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管理者都陷入一個怪圈:
越想控制團隊,團隊越是離心;越想展示權威,下屬越是陽奉陰違。明明手握大權,卻總覺得孤立無援。
問題出在哪?
不是權力不夠大,而是用錯了"權術"。
![]()
翻開《資治通鑒》,您會發現:真正的用人高手,從不玩弄權謀,而是順應人性。最高明的"權術",恰恰是"無術"——讓人心甘情愿為你所用。
一、權術的本質:操控人性,還是順應人性?
唐太宗李世民曾問魏征:"何為明君?"
魏征答:"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這句話藏著一個深刻洞察:權術的分水嶺,在于你是把人當工具,還是當人看。
《資治通鑒》記載,隋煬帝楊廣精通帝王權術。他善于制衡大臣、離間對手、操控輿論,堪稱"權謀大師"。可結果呢?人人自危,最終眾叛親離,死于江都之變。
![]()
反觀唐太宗,用人之道看似"無術":
- 魏征當面頂撞,他不怒反喜;
- 房玄齡膽小怕事,他委以重任;
- 李靖功高震主,他毫不猜忌。
為什么?因為他明白一個道理:人性不是用來操控的,而是用來順應的。
越是試圖算計人心,人心越是離你而去;越是尊重人性,人心越是向你靠攏。這不是權術的失敗,而是權術的最高境界——讓權術消失在人性的順流中。
二、順應人性的三個層次:看見、接納、成全
第一層:看見需求——不是你想要什么,而是他需要什么
《資治通鑒》中,漢文帝用人有個特點:善于"因材施用"。
周亞夫性格剛直,文帝就讓他統兵打仗;張蒼精通歷法,文帝就讓他修訂歷書;鄧通沒什么才能,但忠心耿耿,文帝就賜他銅山鑄錢。
這不是簡單的"人盡其才",而是看見每個人內心深處的真實需求
周亞夫要的是建功立業的舞臺,張蒼要的是學術成就的認可,鄧通要的是生存保障的安全感。文帝給的,恰恰是他們各自最渴望的東西。
![]()
反觀現代管理,很多領導習慣用統一標準衡量所有人:升職加薪、物質激勵、末位淘汰。卻從不問一句:你的下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有人渴望成長空間,你給他高薪留人;有人需要工作彈性,你要求他打卡坐班;有人尋求價值認同,你只會畫餅充饑。
順應人性的第一步,是放下自己的視角,看見對方的需求。
第二層:接納差異——不是改造人性,而是善用人性
《資治通鑒》講過一個故事:
唐太宗手下有兩員大將,李靖沉穩寡言,侯君集張揚跋扈。大臣建議除掉侯君集,說他"恃功驕縱,必成禍患"。
太宗卻說:"李靖如良駒,不鞭自行;侯君集似烈馬,需加韁繩。駒有駒用,馬有馬長。"
結果,李靖負責持重守成,侯君集負責開疆拓土,各展所長,成就貞觀盛世。
這就是接納差異的智慧——不是把烈馬改造成良駒,而是給烈馬找到馳騁疆場的戰場。
![]()
現實中,多少管理者犯同樣的錯誤:
看到員工慢性子,就批評"效率低下";看到員工快性子,就指責"粗心大意"。殊不知,慢工出細活,快手抓機遇,本就各有價值。
人性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順應人性,就是把人放在最適合他的位置上。
第三層:成全野心——不是壓制欲望,而是引導方向
最高明的用人,是成全對方的野心。
《資治通鑒》記載,劉邦用韓信,最絕妙的一筆是封他為"齊王"。
韓信要的是什么?功名、地位、歷史留名。劉邦給了,但有個前提:先幫我打敗項羽。
這叫把對方的欲望,變成你的助力
![]()
韓信想當王,與其擔心他謀反,不如讓他在體系內實現野心。最終,韓信成就了漢家天下,劉邦也成就了韓信的不世功勛。
反觀隋煬帝,面對大臣的功名欲,他的做法是:打壓、猜忌、清洗。結果呢?人人自保,無人效命,江山傾覆只在旦夕。
順應人性的最高境界,是讓對方覺得:追隨你,就是在成全他自己。
三、從"權術思維"到"人性思維":一場認知革命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用人者,才德兼備則用之,德勝才則信之,才勝德則疑之。"
這句話透露一個真相:權術的終點,是人心的歸附。
那些玩弄權術的人,算計的是一時一事;那些順應人性的人,贏得的是長久人心。
![]()
越是把人當棋子,越容易滿盤皆輸;越是把人當人看,越能縱橫捭闔。這不是理想主義,而是最現實的管理智慧。
記住:最高明的"權術",是讓權術消失。當你不再需要算計人心,人心自然向你而來。
看完這篇文章,您對"用人"是否有了新的理解?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管理經驗或困惑。如果覺得有啟發,不妨轉發給團隊中的管理者,一起探討真正的用人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