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讀《春秋歷譜諜》,至周厲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嗚呼,師摯見之矣!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詩人本為衽席,《關雎》作。仁義陵遲,《鹿鳴》刺焉。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于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也。是后或力政,強乘弱,興師不請天子。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
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授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鐸椒為楚威王傅,為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趙孝成王時,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觀近勢,亦著八篇,為《虞氏春秋》。呂不韋者,秦莊襄王相,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為《呂氏春秋》。及如荀子、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可勝紀。漢相張蒼歷譜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
太史公司馬遷讀《春秋歷譜諜》到周厲王的時候,常常忍不住放下書感嘆不已,他說哎呀師摯真的是有先見之明啊,紂王用象牙做筷子的時候,箕子就不斷感嘆,等到周朝的政治出現差錯時,那些詩人就以衽席的生活為樣本做了《關雎》,大眾踐踏仁義的時候,詩人就作了《鹿鳴》來諷刺。
![]()
等到厲王統治天下的時候,他討厭別人說自己的缺點,于是公卿大夫擔心自己遭到無妄被殺,于是聯合起來發動了叛亂,厲王逃到了彘地,因此天下從此失去了秩序,因為天下無主,所以便有周公和召公一起管理天下。
在這之后統治天下的人往往是憑借自身強大的力量,以強陵弱,出師討伐別人從來不請示天子,然而這些人假借天子的名義來討伐不臣大會諸侯,天下的大權由五伯所掌管,諸侯肆意妄為,奢侈無度,于是各種謀逆之事發生。
齊、晉、楚、秦這些部落在周朝強盛的時候是非常弱小的,封地有的只有一百里,有的只有五十里,然而晉依靠黃河天險,齊背靠東海,楚橫跨江、淮之地,秦依靠雍州的山川之險,在不斷的戰爭中,各自強大做了伯主,文武大臣都由他們封賞,各諸侯都畏懼他們的力量而表示臣服。
孔子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恢復禮樂制度,周游天下見過七十多個諸侯王,都沒有人愿意用他的主張,因此他只能去西周的藏書室觀看舊的記載,他回到魯地之后便寫作了《春秋》,從魯隱公元年開始到魯哀公獲取麒麟之年,他用簡明的言辭,刪減那些重復的事情,通過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來寫作明確仁義之道,弘揚王道,讓大家能夠知道羞恥從而遵守禮樂。
孔子的七十多個弟子得到了他的真傳,其中有些諷刺貶損的言辭因為禮法的原因,并沒有進行明確的表達,魯地人左丘明擔心孔子的弟子人人都有所學,而按照各自的想法理解老師的意思,因此無法真正去體會孔子的精神,因此他根據孔子的言論記載而寫了《左氏春秋》,鐸椒是楚威王的老師,他擔心楚威王不能夠全部看完《春秋》于是精選了四十篇,寫作了《鐸氏微》。
趙孝成王時,他的相虞卿通過閱讀《春秋》,并且根據現實的情況,也寫了八篇,這就是《虞氏春秋》,呂不韋是秦莊襄王的相,他同樣考察古書,選取《春秋》中的事情,并且收集六國的事情,寫作了八覽、六論、十二紀,這就是《呂氏春秋》。
像荀子、孟子、公孫固、韓非子這些人,他們同樣是從《春秋》之中摘取相應的資料來書寫自己的著作,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
漢朝的相張蒼根據五德的流轉編寫歷法,上大夫董仲舒精深的研究《春秋》的內涵,同樣寫出了自己的作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