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7日訊 11月3日,由德州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禹城市人民政府及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秘書處共同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德州)大禹文化交流會”在禹城舉行。來自臺北夏氏宗親會、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等機構的40余位兩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紀念大禹治水功成,傳承千古華夏文明”為主題,展開深入研討,共話大禹治水的新時代精神內涵。
大禹文化:從治水智慧到文明根基
眾所周知,大禹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家喻戶曉。除了彪炳史冊的治水功績,其“疏川導滯、因勢利導”的智慧,更使大禹成為中華民族治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早期典范。
德州禹城,地處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四千多年前,大禹在此繼承創新,疏堵結合、治理水患,造福萬民,開啟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先河,最終在禹城“導河入海、大功告成”,禹城因此得名,也成為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記憶的鮮活地標。
2023年7月,在四川北川舉行的海峽兩岸大禹家風家訓專題研討會上,四川綿陽、安徽蚌埠、山東德州、浙江紹興四地,作為大禹出生、會盟、功成、歸葬之地,共同發起“大禹文化傳承發展聯盟倡議”,大禹治水功成禹城已成為學界共識,進一步確立了禹城在大禹文化譜系中的核心地位。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宮長為將禹城禹跡凝練為“一河一堤一城一亭一山”,即徒駭河、禹王堤、禹息故城、禹王亭與具丘山,勾勒出禹城厚重的文化脈絡。
大禹文化不僅是歷史遺產,更是啟迪當代的精神資源。從大禹之父鯀“水來土掩”的堵截思維到大禹治水“疏川導滯”的技術革新,“因勢利導”早已成為哲學智慧。治水過程中各部族團結協作,孕育了早期的共同體意識。禹定九州,成為后來“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格局的早期雛形。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千古,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情感體驗,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歸屬感,大禹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成為展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面旗幟。
兩岸新見:大禹治河精神的當代詮釋與傳承創新
交流會上,海峽兩岸學者從多角度交流探討大禹文化與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臺灣大禹文化專家、臺北市夏氏宗親會秘書長夏雷介紹了大禹文化在臺灣的傳承發揚等情況。他提到,臺灣多處水仙宮均供奉著大禹,當地民眾將大禹尊為水利工程師的鼻祖,傳承著以科學方法治理水患、造福民生的大禹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馬平安認為,大禹“公而忘私”“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成為孔子倡導“仁”“義”等道德觀念的重要精神源頭。孔子主張以德治國、以禮化民,大禹文化中蘊含的秩序與和諧觀念,為孔子的政治思想提供了歷史參照,使其思考如何通過道德和制度實現社會的穩定與進步。孔子整理《詩》《書》等經典時,將大禹精神融入儒家文化體系,強化了文化認同和民族凝聚力,使儒家思想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禹城市大禹文化產業發展中心黨組書記、主任錢軍在交流會上表示,多年來,禹城通過學術深耕夯實文化根基、通過品牌活動激活文化氣場、通過景觀建設塑造文化地標、通過文藝創作融鑄文化記憶,讓大禹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得到了生動傳承與大力弘揚。
在山東博物館特聘首席專家孫敬明看來,大禹治水不僅是中華民族公而忘私、大無畏精神的最早典范,還是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原動力、催化劑。據歷史文獻記載,德州相繼發現了多處龍山文化遺址如禹王亭、禹城邢寨汪、齊河尹屯等。這些遺跡多分布于地勢較高的古臺、土崗等處。就此推斷古代德州為水患多發之地,求證于古籍,德州禹城一帶則是大禹主要活動區域。
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學生、中央黨校中國哲學博士生陳玲芬認為,大禹“德”的思想,奠定了德州歷史文脈的根基,對德州重視“德”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和影響。如能深度挖掘和研究歷史人物,通過新的文化融合創新傳承,將會更有價值和意義。
德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志華表示,德州市始終充分發揮大禹文化資源優勢,目前已編制完成大禹文化旅游度假區規劃,加速布局大禹文化主題景區建設,打造大禹文化精品旅游線路,還設立了大禹文化產業發展中心等機構,讓更多人了解大禹文化,學習大禹精神。
禹城實踐:系統傳承推動文化“活化”
近年來,禹城市以“3+1+N”發展格局推進大禹文化的系統性傳承與文旅融合。2022年舉辦德州市首屆大禹文化節;2023年升級舉辦山東省首屆大禹文化節;2024年舉辦的首屆具丘山大禹文化學術交流會發布《禹城宣言》;2025年4月,舉辦“水工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暨‘大禹治水’學術交流活動”,持續推動大禹文化研究走向深入。
同時,禹城市注重文化載體建設與傳播創新。禹王亭博物館作為全國大禹文化研究基地與國家3A級旅游景區,成為集大禹文化研學、教育、旅游于一體的重要禹跡場館。城區內建有大型大禹雕像、大禹公園等景觀,與“五個一”文化遺存共同構成標識體系。文藝創作方面,《大禹治水》舞臺劇、《大禹魂》專題片及“禹王杯”美術書法大賽、“大禹治水”系列炭雕作品等,拓展了大禹文化的現代表達。此外,通過編印青少年讀本、開展研學教育、打造“禹見·禹禮”文創品牌,禹城推動大禹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實現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與價值提升。
據了解,此次活動以大禹文化為載體,旨在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傳承歷史記憶,增進兩岸同胞情感連結,傳承弘揚大禹艱苦奮斗、堅韌不拔,尊重自然、因勢利導,九州一體、守望相助的精神,堅守中華民族文化根脈,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和融合發展,搭建兩岸青年圓夢舞臺。
閃電新聞記者 王佳亮 趙宇 通訊員 陳建磊 程云霄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