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知北游》中,東郭子問:“什么是道?道在哪里?”
莊子說:“無處不在。”
東郭子不解:“一定說一說,具體在哪里。”
莊子說:“螞蟻身上有,稻谷里有,磚瓦里有。”
東郭子問:“怎么越說越不著邊際呢?”
莊子還說:“屎尿中也有。”
東郭子沉默了。
是的,人的疑惑,無處不在,但大道也無處不在。大道和疑惑,其實是同一樣東西。
只要人隨時可以修道,順道而為,那基本上沒有焦慮了。
![]()
大部分焦慮的人,在背道而馳。
古時候有一個西施,美得一塌糊涂。很多女人,都想辦法模仿西施。
有一天,西施腹痛難耐,就低頭,緊鎖眉頭,用手按住腰。
鄰村的東施看到了,也馬上學西施的樣子,在村里走來走去,希望得到大家的贊美。
可是大家對東施,露出嘲諷的臉色。
東施很難過——好不容易學會西施的一個動作,卻被當成笑話。
自己的一顰一笑,就是“道”。可東施非要舍去自己的“道”,上別人的道,這費力不討好。
孔子去了很多國家,費盡周折地說服君王,要仁愛治國。但是孔子并沒有被重用。
離開家鄉魯國多年,也沒有什么建樹,孔子很焦慮。
孔子就去問老子:“什么是道啊?”
老子說:“你先得齋戒靜心,再疏通你的心靈,清掃你的精神,破除你的才智!”
到任何一個國家,孔子都講大道理,展示自己的才華,心理期待也很高。
其實,孔子認真讀書,關愛弟子,領略不同的山水,就是“道”。
當孔子回到魯國,全身心教書育人,讀書,不求官職,俸祿,就成為了圣人,這算是“得道”了,幸哉。
明朝,一個村民去寺院做和尚,苦苦修行,要得道。
村民跪拜了幾天幾夜,還是沒有收獲,變得煩躁不安。
王陽明到寺院,問小和尚:“家中還有什么人啊?”
村民回答:“還有父母在。”
王陽明嘆息一句:“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須千里拜靈山。”
本來,孝順父母就是“道”,而村民卻跑到寺院來修道,把自己整迷糊了。
焦慮的根源,多半是“違背了道”——人人喜歡做大事,卻忽視了小事;期待未來如何,卻忽視了當下美好。
人人都盯著事情的結果,卻不用心解決當前的問題,不享受辦事的過程。
生活本是修道,生活也可以讓人得道,根本不要刻意求。
然而,人喜歡好高騖遠,去求一些脫離現實的東西,把自己折騰到焦慮不安的地步。
![]()
在瑣碎中感悟幸福,是人生之道。
有一棵樹,歪歪扭扭的,木匠不喜歡,就一直沒有砍伐。
多年后,樹長得巨大,樹冠下形成了綠蔭,人們在樹下乘涼,孩子在嬉鬧。
樹被大家供奉,樹得道了。
太多的 事情,就像這一棵樹,什么都沒有做,也沒有追求“有用”,順著四季去成長,就非常美好,也得到人的喜歡。
當你焦慮的時候,找到“道”,馬上釋懷。
向后看,你進步了,很是欣慰。
比你小時候,成年的你成熟多了。你也許沒有上大學,但是你上了初中,掌握了很多知識。
從一無所知,到能算數,能用手機,能夠去打工,你也是大進步。
向下看,你已經超越很多人了,也欣慰。
人比人,氣死人。你比那些高人,富人,你什么都不是。
但是你一定比下有余。哪怕你月收入一千多,也超越了一批人。還有人在失業。
一個尋找鞋子的人,忽然發現一個沒有腳的人,五味雜陳,也覺得自己夠幸運了。
向周圍看,你眼前有家人,有工作,有收入,有房子。
為什么父母愛你,伴侶給你做飯,孩子喊你“爸爸媽媽”,也天天回家,你還不滿意呢?
幾千年以來,沒有一個時代,有今天這樣好。
家家戶戶有房子,也不愁吃喝,只要愿意,小工作是有的。
我們被幸福包裹了,一日三餐如古代的皇帝。
隨時看,幸福無處不在。
出門去,你會看到丑陋的社會。有人擠公交,有人亂丟垃圾等。可是你也就看到有人禮讓行人,有人撿起垃圾,有環衛工在清掃。
隨時隨地都有人給你制造幸福,你視而不見,還到處求仙問道,這不像話。
人間就是煉獄,人間也是天堂,修道的人,有天堂一般的生活。
![]()
有一個道家小故事。
道長指著枝頭的一顆嫩芽,問弟子:“你能否掐斷它?”
弟子點頭。
道長又問:“你能掐斷這個春天的嫩芽嗎?”
弟子陷入了思考......春天終究會來,但凡阻止春天來臨的人,都會痛苦;擔心春雨太大,倒春寒的人,焦慮重重。只有享受春天的人,才是幸福快樂的。
一花一草,一飯一粥,一顰一笑,只要符合道,就是幸福的因子。
生活就是修道場,瑣碎就是修道,當下就是美滿。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