極具啟發性的方式展現世界各地的青年群像。
![]()
今年青戲節全新設立“DT計劃”(Digital Theater),致力于探索科技、人工智能、多媒體與戲劇的融合。8月,來自不同領域的25位年輕創造者,帶著代碼、算法和社會觀察,跨域而來。12天的共創,誕生了6部數字戲劇新芽。使科技與藝術在舞臺上溫柔握手,最終呈現《吁》《月亮事件始末》《像素逃離》《風與風之間》《見一面吧》《冊余》六部數字戲劇作品,從不同維度回應技術時代的溝通、記憶與存在命題。
![]()
《像素逃離》劇照
“工作坊”單元則為廣大戲劇愛好者提供了與國際藝術家面對面學習交流的寶貴機會。
法國編舞家、影像創作者克里斯托夫·阿萊布將親自帶領現代舞工作坊。阿萊布于1993年創立了自己的舞團La Zouze,長期探索空間、運動與身體的感知,并致力于不同藝術形式的交織。他的工作坊將帶領參與者體驗其獨特的創作方法,感受身體與空間的對話。
同時,《愛與和平》的導演巴巴克·拉德梅爾將攜舞者團隊共同主持題為《內在寰宇》的舞蹈與表演藝術工作坊。工作坊將探索人類身體中隱秘而未被發現的內在世界,通過戲劇訓練、當代舞蹈與冥想的針對性練習,引導參與者逐步加深對身體的覺知。南伊朗的節奏與動作將與當代舞蹈技巧相融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群體運動語言。受德國著名編舞家“皮娜·鮑什”理念啟發,工作坊旨在營造一個安全而信任的空間,使脆弱得以轉化為藝術表達,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都能在集體性的旅程中促進相互理解、對話與團結。
![]()
“戲劇在讀”聚焦當代命題,六部新作從親密關系到記憶AI,用劇本圍讀探討時代痛點,推出《三月天,娃娃臉》《失序清晨》《派對》《山腳下的墓碑》《鳥》《4976》六部原創劇本,呈現文本最初的舞臺生命力。
“戲劇在談”以兩場論壇回溯十八載歷程兩場論壇分別以“自我表達與觀眾接受”“我們的青戲節”為主題,由劇評人朱凝和導演孫曉星主持,聯動多位創作者展開討論。
從北京出發
走向世界
青戲節用十八年時間,構筑起一個連接本土與國際、青年與未來的戲劇共同體,持續為中國戲劇注入蓬勃的生命力。青戲節不僅在線下劇場中生根發芽,更在數字化浪潮中開拓出與觀眾連接的新維度。通過線上平臺的深度運營,青戲節已突破地理限制,將戲劇的魅力傳遞至更廣闊的人群。
從線下到云端,從觀看到參與,青戲節正以數字化轉型重構戲劇與人的連接方式,讓戲劇不僅是舞臺藝術,更成為一種跨越時空的青年文化生活方式。它證明,戲劇從未遠離這個時代,而是以更輕盈、更開放的方式,走進每個人的生活。
在這里,每一次幕起燈亮,都是青年創作者與世界的真誠對談;每一次掌聲響起,都是心靈與舞臺產生的共鳴回響。我們目睹身體與科技的共舞,感受經典與當代的交融,聆聽來自本土與國際的多元聲音。
戲劇的光芒從未止步于舞臺,它照亮的是我們理解自我、感知生活的路徑。只要在劇場,我們就永遠能為戲劇歡呼,為藝術慶祝!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